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雕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完善,在形制风格方面也产生了许多不同,作为当代佛雕从业者和继承者,我们要对佛雕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技艺和审美能力,让雕刻作品更加生动,做好传承与发展,从而有利于佛像雕刻行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佛雕 手工雕刻
佛像被佛弟子仿尊之为佛宝,被供奉于寺庙中为佛教徒参拜和崇敬,其不仅仅是佛教信仰的具象化,同时也是体现时代潮流和大众审美的艺术造像。佛像的材质类型多样,有泥塑、石刻、木雕、铜浇、铁铸等;尺寸也从小到几厘米大到数十甚至上百米不等,在材质、尺寸、工艺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百花齐放。在这其中,雕刻工艺制成的佛像风格独特,而苏州雕刻工艺源远流长,“苏派”木雕镂刻工艺精湛,历来享有盛誉,冲山佛雕成为苏州工艺美术门类众多星辉中的一隅。
一、以传统手工雕刻进行创作
苏州各寺庙中供奉的大中型佛像约一千余尊,这些佛像在受人敬仰的同时,既带来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又向大众展示了佛像造像艺术的杰出成就。纵然随着现代化雕刻工具的出现,苏州佛雕艺术在技术方面仍保持着手工制作工艺。如今许多雕刻行业的制作程序因科技而趋向现代化生产,如使用自动化的切割机等电脑机雕工具进行作品创作,追求效率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从业人员过度依赖机械制造,并将手工与机雕混为一谈,长此以往就丧失了手工艺的初衷和本质。
如今随着审美潮流的不断变化,工艺美术品的塑造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佛像造型也是如此,衣饰更加飘逸出尘,颜色也更为鲜艳亮丽,制作过程也更为繁复。现代切割工具的使用可以加快佛像的雕刻过程,使雕刻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快捷,并由此降低制作成本,还可以节省人工带来的耗材等。但佛雕作为传统的手工艺雕刻,其反映的工匠精神是无法用机械生产体现的,关键性的雕刻程序仍然需要依靠从业者以手工雕刻的方式来呈现,其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方面是传统手工雕刻才能塑造佛雕的细节。佛像大小不一,但机械雕刻无法完成寺庙里常见的中大型的佛像,这不仅是尺寸问题,雕刻佛像需要塑造诸多细节。佛像的衣物应是褶皱自然而柔和的,并随着动作无风而飘动,方显示出佛家气息,各种细节均经得起仔细观察,才能做到视觉上不显突兀。手工雕刻可以做到雕刻线条曲直变换灵活,轻重缓急之间过渡自然,但机械则无法达到每处细节雕刻到位,在塑造线条时无法做到刚柔有序,从而导致雕刻的佛像动作僵硬。另一方面,佛像需要呈现出“气韵”。机器雕刻不仅会留下痕迹,更无法塑造出充满气韵的形象,表情缺乏生动。佛像的神情应是生动而庄严肃穆、慈祥而栩栩如生的,只有手工雕刻才能心怀诚挚,表达尊敬之情,以通俗的话语来说,手工雕刻能使作品具备“人气”,其实也就是体现工匠精神,呈现出佛雕从业者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
二、佛雕创作注重细节刻画
提到手工雕刻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不得不谈及佛雕细节处的刻画,细节的塑造不仅让手工雕刻胜过机雕,更是佛雕行业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雕刻也如绘画一样通过线条的堆叠最终成就作品,不同的是从材料而言雕刻是“去除”的过程,但不论如何,刻刀如同画笔,佛雕工艺以线条来表现造型,运用单一抽象的线条堆叠成整体人物神情形态,从而达成统一性,表现佛像的浑然气势。
佛雕作为人物雕刻的一种,雕刻过程由粗到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注重刻画细节,而线条的美感可以由线条轻重缓急的节奏感充分流露,从而体现造型神态,表现人物各处的细节。在使用线条进行塑造衣纹褶皱和姿态神情方面,轻重缓急和曲直之间的变化最能看出佛雕从业者对线条的塑造能力。例如在衣物轮廓的勾勒方面,比如纱、绸等轻薄而软的衣料褶皱通常使用曲线塑造,体现佛像动作的飘逸与轻盈;如皮革等相比而言较为厚重而硬的衣料,则采用较为直的折线塑造,在转折方面相比曲线也较生硬一些,同时衣物褶皱也会根据佛像动作的多样性采用不同的处理,通常有曲有直,曲直有序。又如在人物的开相方面,不同的佛像种类的雕刻线条特征也不相同,线条的曲直会依据表情神态而进行调整。例如观音的整体神态庄严慈祥,其体态丰腴而表情柔和,因此多用曲线塑造观音五官和服装,尤其是眉眼处,眉毛通常弯曲的弧度非常大,甚至会达到接近半圆的弧度;而在雕刻四大天王时,线条多用粗硬的线条,五官表情也更为生动,体现气质的威严雄健。
三、佛像创作要把握身体比例和整体神态
佛雕的创作从细处来看要注重线条的塑造,从整体而言则需要注重身体比例和动作的整体性。人物雕刻由头部、四肢、身躯这三大部分组成,而佛雕从整体而言采用的是圆雕技法,需要让观赏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佛像的每一个面,因此要追求形态表现和从中体现出的情感因素,必须在雕刻时注重佛像的姿势比例从上下左右前后多个面是否自然,结构是否准确,人体比例是否和谐,动作是否保持协调。
同时,佛像的动作必须具备运动感,哪怕是观音打坐的姿势,看似静止,实际上可以通过观音的神态和衣服的褶皱来塑造动态感,坐的姿势表现自然,动作不僵硬,达到以形传神,从而达到传神的最高审美要求。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动态感”是极具特殊的体现方法,最具代表的形象为飞天,通过飘带和衣摆的运动就能表现出飞翔的动态。除了人物的四肢动作,人物的微表情同样能体现动感,例如眼睛的睁、盯、瞪、眯等动作可以体现人物面部的神态变化,金刚和天王双眼圆睁即能体现怒目而视的效果,这些五官微表情的塑造是通过相互组合达到整体的和谐效果,这种怒目而视的眼部表情必定会配有眉毛紧拧、嘴角下撇或是龇牙咧嘴,而不是嘴角上扬,否则将破坏佛像神态的整体平衡。
四、结语
佛雕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完善,在形制风格方面也产生了许多不同,作为当代佛雕从业者和继承者,我们要对佛雕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发扬工匠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技艺和审美能力,让雕刻作品更加生动,做好传承与发展,从而有利于佛像雕刻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梦骥:苏作非遗“冲山佛雕”造像技艺解析。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63-70
[2] 金维诺:中国古代佛雕,文物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董辉,1986年生,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传统工艺之家,大学毕业后正式从事木雕技艺,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像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姑苏乡土人才、吴中工匠、东吴匠师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