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

[日期:2022-09-1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苏州刺绣是我国苏州地区的刺绣产品,位居“四大名绣”之首,具有“精细雅洁”的显著风格特点,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全面研究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苏州刺绣,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仅供相关研究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苏州刺绣;文化;特质

  苏州刺绣起源于我国古代苏州吴县的一种针绣工艺,后广泛流行分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苏州刺绣也被称为苏绣,并以其独特的吴地风情及精美绝妙的针绣工艺而成为我国刺绣名品,与湘绣、蜀绣和粤绣并称为四大名绣,并位于四大名绣之首。古之文人赞其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因此,素有“古今中华第一绣”的美誉。可以说小小的苏绣,缩千里风光于尺幅,绣世间万趣于指下,且以少胜多、以虚代实,是难得的丝缕传情的手工艺术品。因此,分析研究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苏州刺绣简述

  苏州刺绣的工艺技法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220年左右的三国时期,我国就有文献记录了苏州刺绣的工艺技法。到隋唐时代,姑苏地区经济十分繁荣,文化也十分昌盛,由此奠定了苏州刺绣的风韵基础。而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在民族大融合下,初步形成了苏绣的独特技法体系。而到了明清时期,苏州刺绣已然蔚然成风,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苏绣文化。苏州刺绣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而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闺阁绣、宫廷绣和民间绣。其中,闺阁绣的制作者大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大家闺秀,其制作的刺绣作品大都为自娱自乐只用,或者是馈赠给亲朋好友。在题材方面,大都以绘画为主,用料十分考究,制作十分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而宫廷绣大都是贡品,为各朝代皇家御用之物,因此也被称为宫货绣,或云龙货。宫廷绣在刺绣工艺方面也十分讲究,其制作者主要是官办织绣工厂的绣女,在用料方面,大都是以金丝、银丝及孔雀翎等珍贵材料为主,作品具有奢华、精致的特点;民间绣的是民间流通的刺绣作品,其制作者大多为民间的普通妇女,即普通家庭中的劳动妇女及未婚少女,制作的成品大都是手帕、枕巾、被面及荷包等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布类制品,刺绣风格相对较为朴实,符合普通劳动人民的审美。

  二、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分析

  (一)苏绣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苏绣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记载,先秦的春秋时期,苏州地区就已经有“绣衣而豹裘者”,这意味着早在2500多年以前,苏州刺绣工艺就已经出现了。而1956到1958年,我国考古人士在太湖边的百廿亩村发掘出了距今4700多年的残绢片和丝、麻织品,成为我国苏绣产品历史悠久的实证。此外,《三国志》也记载了当时吴地富贵之家“妻妾衣服,悉皆锦绣”。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智慧的吴地人民将苏绣与绘画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画绣”,用苏绣特有的艺术语言阐释书画的独特意境,以针作画,巧夺天工。此时苏绣已达到技艺精准,做工细致,形象惟妙惟肖的境地。而元代时期,蒙古南侵占据了中原大地,将当时的人分为四个等级,并不停进行压迫,导致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转的局面,极大地影响到了苏州刺绣的绣工和文化内涵。到了明朝时期,苏绣在点、线、面针法上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精细雅洁”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仅针法细密,且技法繁多,尤其是劈丝技法,丝线劈得越细,绣品越传神。如嘉靖年间的“露香园顾绣”,就以其图案秀丽、色彩文雅、绣工精细而称誉全国。到了清代,速走刺绣的发展迎来了新高峰,出现了大量的家庭作坊,专门从事刺绣的制作和销售,而且,随着家庭作坊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绣庄也纷纷出现。这些绣庄出品的刺绣作品,技法独特,线色达到数千种,在绣娘高超的手法下,实现了以针代笔,并通过积丝累线,充分表现了物体的质感,逼真传神地将平面绣品呈现出了立体生动之感。而到了清末民初,苏州刺绣在沈寿、杨守玉等刺绣大师的探索和努力下,从表现技法到艺术特色,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被誉为“针神”的沈寿,通过运用其独创的仿真绣法,按人物面部肌肉的纹理用针,按其明暗面用色,创作出了《耶稣像》、《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以及《美国女伏倍克像》等优秀作品,荣获了多项国际大奖。其中《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还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了意大利。

  (二)苏绣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众所周知,苏州刺绣泛指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刺绣作品。而苏州从古至今都是我国的文化名城以及重要的经济枢纽,在历史发展中,催生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加之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两次重大的人口南移活动,使得苏州地区的文化及手工艺术受到了我国不同地区文化和手工艺术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具体来说,以苏州刺绣为代表的吴文化,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精耕细作,使得耕织相宜、桑渔共生的苏州一带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苏州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料,使得当地的人民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精神文化的生产。尤其是吴地才子秉持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而这种耕读文化更是对苏州刺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州隶属古吴地,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因此,吴文化也被称为水文化,具有水的柔和与韧性,同时还兼具宽阔的胸怀与开放的姿态,使得吴地文化兼收并蓄,融合了中原文化及周边文化。此外,到清朝末期,随着西学东渐,苏州刺绣人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画技法,对传统的苏绣技艺进行了改进和发展,首创了“仿真秀”。而建国以后,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仿真的指引下,苏绣艺人通过创新,创造出了绣品正背两面纹样,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这些无一不说明了苏州刺绣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的特点。

  (三)苏州刺绣文化的精神特质

  纵观苏州刺绣的发展史,属于一部精神文化史,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吴地精神。苏州刺绣虽然在元代和民国时期遭遇了民族危亡而受到一定限制,初夏年发展迟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但其传承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在危急时刻过后,依然快速发展,是因为其中浸透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也包含着吴文化中雅致、宁静、淡泊的思想;第二,苏州刺绣文化已经与吴地的艺术精神相结合,追求提高技艺水平与走进大众生活相融合。从古至今,苏州刺绣始终都追求实用,如古代的帝王衣服及达官贵人的服饰。而到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苏州刺绣也因其精美与文化的合璧,成为国家礼品和展览品,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和收藏。

  结语:

  总之,苏州刺绣不仅仅是一个物件、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存在。本文就阐述了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这仅是笔者的一点个人浅见,希望恩能够对我国苏绣文化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健,周小儒.苏绣艺术在礼品设计中的文化内涵[J].大观(论坛),2019,(01):72-73.

  [2]徐文瑛.民间刺绣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天工,2018,(03):257-257.

  [3]王雪健,孙博文,周小儒.浅谈苏绣的形式美感[J].大众文艺,2015,(24):91-91.

  [4]宋桂友.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J].文艺争鸣,2010,(05):144-146.


  作者:马依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