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烧制工艺今说

[日期:2022-07-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建窑的历史超越千年,从建盏的备料、拉坯、上釉、控火等烧制工艺出发,本文结合自身烧窑经验,对建盏烧制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审视,发现它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需要超常的经验,如果当下在结合古法烧制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则建盏会形成更大的文化吸引力。
  
  关键词:建盏、工艺、拉坯、烧制
  
  宋徽宗时期,因为帝王好尚与茶业达到鼎盛,中国不仅将饮茶习俗出口外国,为当时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产值;而且作为中华代表性技艺的瓷器烧制,达到了巅峰。不仅是汝、官、哥、钧、定的五大名窑,距离御茶园更近的建盏更是一枝独秀,官民追捧,成为近世以来最受尊崇的窑口。
  
  本文拟从建盏的烧制工艺出发,结合自己烧窑实践经验,将书本知识变为可以复制的非遗传承要旨,并与广大行业内外的朋友作一交流。
  
  一、历史概述
  
  从学术史上,从晚唐五代时期就开始了建盏的历程,这已是学术界的普遍认识。其器型特征,受到浙江越窑的强大影响,而且以青釉瓷为主兼烧酱釉的格局,也表明,徽宗达到巅峰的建盏,尚未形成自己的特征,属于起步阶段。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可为早期建盏的历史提供佐证,没有早期的技术尝试与模仿,就没有后期风格的确立与坚持。
  
  北宋初年开始烧制黑釉瓷,这标志着建窑的兴起。因为黝黑的色泽与庞大的烧造量,建盏开始渐渐积累名声,直到北宋末年。从文化学角度,学者从大量的文献与绘画中看到斗茶这一行为的兴盛,不仅是帝王将相,而且广大的庶民都沉迷于比试茶艺。正是这一文化行为,促生了对于黑色茶盏的需求。这种因供需关系而产生的代表性窑口,可以被历来的考古资料证明,废窑等遗址中的出土量是惊人的。废弃量的大小,可以表征庶民的需求,包括《清明上河图》中茶馆的繁兴,亦可体现茶、酒等庶民器具的应运而生。就这点而言,建盏是幸运儿。
  
  到了南宋期间,窑口的数量也有增无减。这可能与北方的窑口落入金人手中,而南方的订烧量增加有关。相传大小盏窑多达近百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窑口有: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营长乾等。其中,已挖掘出的一条长达135.6米的龙窑为世界之最。这些窑口主要大量烧制标准的黑釉瓷,从前述可知,品茶和斗茶是其主要用途。到南宋晚期,建窑除烧制黑釉瓷外,也烧制青釉瓷、白瓷等非典型建盏。
  
  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宣布废团茶兴散茶,点茶之风逐渐消退,由此建盏烧制量迅速缩减,建窑走向衰落。清朝初期窑口还有余火,但多烧制德化风格青花瓷,黑釉瓷逐渐停烧。建盏始烧于公元900年前后,有1100年左右的历史,建盏从停烧至今已有600余年。
  
  二、原料选取和加工
  
  此部有选矿、粉碎、陈腐、练泥、揉泥5 道工序,目前业内基本遵照传统的烧制习惯进行操作。仅以建盏的胎土举例,红土、粘土和高温土是三种必要成分,而且我国南北各地均有,但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本地取土,才是建盏,否则在标准上就显得有了缺环。所以需要取自建阳水吉南山和大梨的黄土,或取自建阳水吉池中建窑遗址边上的红土和取自窑址下边的田泥,铁含量高才能满足胎土的热震稳定能力。这一作法,在汝窑、龙泉乃至东亚地区的传统窑口,均有类似的手法。
  
  从制坯的角度,泥土的手感、硬度、韧性、色泽、质地是差别很大的。只有成年累月接触泥土的人,才能体味其中细微的差别。在使惯某种泥土,并发挥出其潜在特性之后,如果率然换土,则无法满足建盏挂釉的要求。目前,在原料成分上进行有益尝试的不乏其人,甚至有部分成功的尝试,但主流仍然是以传统的保守型为主的。
  
