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青竹刻从奢饰品到实用品的转变

[日期:2022-09-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留青竹刻历史悠久、工艺复杂,属于技法精湛并且不能用机械设备代替作业的雕刻艺术。因此,从古到今留青竹刻一直为文人雅士所津津乐道。而在民间,留青竹刻则一直因为数量稀少、价格昂贵令人望而却步,这种巨大的反差到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越发明显,我们究竟该如何下沉市场,让普通百姓、年轻消费者能接纳这种高端艺术品?

  关键词:留青竹刻 文创 私人定制 市场转型

  一般来说,文化兴于盛世,疫情的肆虐和经济的疲软导致了文化艺术这些非日常生活必要产业举步维艰。大家对于自己喜好的投资逐渐减少,昔日的市场大门正在缓缓闭合。鱼皮衣的悲剧仿佛还在昨天,无论哪一种手艺、哪一项传承,如果与经济效益彻底剥离,那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一个极为残酷的现实,所以在这个危机关头,正确的选择极为关键,究竟是放弃当下手艺改行生存,还是迎难而上面对未知。

  “沉下来”,这个看似充满了“躺平”意味的词却蕴含着非同寻常的力量,这便是我们当下最佳的选择。放低作品身段,优化产品种类,开拓客户群体,成为我们后期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留青竹刻这门艺术的特殊性,过去我们的客户一般都是高收入的成功人士、对艺术品情有独钟的收藏家为主,年龄群体基本集中在40岁以上。这些客户最大的特点就是多以朋友推荐认识了这门艺术,并且以当地人群居多,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并不精通网络,收藏的主要原因是喜爱留青竹刻并且希望作品以后能有较大的艺术价值。而如今的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20岁左右的年轻的消费者比例开始逐步上升,和中老年人和理性保守不同,年轻人更加感性自由,如果喜欢一件东西就会有更强的需求欲望,哪怕他们的经济实力并不如成熟的中老年群体。再就是年轻人对于互联网的依赖,他们不需要通过朋友介绍就能很轻松找到自己喜欢的话题、心仪的作品,借助网络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打造留青竹刻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它、了解它、喜欢它。

  我们为此做了许多考证,比如怎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我们的作品呢?是不是只要把题材做的更新颖价格卖得更实惠,就能得到他们的青睐呢?经历了种种尝试,并且对市场的分析与研究以后,我们发现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题材与价格确实会带来一些消费刺激,但似乎实用性更让年轻人动容,就如同买了一幅画回去只能挂墙头欣赏,但是买一台智能壁画回去不仅能挂墙头还能语音切换名画。

  现代人对实用的追求是刻到骨子里的,因此“文创”一词便孕育而生。文创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趣的创意加合理的售价广受年轻人的喜爱,恰逢政府大力推广非遗项目,逐渐成为了新的风口,虽然整体大环境还不理想,但跟其他传统项目比仍占优势地位,我们便以此为着力点推出了适合年轻人的实用作品。

  留青竹刻作品十分细腻,我们充分运用材质的特点,全新推出了文创作品《与书为伴》,这套作品是我们精心设计的原创作品。打磨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做减法,将其能完美藏匿于书本中,为了将细节呈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造型采用菩提叶筋脉的纹路设计,以现实中的菩提叶为基础,将它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一一体现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留青竹刻书签系列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文创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不断开拓视野,同时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外围市场,认识更多的人,遇见更多的事,成为更好的自己。但仅凭文创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文创产品的成功可以证明留青竹刻能够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在实用性上有所突破,那么我们就能设计出让年轻人喜爱的作品。

  私人订制在当下逐渐流行起来,这是比较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一种销售模式,这个模式也不能说是全新的,只是当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又“复兴”了。其核心内容就是向自己心仪的艺术家定制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并采用先行预定、沟通洽谈、等待制作、支付尾款的方式来收获属于自己的作品,整个过程更具有专属性。后来我们想到了定制婚礼对牌,因此也收获了一批年轻粉丝。因为婚礼上的纪念物有了爱的名义,一生唯此一件,会被相爱的人所珍视,所以我相信这种被赋予特定含义的私人定制作品,能在当下恶劣环境里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对于“沉下来”我有很多见解,但毋庸置疑的是,以后还有越来越多的工艺品和艺术品不再是贵族、收藏家们的专属,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年轻人接受并购买。我觉得这里可以引用著名主持人的一句话来总结“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站在传承者的角度,留青竹刻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浪潮,在经历几代手艺人的改良和升级之后,其定位会发生重大改变。改变,同时也是为了持续生存,不重蹈“鱼皮衣”的覆辙,纵观古今上下,以史为鉴,留青竹刻最后的出现地不应该是历史博物馆,而是一代又一代年轻消费者手中。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一丢再丢,一扔再扔,人总得有个底线,而我的底线就是要守护好这一点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光!哪怕市场环境再绝望,也要做个逆行者,迎难而上,能把传统技艺保留传承下去是我们手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奢饰品变为实用品,从贵族到平民,这一系列转变的成功会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

  张琪,1991年生,常州武进人,市级非遗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常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武进区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师从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文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