关键词:扬州 雕漆工艺 传承创新
雕漆又称剔红,是在胎体上涂上一定厚度的天然漆,然后用刀雕刻图案的一种技术。它也被称为时间的艺术。需要手工完成100多道过程,如脱胎、刷漆,绘画、雕刻和抛光。每个过程取决于时间的沉淀,用刀雕剔出各种花绘、各种图案,产生了浮雕的效果。这和其它漆器制作的效果完全不同,其精美的程度,使它成为一种很高级的工艺品、艺术品。一件作品的完美体现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一个工匠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各种漆雕技艺,达到人刀合一境界,所以雕漆又称为刀尖上的艺术。
自唐代开创了剔红,宋元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明清时更为普遍,由于皇家及文人的喜爱与提倡,剔红的制作范围更加扩大,他的表现形式与装饰手法更加多样,大件也逐渐增多,有屏风、床榻、座椅、柜桌、挂屏、座屏等,形成了剔红工艺的发展高潮。
历史上我国在漆器特别是红雕漆领域出现了许多的能工巧匠。在元朝末年明初嘉兴县出了两个雕漆高手,张成、扬茂这二人手艺高强、技术高超、声名远播,制作一批红雕精品,给世人留下珍贵的国宝文物。清初扬州的卢葵生,以制漆砂砚名声显赫,但也是雕漆高手。清桐西漫士撰的《听雨间谈》即记道:"(卢)葵生能刻漆,为一时绝艺"。
由于社会的动荡,战乱的影响,扬州漆器曾一度停滞,许多匠人因此失业从事了其他工作。此后直至解放前,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包括剔红在内的漆器工艺已再无传承人的地步。就扬州来说,红雕漆工艺已经无人生产。
建国后,我们扬州政府为了将扬州漆器玉器这些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他们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将社会上的这些手工匠人组织起来,成立生产小组,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生产。当时工作小组在剔红这个项目上,请出了扬州雕漆艺人梁国海等老艺人,一面让他们恢复生产剔红的产品,一面寻找合适的人选传徒授艺,以达到逐步的发展。如果说梁国海等老艺人为新社会扬州第一代的话,张宇、赵如柏、方开玲、陈顺英就是第二代,张来喜陶健已是第三代了,而笔者与朱华、尚燕、池莉莉、蒋超等人成为了第四代传承人,承传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上面是剔红形成以来简略的历史回顾。重要的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剔红技艺和艺术境界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是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提高、有所进步。今天所呈现在我们面前新的水平,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不断前进的结果。
唐代是红雕漆发展的开始,明黄大成《髹饰录》说:“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后有陷黄地黄锦者。”即是说,唐代的雕漆就有了平锦朱地和陷地黄锦两种漆色,虽刀法“古拙”,这应该说是唐代的特点。宋元的剔红,在唐代的基础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明清雕漆的发展更是迅速。仅以清代而论,其最大特征是雕漆技艺越来越繁复,刀法越来越丰富,锦地的种类越来越多,雕漆的层次也越来越多。应该说此时达到了剔红技艺的顶峰,已经胎体的材质、造型等也是前所未有的。
笔者跟随师父张来喜,悉心研究古代红雕漆制作技法,并通过大量雕刻作品,探索优秀作品的各自特点,不断体会领悟实践,他熟练掌握传统雕漆制作的多种工艺,刀法娴熟。他的作品越来越丰富,有地屏、对瓶、摆件等,而且题材广泛,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再跟师父张来喜学习吸收传统技艺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将学校里学习的美术知识艺术审美运用到雕漆工艺当中去,同时吸收北京福建等地雕漆的长处,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创新与实用价值,形成了独属于张飞洋的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红雕漆的造型有了新的突破,脱胎器型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规矩的图案,使得雕漆也可做到像石雕玉雕一样,根据形状随机设计图案,艺术特点上高、中、低浮雕和中国画的点、线、面,乃至诗、书、画、印得到了更加有机的结合。他也同师弟蒋超一起开发了一些雕漆的创新产品,将漆艺的综合技法各类工艺品的装饰图案融入其中,慢慢的改变雕漆传统的印象,让雕漆越来越能让年轻人接受。他们也使用了新的技术。在脱胎中使用三维雕刻机雕刻高密度EPS材料为母胎,告别了以往笨重的木胎选取大型的高密度EPS材料,并用三维雕刻机将泡沫雕刻成花瓶造型。与手工切割不同的是,通过三维雕刻机可以将泡沫雕得很规则,获得的造型更加精准,其造价成本也更低。造型做好之后,再通过传统的手工裱布刮灰,重复该步骤五次做成夹纻胎。最后利用泡沫遇到稀释剂或者汽油会化掉的特性,轻松获得花瓶造型。
雕漆的传承越来越重要,张飞洋也深知这一点,在跟师父学习到技术的同时,他也无私的对车间的同事徒弟进行指导帮助,将所学奉献出来,而不是保守的去闭门造车,并且由于学校的美术教育让他能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的将新的技术,新的审美,新的想法融入到雕漆创作中去,让雕漆的未来越来越光明。
雕漆是我们国家漆艺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去从事此项工作,需要不断的创新,使他一直充满活力,希望未来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
作者:张飞洋 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