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工艺美术 玉雕 创作案列
回顾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悠久的历史,技艺是通过一代代从业者不断探索创新,积累技法和经验,在传承与发扬中逐渐形成。工艺美术品的创新创作离不开从业者对自身的技艺的磨练以及审美观念的培养,这两点在工艺美术的创作过程中表现为对原材料的解读、技艺的运用以及题材设计。笔者结合苏州玉雕从业经验,以《垣》《人间烟火》《枯藤老树昏鸦》三件和田玉雕作品为案例并进行分析,从材料、工艺、题材、作品意境三方面,浅谈工艺美术品的创作思路。
一、因材施艺
因材施艺是我国玉雕创作中重要的原则,同时也是工艺美术品创作的特点之一。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用以祭祀的礼器发展到用以赏玩的玉雕小件,至今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在诸多玉石种类中,和田玉以玉质温润、体态光滑、质地紧密而深受大众喜爱,同时也因其品质好且不可再生,成为了玉石中的稀缺资源。和田玉的色调较多,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软玉相比,和田玉颜色丰富多彩,不仅具有传统的白玉、碧玉、黄玉、墨玉等,还有一种带糖色的玉料,我们称之为糖白玉。在设计制作玉雕作品时,我们可利用其糖色和白色进行巧思巧雕,使其能够适应范围更广的题材。《垣》《人间烟火》《枯藤老树昏鸦》三件作品采用和田玉为原材料,不仅是因为和田玉的特性,更因为多样化的颜色。在工艺美术品创作中,好的材料是创作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材料加以设计,有时甚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作品的价值,玉雕中俏色技艺即是如此。
二、精雕细琢
苏州玉雕工匠技艺精湛,作品构思巧妙,在诸多雕刻技艺中,俏色巧雕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也是“因材施艺”这一思路反映在雕刻技艺上的具体实践。玉料表面呈现出的斑点、色块等瑕疵,肉眼即可看出,就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瑕疵带来的色彩,对其进行巧用,随机应变。如果能善用这些色块或斑点进行俏色,反而会因此增加作品的价值。但更多时候玉料的瑕疵并非浮于表面,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剥料”工序,将玉料的粗皮、杂石等去掉,再进行对玉料进行取舍,才能进一步进行俏色巧雕。
《垣》《人间烟火》《枯藤老树昏鸦》三件作品均利用了玉料上部带糖色的特征进行设计,笔者在注意到玉料的糖色特征后,便立即想到了东山官宦人家的建筑,江南在人们脑海中,除了山水之美便是隐于山水间、伴在运河边的粉墙黛瓦。以其中作品《垣》为例,垣,墙也。玉料上部带糖色的部分恰能作为黛瓦,下端则为白色墙体,并在糖色下方雕刻以传统纹样作为古建筑常见的苏派砖雕,体现江南古建筑之精妙与细腻,古代建筑的纹饰有着等级区分,文官和武官的墙饰有着图案的区别,笔者通过查询资料后进行设计,再利用玉石色彩的深浅组合与精雕细琢,创作了这一作品。作品整体恰似传统水墨画,体现出江南古建筑之雅,故命名为《垣》。
十玉九瑕,玉石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其形成过程十分漫长,难免会因为多种天然因素的影响而具备多种色彩与形状,也难免会产生瑕疵,因此玉雕的设计需根据玉料的整体情况来进行。工艺美术品的创作必须在制作前了解用于创作的材料属性,工艺美术品类各不相同,但无论是玉雕、核雕、木雕还是刺绣,优质的材料大多价格不菲,不同的材料用于不同的题材,对其制作的作品定位也是各不相同的,需根据原材料的质地、色彩等特征制定不同的制作工艺并用于不同题材,不仅可以做到节省人工,还可以做到节约材料。
二、题材创新
工艺美术在经过悠久历史的发展和传承,创作形式和内容题材都已经形成了传统,许多工艺门类都具有了固定的传统题材和模式,但如果至今仍然以仿古为主要题材,那么工艺美术的发展必将停滞不前。此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度发达,许多从业者会从网络寻找合适的图片作为题材,并原样复制入自己的作品中。这种将原材料按照固定样式转换为另一种物件的机械过程并非“创作”,不仅会造成版权纠纷,更制约了从业者独立思考和设计的能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过程是自主创造的过程,工艺美术品题材的创新需要结合以个人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眼光。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走近生活”往往被忽视或者遗忘。作品《人间烟火》即是笔者根据记忆和实地观察而设计的,整体设计聚焦在一种生活的“烟火气”上。工艺美术始于民间,与人们生活百态息息相关,笔者在开出带糖色的和田玉料时,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人间烟火的江南图景。
《人间烟火》凸显突出的是景、物、人,作品中未体现任何人物,但通过对衣架上晾晒衣物的场景展现以及普通民居粉墙黛瓦的再造,再现百姓安居乐业的图景。在衣物的塑造上,笔者注重衣物褶皱的表现,自然而柔和,并随风而飘动,与上方的黛瓦静景相互映衬,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创作时常需要深入生活取材,对一些适合融入雕刻的景、物、人进行观察和布局,积累生活中的体验和艺术知识,从而形成创作形象的造型和设计画面,进行合理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利用玉料的外形和颜色,确定构思题材内容。这一点无论是何种工艺门类均适用,取材于生活的题材必具有独特性,创新精神是新作品产生的来源,推陈出新方能保持工艺美术的特色。
三、创造作品意境
一件作品的光依靠题材新颖不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如果创新题材不能体现作品意境,那么就无法让作品达到视觉上的和谐。工艺美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但也离不开人类生活生产,当下随着人们对工艺美术品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作品的“意境”。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不仅与工艺美术品的整体造型有关,更是作品的神韵和内涵,是工艺美术从业者将自己的审美思想、独特的立意和情感与作品的具象融为一体而体现出的神韵美。
要创作出作品的“意境”,就要对作品的主题进行考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创作的作品亦与所处地域有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纵然有对古城区建筑的相关保护措施,但苏州地区仍然有大批的苏式建筑民居在随着时间逐渐消失。我们这一代人依然留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江南美景在我们的子孙辈的记忆中,只是景区喧闹的印象?笔者在创作中,多次反思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图通过这三件作品,利用苏作巧色突出三个江南场景,通过巧思让江南景色以另一种的方式呈现。

《古藤老树昏鸦》意图营造江南民居幽雅闲致的意境,并用藤蔓的曲线同枝干的直线相映衬,多韵律、多层次地强化这种细腻幽静的氛围,宛若江南小巷角落中的一方小品,闲情逸致孕育其中。在工艺美术作品创作中,创作者的情感融合能使作品题材更深刻、更丰富。
四、结语
工艺美术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创作中体现美,通过对材料的认知和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在创作中着重利用材料的特性施以创作工艺,表现物象的造型结构并赋予其个性特征,才能创作出充满意境的,能体现和表达工艺美术独特韵味和意趣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唐延龄、刘德权、周汝洪:和田玉的名称、文化、玉质和矿床类型之探讨,《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21(z1):13-21
[2]杨晓犁:工艺美术概论,《明日风尚》,2018,08
[3]林志贤:玉雕俏色艺术价值与前景分析,《天工》,2016,05
作者简介:
钱建良,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玉雕)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生于1974年,1992年踏入玉雕行业,至今已磨砺三十年。秉承传统“空、飘、灵”的苏作工艺,再现“玉、艺、神”的和谐,因材施艺,巧立主题,融入创意,精益求精。作品以香囊、香炉、镇纸,笔洗等文房清供为主,从构思、设计到制作,一丝不苟,今风不失古韵,极富文人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