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与运用

[日期:2022-11-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在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人民的需求又反作用于文化、艺术领域,这就促进了各个领域繁荣发展,苏绣就是其中一个行业。


  关键字:苏绣 发展 应用


  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高超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风格,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曾是传统农耕社会里最重要的技术力量。工艺美术密切关联着制度、礼仪习俗、生活方式、审美理想,所以是古代文明的物质与精神载体,历朝历代的手工匠人们为中华文明谱写了富有智慧与灵性之光的灿烂篇章。

  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苏绣经历了风雨蹉跎,一步步蜕变,脱茧而出。在如今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苏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门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顾它在近现代的发展史,60年代-80年代,苏绣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自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以来,一大批优秀的刺绣艺术人员在专业指导下脱颖而出,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精美仑涣的佳作,并逐渐开始往高档欣赏品的“画绣”方向发展。早期的画绣以刺绣研究所最为有名,承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到了90年代左右,很多优秀技术人才独树一帜、自立门户,开办了个体户苏绣工厂,一时之间苏州镇湖涌现了很多这样的苏绣工厂,他们的经营模式基本与古代“男耕女织”类似,以夫妻档规模呈现。家中的女性(绣娘)主要负责绣,男性负责作品的装裱工作。这样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在当时的镇湖(绣市)受到了很高的推崇。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生产也随之扩大,在这样大批量的供求关系下,镇湖这个小乡镇每天都产生着交易,绣娘人数超过八千人,那时“绣市”的发展可谓是繁荣昌盛。

  到了2006年5月20日,苏绣实现了历史转折点。经国务院批准,苏绣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苏绣产品的研发在时代的新发展下不断地自我调整,以日用品和周边产品的形式融入了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在具备实际生活功能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在时代进步下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近些年国风兴起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到苏绣除了在工艺品方面不断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服饰方面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尤其是这几年,刺绣服装类目在市场上份额占比一路攀升。不光在国内,现在很多国际大牌上也能看到运用了刺绣元素,甚至这一部分刺绣的内容,成为了他们高级手工坊的亮点,这是为什么?因为东方感以及中国式奢美的一切曾是全世界追捧的潮流,包括欧洲宫廷的贵族们,瓷器、织物、繁美的刺绣,它们在大放异彩地展示着世间手工艺品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

  世间万物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纵观苏绣发展历程来看,苏绣在清朝已达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高潮。在继承了明代一些遗风基础上,整个清代的织绣工艺呈现出一片丰富多彩、群芳吐艳的繁荣景象。服饰的品种丰富、美不胜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人以聪明才智和超绝的技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艺术,无论是款式、材料、色彩、图案、工艺都极其精美细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卓越的服装技艺和审美。

  服饰是人类的文明,是社会的进步,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衣食住行,衣为首,服饰的变化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对古代刺绣服饰的收藏、继承,对现代刺绣服饰的创新摸索与设计,这也是一种传播与保护传统文化的行为。

  如今刮起的国潮与复古风,带领着刺绣服装往多样性方向发展。古代宫廷重工氅衣的复刻,学习传统服饰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富于民间特色和吉祥企盼的元素,凝聚了民间手工艺家们智慧的结晶。亦或是婉约、素雅、低调、神秘的风格,在现代新锐设计师笔下用丰富多彩的刺绣针法与配色灵感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满足服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它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呈现着多姿多彩、推陈出新的旺盛势头。

  工艺美术之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兼具实用、审美、收藏等多种社会功能。自原始社会开始,工艺美术既是物质生产,又是精神活动;既是积极活动,又是文化活动。许多工艺美术都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如同一条绵延数千年的河流,始终以它美丽的形式,将瑰丽的文明传递给每一个时代的人们……

  工艺美术之可贵,在于它风格上多姿多彩,在品质上以它的独特、精巧著称。每一个传统手工艺都有着自己的造物哲学和技术体系,同时又带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江南工艺的秀润雅致,京城工艺的富丽高贵,南粤工艺的绮丽多彩……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文化繁荣景象,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作者:倪雪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