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汉文化图案在紫砂陶刻中的运用

[日期:2022-09-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秦汉时代的纹饰图案艺术,将传统绘画(平面图形)与雕塑形式(立体图像)两种视觉艺术形式相融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并极大地影响了篆刻艺术乃至后世的紫砂陶刻艺术发展。本文依据对秦汉文化图案的分析研究,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紫砂陶刻艺术创作时的一些感悟,对秦汉文化图案在紫砂陶刻中的运用进行阐述与总结。

  关键词:秦汉、紫砂器、陶刻、图案、书画

  秦汉时代,铁器兴起,营造业欣欣向荣。绢帛、砖石、瓦当等物质载体,成为书画艺术新的展示平台,在绘画、雕塑、建筑、服饰等各个门类都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果,其内容及形式也得到了拓展,中华传统绘画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与形式风格基本确立,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非凡的艺术创造性。

  瓦当、画像砖、石刻、织锦等具有秦汉时期艺术特色的文物,在图案的设计刻画上,丰富了艺术创作的主题与范畴,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但富于动感,有着朴实、雄浑、鲜明的美学特色。通过鉴赏秦汉的各类文化图案,不仅能够为我们勾画出那个时代绚烂多彩的图景,对紫砂陶刻艺术的溯源、传承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秦汉艺术风格与紫砂陶刻的联系

  秦汉时期的艺术创作,表现出自然奔放、雄浑壮阔的风格特色。如漆器,着重发扬了彩绘装饰,加以贴金、铜扣等多重装饰技法,色泽艳丽,气氛热烈;如帛画,构图严谨,主次分明,梳密繁简错落有致,色调热烈而沉着、华丽而厚重,充满着楚文化的“琦玮谲诡”的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石画像将雕刻技法提升到新的层次,产生了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重技法结合的作品,图案丰满、线条流畅、布局多变,且工艺水准精湛,融历史、传统历史文化、石刻艺术为一身,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艺术研究价值。

  在四川汉像画中,汉代雕刻家们使用了阴阳线刻的技法,把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表现人们祭祀、劳作、狩猎、宴会等场景。不强调人物形体的刻画,而是强调结构整体的简练有力,装饰性极强。

  东汉晚期厚葬风气盛行,墓葬规模加大,壁画题材也逐渐增多,壁画成为了显示墓葬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之一。画面重点也由原来对“神”的描绘,转向了对“人”的刻画,包括墓主坐帐、车马出行等等,场面宏大,内容丰富。

  基于以上分析,可大致概括出秦汉时期艺术创作的三个主要风格特征:

  1、构图时视线宽阔。在秦汉装饰画上,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画家创作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了散点的透视方法,释放出肆意挥洒的粗犷之美。

  2、规矩元素的使用。造型简单统一能有效隔断画面,使周围元素有了远近之差,产生节奏感,让人的视觉暂时休止而不会疲惫。

  3、通过规范线条的走势,让画面形成统一的气象,各个部分的整体趋势协调统一,曲线引起的动态彼此并不交错。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华文化传统上,秦汉的雕塑砖画等艺术创作,与当代紫砂陶刻艺术遥相呼应,尤其是在结构布局上,都追求“以小见大”“以尺幅见万千”的意蕴美。刀入陶器,所表现出来的绝对不单单是如何描摹书画,而是要表现金石特有的自然意气和感觉,使作品既有笔意又有刀味。

  笔者创作的紫砂作品《六方书画筒》,画面取材自汉画像,在创作时,将汉画像的雕刻技法溶入紫砂陶刻之中,运用写意阳刻块面的手法,用推线条起底的工艺,使画面张扬恣肆、博大壮观。陶刻线条的概括洒脱,能表达主体的特点,而大量磊落顿挫的线条,在紫砂的材质里,往往能够表现出另一番特有的味道。

  一、秦汉瓦当纹饰与篆刻、陶刻艺术

  瓦当纹饰在艺术呈现上,与篆刻及紫砂陶刻艺术,有着相同的契合点,都需要刻者在方寸之间,把握刻画的整体布局。秦汉时代是我国书法与篆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瓦当在金石学中被评为“石”部中的重要品类,瓦当图案以其厚重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后世的篆刻、紫砂陶刻艺术中得以广泛借鉴和运用,堪称“石头上的史诗”。

  常见的秦汉瓦当纹饰图案有以下几种:

