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劲竹;工艺技巧;人文情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许多的艺术作品能够表达我们国人含蓄的情感和文化的呈现,而紫砂可以说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之一,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紫砂器可以成为我们案桌之上饮茶的冲泡利器,陪伴我们左右,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之中,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享受,温润如玉的质感、幽暗有神的光泽,正如同那谦谦君子一般。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茶文化的发展由来已久,紫砂和茶叶的相得益彰,更加成就了宜兴紫砂的赫赫威名,也让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关注紫砂、了解紫砂、爱上紫砂。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劲竹壶》围绕历史上常见的紫砂竹器的形式展开创作,又融合了提梁的设计,最大程度的展示出紫砂艺术的仿生魅力,同时又把中国文人的独特气质和文化内涵深深的厚植其中。这把壶的设计理念,是用竹子来体现一种精神文明,因为竹子是可以比喻表现一个人精气神状态的一种植物,它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一般都在荒山中默默地生长,无论环境气候恶劣,都在逆境中生长,尽管常年守着寂寞和凄凉,依然是顽强的生存。另外竹子还具有洒脱、不媚世俗的高尚品质,古代经常用竹子来作画作诗,用来传达作者对于名利世俗的厌倦态度,而且竹子的叶颜色青,比较直立,散发出清新、雅致、脱俗、洒脱的气质。所以此壶壶身采用了圆中带方的设计理念,四方形态的围拢宛如一个盒子一般,就好像一个竹制得枕头的造型,边缘的处理则是层次分明,细节到位,令人观之啧啧称赞,壶嘴则是三节竹段婉约延伸,是由两段三节竹一劈两半,拼接起来做成,出水爽利,自带弧度。壶盖壶口搭配合适,自然和谐,上面的壶钮采用了则一段竹笋的形态,把活灵活现的感觉生机勃勃的呈现出来,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提梁的设计,它采用了一段竹子的形态,也是由两段竹子劈成两半拼接而成的,看起来仿佛在风中摇摆扭曲,但是依然挺拔不屈,连接着两端,具有很好的韧性。其实在紫砂艺术之中,仿生竹器已经是常见的类型,而且还有专门攻竹器的紫砂大师,把竹子的形态演绎的丰富多姿,也证明了竹子对我们国人的精神和品格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劲竹壶》,作者把精湛的紫砂制作技艺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和和谐统一的器型设计,而且从此壶的设计来看,主要的侧重点集中在提梁的张力和韧性之间,希望能够把“劲竹”的那种精气神韵展示的淋漓尽致,也带给我们人生的启迪和引起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竹子,在江南的环境之中,已经不再是一种植物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遥远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曾经发出“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的感慨,而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奉行着这样的风雅,在田间屋后、乡村小院,或者或者工作室之中,依然尽最大可能的装饰竹子形态,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正如同清代著名的文人郑板桥一样,对于竹子爱的刻骨铭心。他曾经在《竹》这首小诗之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这样的诗作之中,非常明显的点明了竹子一般的处事态度,也是中国文人心境的一种自然流露,而我们最为熟悉的,则是另一首他题写在绘画上面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说的是“竹子紧紧依傍着青山绝不放松,竹根深深扎进岩石的缝隙之中。历经无数磨难依然那么坚韧,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北风。”特别是最后一句成为我们自己的人格写照,也希望如同竹子一般苍劲屹立,不随风摇摆。这件紫砂艺术作品《劲竹壶》恰恰就是一件托物言志的精品力作,作者把竹子的形态和提梁造型天衣无缝的结合起来,让紫砂艺术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激发了内在的人文情怀,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仿佛与古人对话,向先贤学习,在中国传统年文化之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结语:紫砂艺术和佛教的结合由来已久,也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佛教从汉代传入我们国家以来,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最终形成了比较接地气、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们国人的精神寄托,通过紫砂艺术,更加的得到了广泛性的传播,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的共鸣,值得我们广大的壶友珍藏拥有。
参考文献:
1、沈兴泉《浅谈紫砂佛教雕塑的创作与艺术内涵——以“罗汉”系列作品为例》
2、唐贤东《紫砂艺术与佛文化的结合——论紫砂作品“心经器皿”的创作》
作者:谢浚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