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笔者就上等玉雕的评鉴方法、“君子以德比玉”的文化内涵、能工巧匠的再次创造和当代玉雕的现状这四个方面浅谈中国玉雕的美学文化。
关键词:中国玉雕 美学文化
正文:
中国的玉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简单的玉雕就产生了。后来经过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玉雕逐渐成为一项精雕细刻的传统艺术。作为享誉世界的工艺品,它具有一定的美学文化。
一、上等玉雕的评鉴方法
玉是一种优质的石,它本身就具有材质美。在雕刻鉴赏过程中,人们习惯将玉分为两类——软玉和硬玉。其中,软玉就是着名的和田玉,以新疆和田地区出产最佳。它的硬度一般为5.6-6.5度,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而硬玉则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论是软玉还是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故被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
一件上等的玉雕具有如下几个条件。首先,它的色泽必定是均匀的。绿色的玉价值最高,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其次,从透明度来说,上等玉雕一般晶莹透亮,如同玻璃一般。并且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再次,硬度上,除岫玉、绿松石外,上等佳玉一般都能在玻璃板上划出条痕,而玉石本身丝毫无损。最后,玉雕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声音越清脆的玉雕越好。
总的来说,上等玉雕往往色泽均匀、透明晶莹、手感沉重、外表光滑、敲击起来声音清脆。
二、“君子以德比玉”的文化内涵
玉雕最初在新石器时期诞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就慢慢产生了“君子以德比玉”的文化美。
文化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李约瑟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由此可见,以玉为核心的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礼记·曲礼》中有言:君无故,玉不去身。古代君子将玉比作他们的美好品德,他们习惯将玉佩戴在身上,以彰显他们的高尚情操。所谓“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已经将玉道德化了。一块玉雕,承载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厚重期盼。
如玉雕《松竹梅》,其中雕刻的三种植物被誉为“岁寒三友”,因为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人邓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未出土前便有节,待到凌云仍虚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们通过把玩这种玉雕作品,激励自己树立高尚的品格。
在中国民间,有一说法,玉性高雅,不能与金久处,久则黑滞干枯,成为死玉。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金和玉是性格异趣的,金代表的是富贵、世俗,玉象征的是高雅、脱俗。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金玉良缘”下场凄凉的原因了。
三、能工巧匠的再次创造
玉石价值本已不菲,再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就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物。玉雕为工艺制作,无定形、无涂改性,因此在雕刻图案时,就需要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熟练运用多种雕刻技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独辟蹊径。玉雕的雕刻技法包括浅浮雕、浮雕、镂雕以及圆雕。其中,浅浮雕用来表现除近景外还具有中景和远景的题材,利用该种技法雕刻时应考虑成角透视构图的立体效果是否展现;高浮雕、镂雕和圆雕则用来表现以近景为主的题材,利用该种技法雕刻时则应考虑形象的空间构成和各部分的比例尺寸是否恰当。
例如清代有名的薄胎龙纹玉雕瓶,创作者利用结合了多种雕刻技法,雕刻出来的龙纹图案祥和优美,生动逼真,具有形神兼备的审美特点。
自古至今,能工巧匠们雕刻出来的图案多种多样,且大多呈现吉祥意蕴。如“二龙戏珠”,即玉器上雕刻着两条云龙和一颗火珠。《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二龙戏珠是吉祥安泰和祝颂长寿之意。再如“松鹤延年”,即玉器上雕刻着鹤和松树。《字说》曰:“松百木之长。”《札记 礼器》曰:“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由此可见,松,除了象征长寿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所以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这样的图案多见于玉插屏及玉牌子,具有和谐的意蕴。
四、当代玉雕的现状
中国玉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新石器时期,简单玉雕产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玉雕成为一门工艺;汉、唐时期,玉雕一度盛行;宋、元时期,玉雕蓬勃发展;明、清时期,玉雕到达鼎盛期。一路走来,玉雕艺术在不断地前进发展着,到了当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更是繁荣兴盛。
当代的玉雕艺术继承了明清各代的艺术成就,可谓集历史文化之大成。当代出现了一批着名的玉雕大师,他们在作品的题材和雕刻手法上不断创新,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例如,一代玉器宗师潘秉衡被誉为“东方瑰宝”,他雕刻了“珊瑚黛玉戏鹦鹉”、“俏色玛瑙嵌宝蚌佛”、“珊瑚六臂佛锁蛟龙”等佳作,不仅列为国宝,而且被法国巴黎卢浮宫、美国费城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珍藏,为世界艺坛所瞩目。再如玉雕“怪杰”王树森,他的玉雕有三绝:一绝是艺术精品,料、工、艺三合一;二绝是善用俏色;三绝是思路广泛,做工精湛。他的名作有“珊瑚观音普”,深受玉雕喜爱者们的追捧。
当代玉雕,今后除了继承传统工艺、古为今用,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取长补短,做到中西结合。
参考文献:
1.《玉雕设计构思要素的探讨》,李海清,顾组伟,2003
2.《重塑当代花鸟玉雕的美学观》,王金忠,2014
作者简介:
朱玉峰,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苏州民间工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授。在玉雕器皿件的创作和工艺上有极深的造诣,所创作的玉雕器皿作品以“玲珑剔透,云烟浩瀚,雅有古时韵致”为风格,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