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子雕《金玉良缘》作品浅谈扬州玉雕精品的创作

[日期:2022-07-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文章摘要:本文从金奖作品《金玉良缘》立意及创作技法研究出发,从材美、巧工、主题表现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在扬州玉雕精品创作中应具备的创作法则,引导手工艺人在创作实践中用好每一件不可再生的大自然宝贵原材,为工艺美术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精品佳作。

  关键词:原材 不可再生 材美 巧工 立意

  扬州玉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在历史上曾留下众多的精品佳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大禹治水图》、《会昌九老图》、《宝塔炉》等玉雕精品不仅让后世见证了扬州工匠精工细作的水平,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扬州玉雕先辈们在材料运用方面匠心独具的慧眼。时至今日,扬州玉雕行业不仅大师人才辈出,还多次获得国内行业评比的最高奖项,尤其在高端精品的创作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受到业界行家和社会藏家的高度赞誉。

  本人作为扬州玉雕从业人员之一,从艺至今已有36年的时间。在长期的玉器雕刻实践中,也创作了多件玉雕精品,并积累了一些创作体会,现结合由本人创作的《金玉良缘》作品分析,与大家共享。

  一、 立意风雅的题材是玉雕精品创作的门面担当。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艺术性是其展现在受众面前最直接的门面。一件立意风雅的作品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心情的愉悦,让人情感上会自觉的去接受、去领悟、去挖掘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还会让人感受到作品的价值所在,无形中赋予了作品更高的附加值。

  山子雕《金玉良缘》作品,曾获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的“艺博杯”江苏省工艺品创新设计奖的金奖,受到行业内专家的高度赞誉。作品高28厘米,宽22厘米,重约8千克。在整体自然型上,两头圆润,长宽比例协调,形制完整。外皮略带油黄,内里温润晰白,是一块极为上乘的新疆和田玉料,极为难得。为了将圆满的玉料外形、自然美的色彩和题材内容实现巧妙结合,经过很长时间的构思,最终选定了《金玉良缘》这个寓意美好的题材。

  作品以一场接亲的画面为设计主旨,体现了人生三大喜事其中的重要一喜。画面中人物众多,细节处处呼应,多层次、大场面的人与景物相结合的刻画让观者仿若也在见证着一场幸福的婚礼。

  在设计中以一颗巨大的松树撑起主导画面,拉开了一场幸福油然而生的迎婚场景。松树代表着坚贞与挺拔,一如男子的坚韧撑起一个幸福的家。一根姿态优美的藤曼与松树相依相绕,共生共存,融为一体,表达着夫妻本为一体的美好寓意。在作品近景中,几个不同造型的人物或立于桥上或立于桥下,引而相看的均是不远处那场行进中的迎亲仪式。目光顺着桥上人物手所指之处,新郎骑着高头大马,一旁迎亲的队伍吹奏着欢快的乐曲行进在花轿旁边,让人似乎可以想象到此刻花轿内那娇羞而幸福新娘的美丽模样。画面中人物众多,但站位错落有致,极具规矩,有序行进,体现了设计构图的视觉细节把握。远景处,亭台楼阁隐于松树之后,让人想象到那处也许就是新娘子即将奔赴的新家。穿过那片山林,遇见一个幸福的家,与主题金玉良缘完美契合。

  作品通过将生活中常见的迎亲这一具有喜乐寓意的场景展示,让作品具有非常接地气的生活气息。与此同时,通过松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场景设计,又让作品增加了非常清雅的感觉,一静一动契合的恰到好处。

  二、精工巧制是玉雕精品创作的技术担当。

  在作品的雕刻技法上,充分运用了扬州山子创作的多种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较为完整的体现了浮雕、圆雕、镂雕、线刻等技术特点。尤其是镂空雕刻运用的非常多,在松树的处理上更是处处现工。松针层层落落,有的松枝细到让人担心能否承载松针的重量。在画面的众多人物雕刻上,人物造型无一雷同,尤其是吹奏的人物中,每个人物因手持吹奏乐器不同,造型亦不相同,雕刻时非常考验创作者的人物造型把握能力,也是本件作品的创作亮点所在。作品层次清晰,疏密合宜,人物刻画的传神细致。结合温润洁白的玉质将树木、小桥、房廊呈现的更加具有质感,充分体现了作品材美、巧工与题美的相结合带来的审美享受。

  三、不负每一件高端原材是玉雕创作的责任担当。

  近些年来,本人在从事玉雕作品创作的同时,也在思考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出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随着天然玉石材料的逐渐减少,原材价格高昂的同时好料也越来越少,很多时候更是一料难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从业人员能静下心来,将每一块材料都能做到物尽其用,将它的美发扬到极致。这不仅需要有精工细琢,还需要有非常巧妙的构思,真正将因材施艺贯彻到每一件作品中,这样才能不辜负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每一块玉石瑰宝。

  而如何在创作中不辜负每一件原材,个人觉得在作品创作中还应该有着一定的创作法则引领。这个法则就是对材、对工、对意的综合领悟。而这一点其实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提出了要求。

  在中国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技术的文献《考工记》中,有着这样的定位:“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而历史上的很多精品佳作如果以这样的审美法则来审视,就会发现,大多都是非常吻合的。自2017年起,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好手艺”展中,对好手艺也有着这样的定位:材美、工巧、器韵、时宜,合此四者为中国好手艺。事实也是如此,按照此标准评选的100件参展作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被专家评为是“为全国手工艺的创作和生产起到引领作用,为大众审美教育打造有价值的平台”,也充分体现了在手工艺创作中应该遵循的重要法则,也希望能再次引起业界同行的重点关注,将这样的创作法则运用到我们的实践当中去。只有如此,方能不辜负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方能体现当代手工艺人对工艺敬畏的责任担当。

  作为扬州玉雕行业的一名从业人员,既为历史上的精工巧匠们打造的玉雕史话而感到自豪,亦为今日扬州玉雕行业的发展而欢欣鼓舞。创作出更多的玉雕精品,不负技艺、不负时代也应是我们当代玉雕人应该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初心不改,奋楫前行,希冀扬州玉雕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精品辈出,佳作不断。

  参考书目:

  1、王宛《扬州工艺美术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2、沈惠兰《扬州八刻》广陵书社出版2006年12月出版

  作者:

  王兆根,1969年12月出生,从事扬州玉雕创作多年,为扬州市王兆根玉雕工作室创始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