  再比如釉矿和草木灰,胚土好比人体,釉料好比衣服,更是在细微处有分外的讲究。众所周知,南平建阳武夷新区一种山上的石头,是建盏釉料最重要的着色剂。这一釉矿是斑纹在建盏形成的主要原因。因为釉面与盏坯间的接触界面是粗糙的,所以二种的结合有一种矛盾关系。且这种铁系结晶釉,对烧制的温度宽带过于狭小,那么对于窑工把控温度的要求是增高了。否则,温度不在FeO-SiO2系统的不相混溶区域内,液相分离可能被有效阻止,过饱和溶液难以达成,就无法产生淀析晶体。有的高人将此釉料形容概括为“油汤艺术”,即特定的成分含量,造成了液表油层如花般的绽放。所以,建盏对原真性原料的要求还是相当强的。
  
  另一味药则是草木灰,柴烧窑的窑灰和炉灰。也因为上千年窑口技术的惯性,业界更多地使用传统办法,所谓“率由旧章”,正如同使用传统格律作诗作词一样。如果调换核心元素,行内人总觉得味道不对,从而无法企及正宗建盏的名声,这在本行之内是一种致命伤害。当然,中国传统工艺有类似的惯性,值得我们反省,国艺在“走老路”的同时,如果不违和地结合新工艺、新造型,“走新路”,并能打开局面,在商业上产生需求量,这是行内外应该共同思考的命题。
  
  就釉矿来说,选取合适的矿源、矿点,在其中挑选出能用的原料,需要将土料进行露天堆放,通过常年日晒雨淋、风吹冰冻让其风化。然后进一步处理,将一些原料进行机碓或者水碓加工。分别按照泥料、釉料的不同种类进行称重配料,然后再将配好的泥或釉料装进机碓或水碓中进行装碓,进一步将材料碓打粉碎。将已达到规定细度的泥、釉料取出后过筛放入浆池、釉池。最后将材料进行陈腐,即把泥浆和釉浆存放一定的时间,以便日后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供制瓷者使用。
  
  这种将物料陈化的过程,也是各项非遗技艺所共通的。从学术上,我们认识到,这是达到工艺质地(例如细腻、韧度、热震稳定、耐火度等)的必要条件。偷工减料,对于建盏成形会产生致命伤害。
  
  三、器物造型与拉坯
  
  在传统的《天工开物》插图乃至历代瓷器的图象资料中,都可以发现此部分需经过的备料、拉坯、修坯、晾干、素烧、擦坯、选坯工序。虽然步骤相差不大,但从实际操作的演变、衍化来说,却有细微的差别。再加上拉坯的质量要求,不同工匠的拿捏度相去甚远,这就更需要一个合格的工匠,不断琢磨古代器物,并对比不同窑口的差别。
  
  目前,行内会将泥浆中多余的水分脱去,也就是所谓的“脱水”,如此才能变成软硬适中的泥料,进一步练泥才成为可能。在用真空练泥机或用手工铲泥杀练后,通过细致均匀的搓揉,就制成适合拉坯的泥块了。本节步骤是瓷器行内通用的,建盏的拉坯、修坯,与宜兴紫砂并没有本质不同。所以以下对建盏中的拉坯详细阐明。
  
  练好的泥料软硬适中,适于把泥块放在机轮上拉出毛坯。修坯能使器形更加美观,富有质感。再将精坯放在有温度的地方进行干燥。但实际拉坯的情况是,建盏器形相对有限,且以盏和杯等常见实用器为主,相对于陈曼生的紫砂壶式来说,建盏可被接受的器型则要狭小得多。当然从学术角度解释,这是个历史问题,建盏基本定格在徽宗时代,传统的器形并未在宋以后的明代清代得到很好地扩充,在第一章已述,建盏的历史在明清已基本结束,所以建盏器形的单一性是个很具挑战性的学术课题。在器型选择度小的情况,对拉坯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
  
  与古代的完整器或瓷片相比较,当今拉坯既没有古代的挺刮,也没有它柔和,显得生硬和霸气,缺少古代阴阳适宜、雍容和度的气质与品质。这固然是坯工的个人素养问题,但也和当下的西式审美与传统产生隔阂脱不开关系。虽然业界呼唤生动的器形、多样的表达,但思想和技艺却把建盏的三维轴向控制地比较死。
  
  此外,千人一面是个大问题。拿出十家的建盏,如果在器形上不能有可辨识度,从当今的眼光来看,就不是艺术了,而仅仅是工厂定量化的生产而已。无论是钵形杯还是斗笠盏,鲜有人在局部细节或古代法式上深入探索,这再度使建盏的发展陷入一种怪圈。
  
