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梳篦流传至今,它是一种极好的艺术载体,即可制作为精美的发饰,又可作为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旅游纪念品,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应继续开发和利用,让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制品重放异彩。
关键字:常州梳篦 传承 创新
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非遗,总这么让人深深迷恋。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在时间的洪流中传演不息,是龙城最耀眼的符号!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古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史上是出了名的。梳篦制作是精湛的传统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如今的梳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梳篦,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清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最为著名。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宫梳名篦"之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常州的一张城市名片,也是常州三宝之一。
常州梳篦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昔为宫廷御用珍品,固有“宫梳名篦”之誉。正如苏州的盆景,景德镇的瓷器,常州以出产梳篦闻名于世。自古便有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之说。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半工序。
做一把梳子需要28道工序,篦箕要72道半工序。“从砍毛竹到成品,没有哪个人能从头做到完,好的梳篦都是大家合作,每道工序都是制作高手完成,所以每件产品都做到了极致。”
《青花瓷》系列工艺梳
解放后,常州梳篦生产走上了集体化和半机械化的道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其中有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有“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造型欣赏梳,有蝴蝶、龙凤、脸谱、民族娃等旅游纪念梳,以及如琮似玉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独具匠心,令人爱不释手。
作为常州梳篦的市级传承人,一直秉承常州梳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粮老师警言,直至今日我仍坚持手工操作。“手工制作可以独一无二,精品必须在手上。”对于我来说,梳子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在上面雕、描、刻、烫,赋予它相应的文化,提升了它自身的价值。
在探索传统工艺中,我先后将扬州漆器、青花瓷以及银丝镶嵌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元素融入常州梳篦的制作中,做成工艺品、或开发成旅游商品、或改良成文创产品,实现了常州梳篦技术领域上面的跨界。
事实上,梳篦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我制作的梳子,有自己的特色,我会把不同种类的传统工艺结合到梳篦制作上,希望能容几家之长,成就个人之风;创新是每一件工艺都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结合时代气息,学习新的美学观念,才能最终把过去的东西幻化成受大家喜欢的工艺美术品。
梳篦发展到现在,有不同的类型,彩绘系列的梳子,也叫旅游商品系列,会把各种人物故事、历史典故比如《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还有《西厢记》等结合在梳子上。或者为了让梳子更活泼,会把一些卡通形象绘制在梳子上。
当代的梳篦势必要在保留原有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找到新亮点,而如何在传统与时代的博弈中把握创新分寸,我是这么理解的:“对于创新,应当从使用功能与欣赏功能两方面来考量。在制作过程中,若将其定位为实用性的,那工艺创作所占的比重就要适当减少。现在的梳篦制作材料上乘,使用过程中确实有保健养生的作用;
若将其雕琢成一件工艺品,那就该花更多功夫在美学创作上,充分将它的欣赏价值挖掘出来。很多人觉得梳篦尺寸小,在这上面创作时间不长,难度不大;相反地,每件梳篦作品主题的选定,细节的构思,包括前期的选料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梳篦的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跨界,第二个就是把它用到装饰上。
除了技术领域的跨界,还有概念手法上的跨界。在梳子上进行绘画还结合了一种新的手法,叫反手画。左手到右顺手画的,这个叫顺手画。从右往左,增加了绘画难度,这样作品看起来质感更强。
学一门谋生的手艺是我最初的想法,把这门工艺做精、做细才是我毕生的梦想。经过二十多年的自我探索与提升,我的作品逐渐被常州广大百姓熟知,先后获得常州梳篦市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江苏省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技艺师。面对众人的赞誉,我倍感荣幸。有了荣誉,更有了压力,很多方面还需亟待完善提高。
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当欣欣向荣,虽然我现在还算初出茅庐,但有了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让我得到更多的磨练,能够坚守这份信念,完成自己的梦想。并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作为一名常州梳篦传承人,我要义务来传承这门手艺,将常州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付春晓.常州梳篦中的文化传承[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9):270-271.
[2] 蒋竹鸣,丁峰.常州梳篦的艺术特色[J].美术大观,2008(09):215.
作者简介:董玥彤,1981年出生,常州梳篦市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天宁区“五一”创业明星。自幼喜欢工艺美术,自2003年拜常州梳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粮先生为师,到目前已有17个年头。2011年邢粮先生创办了邢粮梳篦工作室,成立了常州市邢粮梳篦有限公司,董玥彤在公司从事梳篦烙彩工作,先后参与了邢粮先生设计的《青花瓷》系列工艺梳篦、《印象青果巷》系列工艺梳篦、《七彩人生》系列工艺梳篦、《青果情结》等作品,并多次在全国非遗联展上荣获金、银奖。2013年参加了苏州美院的高级研修班,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16年6月被评为常州梳篦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12月董玥彤确定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为工艺美术行业增光添彩,成为常州梳篦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