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手工艺传承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日期:2022-11-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和艺术之间本质上就是“道”与“器”的关系,就是“道”与“艺”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一件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一定有其崇高文化和哲学思想。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传统文化 哲学思想

  要弘扬传统手工艺,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应是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向,而不应该只是传统造型和纹饰。要传承首先需要了解分析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哪些具有民族特色,哪些世界性较强,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有很大关系。农耕文明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四个核心,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保护自然,避免冲撞的民族性格追求和谐。“天人合一”也是我们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老子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玉雕大师马学武作品《太极壶》,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此件作品充分围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强调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需要做人自己,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以天为则”不能狂妄自大,不要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反而要虚心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学问是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本质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三大关系。如苏绣周丽琴老师的《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的肖像画,钟南山院士说:“中国人的命重要,人命是最大的人权。”以人物为国为民的正面形象,展现国家对人民生命的爱惜。

  “崇德尚艺”重视人的德性品格。中华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文化的先进性有时候被智性文化所占据,但是它的恒久性却一直被德性文化所掌握,文化的实用性经常被智信文化所占用,但是文化的感召性也一直被德性文化所掌握。中国文化有一个根本的哲学思想获得了普及和认可,那就是《周易》告诉我们的“福祸相依、凶吉互融、输赢无定的旋转系统,只有当一个因素出现了,这个旋转就会停止,这个因素就是“德”。中国文化由于大善和大爱的光辉一直笼罩着,他才能够长寿。如苏绣吴昊僖老师的《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称,作品用写意的表现方式更显其清雅、高洁的品德。

  “中庸之道”基本思路是防范极端,他在一切大的问题上都取中间值,保持平衡。由于保持平衡又启动了整个社会的平衡,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价值。孔子、孟子都讲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余秋雨老师认为在哲学上说的高深一点,这种弹性哲学是一种灵活松软状态,一种平静的两相妥协,一种灰色的宽厚地带,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精神主轴和行为主轴。

  二、文化、哲学思想与艺术(传统手工艺)的关系

  有欣赏、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就可以称为艺术。

  艺术与文化是一面镜子的两面,一方面可以折射出文化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艺术话语折射出人们哲学思想的不同维度。

  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先有观念、意识,然后才有实现这些观念、意识的行为活动,才会产生与之有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优秀的传统手工艺,要弘扬不应该停留在“匠人”的层面,关乎技法的研究,应该因其的哲学思想而伟大。传统手工艺者或多或少会在艺术作品中渗透着、寄寓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等一系列哲学讯号,也成为评判、欣赏作品的重要依据。

  以玉雕为列,玉雕大师杨曦的作品《诗意江南》笃情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安静,钟情于湖石多姿,园静林雅的清韵。作品干净、舒服,沉静,把苏州特色风景的意境雕刻出来,体现了苏州人追求谦让、致远、虚心、淡泊、清雅气度和高尚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在三家的共同作用下彼此吸收融合、取长补短、不断发展进步。才有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中庸之道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把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运用到生活、学习、自己的作品中去感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于当代传统手工艺来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加快民族意识的觉醒,才有绝对的文化自信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去积极地开展文化交流交融,了解吸收世界文化,并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大爱、大善。

  【1】《中国文化课》余秋雨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8.1 ISBN 9787515356822

  【2】《别现代-艺术与哲思》周韧/关鱼煜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4 ISBN 978-7-313-24781-0

  【3】《图腾与中国文化》何显亮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 ISBN 978-7-214-04960-5

  作者:钱建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