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扬州雕漆实践 《春和景明》地屏
漆器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我们需要从漆器作品中去寻找前进的力量,感受大器之美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炼。扬州漆器中的纯雕漆作品是以纯手工的制作方式而创作出的精品漆器,比起远观,它们更适合近看,因为结合阴阳线刻变化处理,作品的纹样显得既工整又流畅,简练而多变。纯雕漆作品坚持作品的原创性,且充分发挥大师名人的作用,这样精制成的工艺品技艺高超,巧夺天工,使其具有独创性,富有收藏价值,可以代代传承下去,为社会留下不可多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春和景明》纯雕漆地屏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先生设计,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朱华等多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共同制作完成。笔者作为制作团队中一员,从雕漆匠人角度,浅析《春和景明》纯雕漆地屏作品充满诗情画意、一片春意盎然的画面进而深入探讨浮雕技法和整个作品所体现出的艺术境界和精神造诣。
扬州雕漆作品漆色深沉,雕漆细致入微且作品种类繁多,以浮雕见长,特别是花鸟、山石、亭台、因雕漆的细致入微而活灵活现。其中红雕漆作品深受历代帝王喜爱,收藏把玩。红雕漆作品古朴中带着秀丽、精巧中带着端庄,不仅体现出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东方独有的民族艺术风格,还体现了笃实厚重的华夏文明和诗情画意的生活风尚。雕漆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经过一层又一层轻薄的红漆髹涂,待干固后,进行雕刻加工。笔者作为一名雕漆艺人,以亲身实践经历浅谈《春和景明》纯雕漆地屏作品。
《春和景明》纯雕漆作品是一件艺术地屏作品,地屏高238公分、宽580公分、长338公分。与往日大面积地屏的制作手法不同,该地屏作品采用雕漆地屏三折分片,这在技术领域是一个新的起点和造诣。因此,该地屏作品也申请了一项外观专利,并在兴汉城市展览馆、扬州市国展中心等全国各个展览进行作品展出,于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1“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春和景明》地屏作品画面是由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单位扬州漆器厂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先生设计,张宇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创作的多件漆艺作品被誉为传世佳作,其中也包括此《春和景明》作品。漆器工艺品往往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张宇先生一直为扬州漆器的发展和传承殚精竭虑,此作品便是张宇先生根据北宋文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为主题创作而成,歌颂一派春和景明,春光和煦的景象,体现张宇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漆器事业奋斗一生却淡然超脱的精神境界。
雕漆前读稿的程度决定着雕漆质量,笔者从构图模式为切入口,浅谈读稿感悟。构图模式是作品画面设计的基本框架,而曲线构图富有韵律感,变化丰富,易展现出具有创造力且富有妙趣的画面。《春和景明》地屏的画面构图为C形构图模式。C形的构图模式有一特色,此特色让设计者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即画面的开口能够为任何位置,其位置只需满足设计者的想法既可。《春和景明》地屏画面主体表现对象都存在于C形的构图当中,以苍劲挺拔、粗壮有力的玉兰树为中心,以端庄秀丽、气质非凡的迎春花为主题,还有粉嫩的桃树牵挂在大树下,整个画面如同爆竹庆安平。其中树木、花鸟正好从右至左排列出来,盛开的牡丹、月季、桃花揭开了美好的春色;几只和平鸽、春燕活跃在树木花丛之中,或展翅飞翔、或站立在山石上、相互呼应;一对鸳鸯泛游湖上,在微声密语;一对白头鸟舒展对翼,在鸣叫报春;长满红果的万年青和灵芝仙草掩映其中,随风摇曳;还有折枝悬挂的玉兰、富贵的牡丹、错落有序的梅花和月季开放在两旁。整个画面中的花鸟和树木相互呼应,整体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春意浓浓,情意相交,生趣盎然。张宇先生用充满活力与诗情画意的画面,展现了人间美好的生活,体现了一派风和日丽、春意盎然的景象,歌颂了大地一片繁荣。
《春和景明》纯雕漆地屏作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朱华等多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共同制作完成。此件纯雕漆作品将实用艺术和红雕漆相结合,用中国画的点、线、面和浮雕的高、中、低有机结合,使各种浮雕图案纹样以浮雕技法呈现在涂有五百多层的中国精炼大漆的漆面之上。作品整体层次感强,视觉效果丰富,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艺术效果。
雕刻时需先在胚胎上贴上画稿,再对胚胎进行下刀。下刀时需要注意用刀方向,应纵向用刀将刻刀切入漆层,而后沿着纹样的外轮廓线进行刻划切割。然后用铲刀剔铲掉纹饰之间空白处的多余漆层部分,把雕漆纹样的整体外形轮廓统一剔刻出来。雕刻者需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以保证刀法的快准狠,使得外轮廓线一气呵成。再转换用刀方向,改为横向用刀,对漆层切削、片铲,依次将画稿的纹样由上而下逐层雕刻。画稿是平面的,但雕漆作品是立体的,这就需要雕漆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刀法,还需要理解虚实关系,理解枝叶花果的层次关系,花瓣分布均匀、大小相同,呈现出秩序美的同时也要呈现出远近关系的花瓣的层次感。理解各类鸟的身体构造,需要精细到每一处,即便画面的角落处,也要雕漆细致,刀法圆熟,藏峰不露。雕漆不仅仅要追求刻画对象形象上的相似,还要追求纹理上的细致感以体现出整幅作品的神韵。正如《髹饰录》中所说:“隐起圆滑,压花之刀法。纤细精致,锦纹之刻法。”用无比细腻的技巧刻出生动又精巧的各样造型,体现多种类的花鸟、树木的细腻特征,即体现出了传统技艺刻法独有的意境,又表达了独有的细腻感。此外,因最终作品上需要不留下任何雕漆用刀的痕迹,在雕刻工艺后也需注重磨工这一关键步骤。
本人在一刀又一刀的雕漆过程中,也深深感到《岳阳楼》中不拘泥于小我,内心坚定,灵魂至自由之境后,不轻易为外物所动而淡然超脱的思想境界。正是因为范仲淹拥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才有之后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豁然开朗。雕漆的刀工技法非一日之功,一件纯雕漆地屏作品的完成也需要一个团队耗费数年的时间,但我们的内心有对雕漆的热爱和对非遗传承的责任。笔者作为一名匠人,需修炼《春和景明》纯雕漆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磨练自身的刀工技法,坚定自身的内心力量,为漆器雕刻和非遗传承赓续薪火。
作者: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