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对于玉及玉雕艺术的美学关系是古今中外所罕见的,技艺精湛的良渚文化使中国古代文明上溯至5000年前。红山文化又上至6500年以前,而由辽河流域绵延至燕山南麓的兴隆洼文化又上推至8000年前。这仿佛向世人宣告,兴隆洼文化典型的圆润又带有神秘色彩的玉珏辉映着中华文明的第一线的曙光。中国玉雕艺术既光耀上古又闪耀于今天,继三代以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从古至今,阴刻技法的运用由来已久。笔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及多年总结的阴刻技法经验,通过下面几幅个人创作的玉雕作品分享,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与见解。
关键字:玉雕 阴刻 技艺手法
一、创作思想。玉雕作品是工艺美术作品,但凡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的表达和反映。艺术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的情感,是作者心灵的流露和展示。
“水乡之夜”是表达江南河边错落有致,月色中的民居安静祥和温暖的光从窗内弥漫开来,映射在窗外的树上、河面。小桥静静地卧在岸边,像一个忠于职守的哨兵守护着这里的人们。作品表达的是远方游子的思念和国泰民安的期盼。

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思想情感。而思想和情感要靠技法的运用得到体现和实现。阴刻是向下做文章,在玉的表面通过金刚石工具的勾、压、拉、推、皴等各种手段来营造弥漫着月色、灯光、水雾的江南水乡的氛围及景象。
下面再通过几件阴刻玉雕作品向大家谈谈阴刻在玉雕作品中的运用及心得体会。
“江南春浓”这幅作品创作于美丽的江南水乡苏州,时值仲秋,漫步于古色古香的平江路,不由的勾起我要以玉雕的形式来表现这一方水土的欲望。作品中的粉墙岱瓦斑斑驳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两棵老树弯曲着努力地伸展,蓬勃的树枝树叶像一把伞撑开着。墙边的河水中一条乌篷船安静地靠在岸边,石桥下的水面像一面镜子,桥的倒影朦朦胧胧似梦非梦。画面上方的实与下方的虚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对比。画面最上方的树叶树枝虚虚实实在春风中跳跃起舞仿佛在热情地欢迎人们的到来。

碧玉牌《兰竹菊图》创作于2022年10月,11月。在2022中国(苏州)第六届“苏艺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十二月在获第十三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上获银奖。玉牌以细腻入微的阴刻法,充分还原了郑板桥先生的笔意、墨意。

艺术创作是一个充满不定性的劳动过程,这也是艺术创作所独具的奇特魅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艺术作品按照自己的形式规律和逻辑要求而每每试图冲破艺术家的控制而“自行”发展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之下艺术家最好采取“顺势”的处理态度最佳。
当艺术创造进行到一定阶段,艺术作品本身仿佛形成了独立艺术家主体的一种“力的场”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与特点。
关于感性、理性之原初内涵《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感性在实践中外部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觉而产生的感觉,认识和表等职官形式的认识。理性则是,“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最根本而言源自源自人本身所固有的分裂,因为人类既是感性也是理性的动物。中国画讲究意境的表达,中国的诗词歌赋都讲究意境。南朝谢赫提出六法论,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时期,此六法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一个标准。玉石雕刻是工艺美术要通过形象去展示,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同样适用于玉石雕刻艺术。六法论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现在具体分析一下六法论在玉石雕刻中的运用。一、气韵生动,指“气韵、生动是也”,意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或整体应具备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与生命的活动。生动与呆板、生硬相对。二、骨法用笔,“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艺术家内在具备的刚直、果断及所雕刻出来的形象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骨法也包含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美。三、应物象形,指形似和所表现的人物、动物、物体要求形体相似,将其置于气韵生动,古法用笔之后表明当时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的表现关系。四、随类赋彩,是指色彩应和不同类别有不同区别。五、经营位置即布局和结构图要符合美学原则,适应一定的法度。六、传移模写,是指一是绘画技法的传承,二是要自开门牗,勇闯新意,就是要有创新意识、要有真情实感,同时要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艺术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作者:杨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