  一、动物图案

  秦瓦中常见动物纹饰有瑞虎、祥鹭、仙鹤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灵纹”在汉代极为流行。

  二、植物图案

  秦瓦多以草叶、树叶纹为装饰,结构精巧;汉瓦则以草叶与动物的组合图案为主,常见的有葵图案、叶纹和莲图案。

  三、云纹图案

  汉代道教兴起,云纹寄托了当时人们追求“求仙升天”、“祈福安康”的强烈愿望,造型多借鉴羊角、蘑菇、葵花等自然界中的素材。

  汉代出现了有篆文装饰的瓦当,文辞多为祈福祝祷的吉语,字体排列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从书法及篆刻技法的角度看,文饰瓦当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有些文字多异体,如“千秋万岁”的“千”字,和“长乐未央”中的“长”字,林林总总出现过几十种写法,从中可以窥见汉字演变过程;有些文字有减笔现象,如“羽阳千岁”中“岁”字。可以说,正是由于秦汉时期瓦当纹饰的兴盛,推动了我国篆刻艺术的蓬勃发展。

  在紫砂陶刻装饰中,常以瓦当纹饰刻画与书法结合,在紫砂器上呈现。“秦砖汉瓦”这一鲜明文化符号,与紫砂结合,去除了繁复的装饰和陈旧样式,传递出华夏文明大气素朴的精神,如既有传统的表现,又有个性的彰显,古雅精巧,显文人风骨。

  二、秦汉文化图案在紫砂器上的呈现

  紫砂装饰中所使用的纹样,多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常用图案,蕴含着祥瑞、高贵、祝福等美好寓意,不仅美观大方,更展现出深厚的人文价值。

  在丰富多彩的紫砂装饰技法中,陶刻装饰乃是最懂紫砂之魂,这也是无数喜爱紫砂的文人与大师以中国书画入壶的原因所在。因此,在陶刻创作中,如何搭配入壶的文化图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比于秦砖汉瓦,紫砂器在形制、尺度、结构乃至材质等各方面,都更符合当代审美的要求。陶刻艺人从秦汉艺术作品中汲取图案元素,从几何纹、回纹、云雷纹和云气纹,到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复杂画面,都可以通过刀笔在紫砂器上刻画呈现。

  紫砂器特有的古朴、优雅,搭配富有文化气息的陶刻图案,散发出浓厚的书卷韵味和温润如玉的韵致,也更能衬托金石刀刻的粗犷、生动。这些图案上也往往搭配有文字装饰,如“富且昌”、“大宜子孙”、“千年益寿”、“长生无极”、“长乐明光”、“登高明望四海”等,这些由汉字与图案组合成的纹饰,都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且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深受民众喜爱。

  笔者所作《秦风汉韵对瓶》,筒身修长、造型敦实。一只正面镌刻秦青铜兽面饕餮纹,背面饰以金文篆书;另一只正面取汉画像石铭之,背面以北魏楷书表现之,共彰秦汉风韵。千年文明与今世繁华得以交融碰撞;陶刻的艺术境界,在线条的勾勒与顿直曲合中显现出无限魅力。展现秦汉雄风和文脉传承,文字与图案相映成趣,让杯体别有一番艺术风貌,传递出大气素朴的精神和博大深邃的华夏文明遗韵。

  秦汉时代的中国文化图案,以其巨大的气势力量和具有强烈内在活力的时代精神,绽放出旺盛生机的刚健豪迈之美,反应了当时的精神面貌。正是这样恢弘而刚健的风格,在我国美术史上,展现出了绚丽的光彩,同时也为紫砂陶刻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创作灵感。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欣赏紫砂陶刻,品味紫砂器上的历史文化元素,不仅是国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日常生活的充分审美化。笔者也将与众多紫砂陶刻艺师们一道,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在新时代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为出发点,积极创作体现历史文化脉络的优秀陶刻作品,上承古之华彩,下启今之新篇,发挥优秀的文化传统优势,使紫砂文化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范景中:《<图像学>研究中译本序》,《新美术》2002年
  [2]尹吉男:《开放的艺术史丛书·总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4]邢义田:《信立祥著,<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读记》,载《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15页。
  [5]【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6]唐云《紫砂壶鉴赏》香港万里书店1992.12
  [7]《上海工艺美术》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2001.8
  [8]《宜兴陶瓷发展史》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2008.9
  [9]徐秀棠《中国紫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10]姚迁《宜兴紫砂陶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3


  作者:蒋琰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