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红雕漆《石辟溪水》圆地屏作品创作心得

[日期:2022-08-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漆器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其工艺是用中国大漆与银珠颜料,以适当的比例调合成色漆,一层层地将漆涂在器物上。漆层可休涂数十层也可至数百层,雕刻艺人再根据艺术效果的需要和设计要求,精雕细刻成艺术品。《石辟溪水》圆地屏作品的画面设计是由中国工艺大师张宇先生根据清代画家新罗山人华画所作的《自云松合》为蓝本设计。作品的造型设计是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忠宝先生设计。雕刻部分则是由我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负责。本人在学习师傅的作品中重温学徒回忆,从整体造型、画面设计、和雕刻技艺三方面重新审视,以现在老手艺人的视角深入挖掘,提炼作品内涵,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工匠们‘倾一生、做一事’的风骨。

  关键词:雕漆《石辟溪水》圆地屏

  漆器工艺精巧,绚丽多彩,典雅华贵,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扬州漆器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特色,兼有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其中红雕漆是扬州漆器传统工艺品种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历史亦称“剔红”。产品类型包括各类屏风、挂屏、橱柜、桌椅几凳、文房四宝等等,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现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红雕漆《石辟溪水》圆地屏是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艺术型地屏,地屏的上、下两部分可以拆卸以便于包装、运输。上部分是形状为圆形的红雕漆屏身,下部分是镂空的红木材料花版雕刻底座,该地屏作品整体高184公分、宽93公分、厚50公分。该作品曾在2004年大连举行的全国旅游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金质奖,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评比上获得特等奖和金奖。

  《石辟溪水》圆地屏作品的画面设计是中国工艺大师张宇先生以清代著名画家新罗山人华嵒的《自云松合》为基础,结合扬州雕漆工艺操作的特殊要求精心设计的。但张宇先生在此画稿出来后,他也会进车间跟踪到整个作品完成,自己亲自把关了漆器品制作的每一个步骤。作品的造型设计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忠宝先生设计。雕刻部分则是由我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历时两年多的精心雕琢独自完成。三位大师们合作使这个作品达致无暇的艺术境界。各位大师们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们的老技艺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证了一代代工匠们‘倾一生、做一事’的风骨。

  张来喜师傅雕刻该作品时,我还是个“边角料处理工”,而现在我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雕刻作品的中流砥柱。下面就这件作品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在学习师傅的作品中重温学徒回忆,并以现在老手艺人的视角深入挖掘,提炼作品内涵,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寓意吉祥的S型造型

  中华传统的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统一,作品中往往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的灵性。而S型的造型模式可令人形成持续不间断、急速发展、流畅性、姿态万千、不断曲折变化的感觉,能够充分表达出作品丰富的内涵,强调“栩栩如生”、“得心应手”。因此,中华传统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一直保持着一波三折的S型结构模式,而红雕漆《石辟溪水》圆地屏的造型和装饰设计便充分运用了这一结构模式。

  作品整体造型为上圆下方的不规则形态,上部是红色大圆盘,下部分是两边对称形红木镂空花版底座,其中红色大圆盘如一轮红日,是工艺装饰的主体位置,亦是整幅作品灵魂之所在。而下部分深沉庄重的红木镂空底座雕刻两条魑虎龙以托着圆盘,二条乌龙捧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朝气蓬勃,寓意二龙戏珠。这种结构模式富有盎然生机的韵律和循环往复的运动感,端庄中也不失活跃、灵巧。整个作品将外观物质形态与内含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将材质工艺与意匠营构和谐统一,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和谐统一。

  二、苍厚不失清丽的画面设计

  红雕漆《石辟溪水》圆地屏的画面设计是以清代著名画家新罗山人的《白云松合》为基础,加之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考虑雕漆工艺制作的特殊要求,进行取舍和整合,以打造更为完整的雕漆作品。作品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近大远小的原理,灵活地运用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山水画技法,“形象”而非“具象”。“群峰积幽翠、止水澄天宇”,更远处是白云笼罩的群山,云气一直氤氲到无限。“山无凡石、土皆沃良”,表现了祖国大好河山气象万千,春色不涯的感官效果。

  祖国河山的北雄南秀、千姿百态、在画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整幅作品立意新颖、构思缜密、山势雄伟、情景交融、布局苍厚中而有清丽之趣。然而看画也并不只是看画,画面设计还代表着画家的品性、境况与寄托,以画比德,以画抒怀,以画自况。整体画面,不仅在视觉上给人愉悦,更通过对自然之物“性”“情”的洞察与表现,体悟自然之美、伦理之美、人格之美,让人感受到生命力。

  三、出神入化的雕漆技艺

  为使《石辟溪水》圆地屏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该圆地屏休漆到达500多道。为使产品达到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效果,该作品的雕刻技艺也精妙绝伦。师傅除了运用扬州雕漆传统的刻、起、片、雕、刮、磨、打光等工艺技法外,更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立雕、浅雕、浮雕的线雕等不同的雕刻技艺以创作性的去处理不同物体的特征和画面的不同层次。因雕刻出层次感需要数年哉的积累,我鉴赏着师傅于细节处的雕刻线条,也有了许些感悟。在进行细节处的雕刻时,一定用快刀且要快用刀。由于髹涂漆层质地柔软,易于雕刻,在雕刻时必须使用快利的刀具进行切削、剔铲漆层时不会使刀刃两侧的漆层受到更大外力的挤压而起皱崩缺,造成雕漆纹饰表面漆层凹凸不平。

  该作品的每一处都雕刻的细致入微。那数不清的细如发丝的水纹,无一根紊乱;石辟间,小桥横卧;那圆屏近处的山石处理,山势嶙峋突兀、石纹皴法深遂,尤如刀砍斧劈;环山古小桥下溪水潺潺,师傅运用了高浮雕这高难度的雕刻技法以展现此处精彩的景点,使这座立体木桥架设在淙淙有声的清泉之上。桥上那块块桥板似真的用木板铺成,而桥下那支撑桥面的根根圆形桥桩更是排列有序。桥上禹禹而行的老者、小童形神兼并,栩栩如生。圆屏的中景处也是作品的重点部位,是师傅最精心雕刻的部分。山石磋硪、层层叠叠、层次清楚、阴、阳、正、侧、俯、仰有势。石后一组楼宇结构准确、透视合理、前后层次推拿到位,线条流畅、翘角飞檐、尤如天成:窗棂镉扇、精细入微。树木葱浓、瀑布飞泻。在远处,山岚浮动,虚无缥缈、峰峦起伏、绵延不断、似有若无。山石无空,则以规矩板扎,大、小、整齐划一的几何形锦地纹而为之,极其工整。

  师傅雕刻的这幅作品精美而准确地刻划出了景物立体的质感,技艺纯熟、手法富于变化,加之漆色腴润饱满,色调明快而和谐,自然质朴,恬淡典雅而雍容大度,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又是一件值得反复学习的佳作。我在今后的雕漆生涯中仍会将此作品作为典藏范本,时刻学习,也会将三位前辈们的匠心匠艺一直传承下去,以肩上的责任推动非遗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守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作者:朱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