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组合成套角料利用营造意“境”作品创作感想
作为一名玉雕设计师,在玉石原材料稀缺的大环境中,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制作成器,已成为我们此刻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曾听到有人把玉雕师比作玉石医生,我很赞成这种说法,每一块玉石都有天然的瑕疵,就像一个有了病症的人体,如何通过高超的技术(医术)把这些病症祛除,让它重新健康的,容颜靓丽的面对世人,就是考较一名玉雕师真实水平的挑战。世上甚少一无是处的玉石原料,却稀缺变废为宝的思维和匠心。所以,当我遇到这一块并不昂贵的俄糖板料,它的主体精华部分已经被充分利用,打出了一只无暇的手镯,镯芯也已经制作成为牌子。面对剩下的边角料,就让人颇费思量,该怎样利用,才能有个好的呈现呢?一般情况下是会按照各个边角料的可利用程度制作成为三个小件。可我觉得这样太没有新意了,虽然论个体,三块边角料是单薄又廉价的,但若是组合起来,岂非就能够做到形体大气,意境饱满?怀着一种希冀,凭着一腔意气,又借着一点灵气和技术实力,在经过一段不懈努力和实践后,我将灵感照进了现实。
首先,是如何设形立意。三块角料是分散的且不规则的,各有造型,如何把三件形体各异的料子组合成一套圆转如意,看上去舒服顺畅的作品雏形,是开工设计之前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在中国有极高明而中庸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还是“向高处立,就平处坐,往宽处行”,其中最关键的思想内涵都是平衡。在矛盾中平
衡,在前进中平衡,不仅包含个人心理的平衡,还包含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的平衡,平衡才和谐,平衡才发展,平衡才进步。
几番摆布,反复尝试不同角度的摆放位置,最后才确定以长弧状角料居中,高立角料居右,最小的一块放置左边,相互对照,三足鼎立,虽不等边,胜在气场圆融,构思上便畅通许多。
而在立意上,我也从平衡角度出发,来思考如何促成组合的完整。平衡即和谐,如果人人都能内心有平衡,自我,家庭,国家乃至自然,都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社会中,佛家思想是最讲究宽容包容的,于人物形象中,佛造像作品也更为大众所钟爱。再仔细观摩这三件角料,大中小的布置,似乎也可以用来塑造罗汉、菩萨、沙弥这样三个男性、女性、童子的形象,体现人体刚柔并济的另一种和谐观感。有了这样的思想,我脑中当即构思三块边角小料主题内容。正巧是糖玉白玉,两色玉肉分明。用白色可设计成人物,糖色巧雕成衣饰祥云等等,大框架一出,局面豁然开朗。接下来就开始琢磨细节。我当年进入邗江玉雕厂,学徒就是学习的人物雕刻。先观察最小的边角料,只有一个角是白色的,其他都是糖红色,我就把白色绘制出小沙弥的上身,糖色制作成裹在他身上的袈裟,另一块长方形小料大半白色小半红色,正好可以设计成一个中年罗汉立在祥云之上,僧袍佛腻洁白如雪,足下红云霞蔚,气场惊艳。最大的一块是三角形的玉料,上白下红。大片的红色糖设计成莲云朵朵,一尊洁白的菩萨瑞像端坐在其上,人物务求圆润,面容慈和饱满,神态安详可亲,虽是出世神,尤可近凡尘。
在菩萨造像的红糖石料处有两团白色。我又巧雕成两朵莲花,一朵半开一朵含苞,芙蓉菡萏皆妩媚。所幸玉料没有什么裂纹,只要巧色处理清楚,红白分明,甚为完美。毛坯刚刚出好后,把三块玉件放在橡皮泥上一看效果,发现罗汉的僧衣和佛腻有些不搭,并且与整体的造型不协调,那一块披风就像多余的,很突出。于是就将罗汉的披风摘除,直接设计成一件素服,这样线条流畅,白衣飘飘。佛像最重开相,在人物面部刻画时必须格外用心。我细细揣摩人物的表情特征,感觉小沙弥的年纪尚幼,应该是神情恬静,眉眼弯弯,嘴角向上,小鼻子两翼鼓鼓,两只耳垂落肩,看着世界一切美好。中年罗汉怒目轻挑,双眼微瞪,嘴角向下,虽双手合十,但心有意念的躁动。就像我们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有工作生活的压力,难免会有如此状态,既有雄心壮志未曾熄的桀骜姿态,又有对现实低头,为生活委曲求全的无奈表现。当人生经历过少年不识愁滋味,再到中年,难免会几家欢喜几家愁,多了油米酱醋茶的烦心琐事。而到了老年,才发现人生匆匆一隙,我们需要的是一颗包容万物的心,一个平和的心态,一种平淡的活法,一种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即一切皆为无求,无欲,无贪嗔的心境。心态到了境界,随之众生像即可成佛。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生活需要智慧。所以文殊菩萨面又如女性般安静,眉眼低垂,视向鼻尖,口方嘴角微微笑。看透不说透,一切皆无求!正如我们都是一方世界的居民,头顶共享着同一片蓝天,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个人都该珍惜世间万物,不去毁坏资源,污染自然。那一尊文殊菩萨的面相,体现出我们悟透一切,放开一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本心。
此即为我想通过《境》这套作品表出的我华夏儿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崇尚包容,和融天下的博大胸怀。作品完工后,配座时特别跟木工师傅讲述了我的理念和要求。小沙弥放在最底层,罗汉,文殊佛菩萨依次向上摆放,木座不光要有上下层次,如祥云瑞气缓缓向升,还要有前后有空间。“Z”字形的木座配的非常成功,如袅袅向上的祥云托住三件零散的小摆件,紧紧组合成一套整体庄重,有意境的作品。

作者简介:
袁林梅,助理工艺师,1975年生,93年进入邗江玉雕厂学习人物雕刻。工厂改制后跟随师傅,工艺美术师吉银真,玉雕设计师李林森学艺四年。2003年开办“瑞玉祥”工作室一直从事玉石雕刻直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