  四、素烧与上釉
  
  素烧要严格按照升温的曲线进行操作,达到750℃停止火烧。在坯体入窑前需要验坯,按照精坯的严格标准进行检验,剔除不合格的坯体,达标者方可入窑。按照作品大小、体积,调整好支棚板的高低和架层,并在窑上用支柱把棚板固定牢靠平稳。接下来进行装窑,把挑选好的精坯分门别类地装在支好的棚架上。停烧后,必须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打开窑门,否则导致素胎惊裂,造成损失。再逐个清灰上水,使得釉在素胎上结合紧密,接下来就准备上釉了。
  
  上釉当然十分关键,首先将釉缸里的釉浆搅拌均匀,并通过浓度表达成合适的浓度。为了保证釉面的干净整洁,需要用萝把釉缸中的杂质捞除,排除隐患。接下来进行刷釉或者浸釉,并采用专用的釉刷,通过这些传统方法来上釉,能使素胎内外施满釉。“秀之浮雕油滴”为达到要求的釉层厚度,干燥后的釉坯上需再涂一层釉,最后将釉坯足底以及其他地方多余的釉子清楚干净。技术上精益求精,最终是为了出炉那一刻的惊喜。
  
  如果我们与古器进行比较,会发现当下的建盏趋于追求金属光泽,而缺少古器的多变和润泽。技艺与工序应该尝试积极改变这种现状,将建盏艺术的表现宽域进一步提高。只有十年如一日的窑边探索,才能达成上釉步骤的表现力与多样性。
  
  五、窑炉焙烧
  
  窑炉焙烧是最后一道工序,是窑变完成的终结者,是窑匠技艺的检验器。这一步骤要经过垫饼准备、装窑、控温、还原、出窑等工序,技术要求极高。
  
  窑炉的焙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为了防止高温下釉流到足底引发粘足,提前在匣钵上洒一层薄而均匀的耐火氧化铝粉或者石英砂粉,这一点在考古挖掘资料中,可以发现从古即是如此。这也是减少废窑状况发生的关键。
  
  把釉坯按照不同品种装在合适的柴烧窑内并关闭好窑门。严格按照柴烧窑釉烧工艺制度进行烧成操作,升温釉烧至 1330℃最高温度保温至停火。窑烧后再严格按照釉烧窑的冷却制度进行冷窑,当窑温冷却至 100℃以下时,打开窑门,取拿成品。
  
  建盏烧制火候和气氛的掌握尤为重要。温度过高,会使建盏坯体起泡变形,釉下垂粘底。但如果温度太低,斑纹稀少,甚至无法形成斑纹。所以一件斑纹流畅通达且外观没有缺陷的兔毫盏烧成温度范围很窄,窑温稍低,碗上部有斑纹,下部没有斑纹。窑温稍高,釉就很容易流下粘底。烧油滴的条件就更为苛刻了,因为油滴的斑点很容易流成条形。所以恰到好处的温度是需要极高的技术保障的。
  
  建盏名品:兔毫、鹧鸪斑、曜变斑纹要在还原的气氛中才能形成。建盏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结晶的物质是铁氧化物,氧化铁中有二价铁和三价铁,还原使三价铁变成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容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结晶体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直接影响斑纹的形态和色彩。建盏釉和其它结晶釉(包括铁红釉)在烧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构成斑纹的物质不稳定。倘若二价铁过高,斑纹就会隐去,甚至消失。所以烧银色斑纹,不仅色彩很不稳定,同时还会危及斑纹的形态,影响到斑纹的大小、厚薄、边界、清晰度、沉浮、镜面与否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银蓝色的斑纹,更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所以建盏中银色斑纹大多数都不如褐色斑纹清晰,斑纹边界较模糊,斑纹表面经常有毛刺感。
  
  六、结论
  
  由上可见,建盏的烧制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不可轻视的,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需要超常的经验。特别是曜变神品,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尤物。如果当下在结合古法烧制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则建盏会形成更大的文化吸引力,弘扬唐宋以来的茶艺文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W.D.Kingery、H.K.Bowen、D.R.Uhlmann 陶瓷导论。麻省剑桥。1975(06)
  
  [2]徐峰。浅谈建盏釉色符号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J]。天工,2019(4):36-37.
  
  [3]薛峰.论现代陶艺的自然美[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4(6):28-30
  
  [4]朱彬.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思维与创作[J]。美术观察,2011(8):77-79.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鲁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