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山水的光影世界

[日期:2022-11-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山水玉雕根植于真山真水、真景真色,历代山水艺术,在传承千年玉器文明的艺术符号的同时,呈现的美感应当具有当下时代审美和时代烙印。玉雕走到现在,应当闪烁出的是熠熠生辉的千年经典之光,根植于血脉的是山水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青玉山水光影绘画玉雕

  山水是玉雕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方寸之间创作,容纳大千景色,诗意的锦绣山水在玉石上定格,以小见大。不仅要展现出材质之美,还要表达出立意风雅的文人情趣,同时也要体现出中国特有的山水人文,阴阳变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一、青玉为材

  和田玉是中国特色的文化载体,呈现出“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美。内敛含蓄,彰显出君子之德,文士风雅。和田玉的颜色柔、质地细腻,含蓄内敛,精光内蕴,受天地日月精华的淬炼,本身就像一副“桃江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的中国山水画。

  要想把山水设计好,首先玉雕师要学会用色,对玉石的颜色和技艺把握娴熟,其次是对材料的理解,才能将山水美景及神韵,表达得如诗如画。最初创作的山水题材玉雕,多选用青花料,将黑白二色俏色巧雕,表达出诗意的山水,黑白二色,呈现出原本山水画应有的颜色,层次也更加分明,视觉效果也更为突出,天然成趣,别有气韵。

  青玉是和田玉的一个特色品种,优质的和田青玉籽料和产自于青海青玉一细料,尤其是有蓝调色泽的青玉,更为稀缺,在玉雕行业多选用青玉制作薄胎器皿件,晶莹剔透,流光溢彩。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耳熟能详的词句,其曲牌名称叫做《青玉案》。关于青玉案,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青玉器物,如青玉碗,另一种是说镶嵌青玉的几案,无论何种说法,青玉所代表的是情境的交融与含蓄地风雅,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表达是具有精神契合的。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山如黛,碧水如练。青色是中国山水的颜色,也是中国山水画的颜色。从诗词中走来,从画卷中走来,从风雅中走来。青玉更能体现山水题材在精神内涵的层面上的表达。

  青玉为材,刀为笔,山水入玉,梦中来。

  二、玉雕上的书画艺术

  山水或入画,或镌刻于金石,或烧造于器皿,在玉雕作品也相宜得体,焕发令人心旷神迷的魅力。

  山水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两宋为发展的高潮。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院体画、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形式语言和技法更加丰富多样,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宋代山水画呈现的是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多使用绢,不仅勾勒细致、刻画严谨,而且用墨对画面进行层层渲染,展现出一份凝重恬静之美。它展现的是前所未有的细腻、丰富、写实的画风。

  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针对山水画的布局提出了“三远”透视法,即高远、深远、平远。而在郭熙之后,韩拙又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了“六远”的说法,补充了阔远、迷远、幽远。

  宋代的山水绘画,对当代的山水绘画影响巨大,同时也对当下的玉雕艺术影响巨大,当代藏世的宋代山水名作,也是玉雕山水题材创作的一个艺术宝库。

  山水入玉,玉雕创作要深入绘画艺术,同时也要结合玉雕的表达语言,脱离于绘画,删繁就简,在结构布局上山石具有立体感、透视感,增强了山体的写实性,近景的松树布置于烟雾中,松干的质感和尖细的松针描绘十分写实,远处影山虚迷层层推进。在玉雕创作上要注重布局、细节的刻画,还要注重线条的流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不同的视角,这样才使得方寸的玉石间展现山川万里的视觉呈现。

  以玉雕作品《山楼来凤图》为例,此插牌选择青海青玉雕刻而成,为青海青玉中不可多得色蓝调一细青玉,颜色纯正,玉质温润细腻,青色浓郁宛若青山如黛。根据原料特色,结合藏于上海博物馆南宋名画《山楼来凤图》,以刀代笔,创作而成,整个作品虽用工具碾出,体现的是文人雅趣。山中楼阙赤白正崔嵬,万壑重岩中殿宇巍峨,而有凤来仪,寓意盛世太平。作品以一角之景,给人身临其境,近景幽阔山岭之中,两位偕行的文士一人挥臂引路,一人揖手作答,神情悠然,远处天空高阔,山峦错落。整体画面中崖壁、松树、杂树、远山、人物等元素安插其间,简约而不单调。

  山水玉雕根植于真山真水、真景真色,历代山水艺术,在传承千年玉器文明的艺术符号的同时,呈现的美感应当具有当下时代审美和时代烙印。玉雕走到现在,应当闪烁出的是熠熠生辉的千年经典之光,根植于血脉的是山水人文情怀。

  三、玉雕技法组合使用,呈现出不一样的山水

  “好玉不琢”的理论自古有之,玉雕师特意保留玉料特有的天然材质,展现其原始的天然之美。在圆润光洁的玉料上简单的勾勒引线,或者在俏色部分采用浮雕手法,使作品色彩明朗,层次分明。

  山水题材的玉雕作品,可俏色巧雕日月云天,山石草木、房舍亭台、曲径通幽,颜色浓淡,在阴阳变化之间成就了无穷山水,天外云烟。

  玉的温润将灵韵赋予日月水天,玉的凝脂将厚重赋予山石,留白幻化为水天的辽阔。通常山水玉雕的创作多以浮雕、浅浮雕、圆雕等工艺,结合山水画的布局的“三远”透视法,雕刻成近景的人物、树木,中景的高山,远景的云。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曦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在李可染的绘画理念上,将玉雕薄胎器皿的薄胎工艺,大胆融入到山水玉雕创作中去,在大面积留白之处,通过薄胎工艺,既能更好地展现玉石的材质之美,也体现出透视效果。

  随着光影的移动,旋转作品的角度构成的光影,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不仅从画纸“穿越”到了玉石的外立面上,更是通过玉雕中独特的薄胎工艺,光影与玉石获得了生命。明暗间,材质之美,山水意境、灵动之美相得益彰。

  四、山水玉雕的精神内涵

  当山水画卷通过刀石碰撞,在玉石上面徐徐展开之后,山水已不再是玉之皮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托举的是承续千年的文化精义。山水题材包含的精义,是文人的风骨,山水的禅悟,空灵自然的诗意,深邃通透的哲学……古往今来,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其中各色题材都源自于山水,又离不开山水。寄情山水,意幽深远。中国古代仕子,大都带些隐士心性,隐于山林之中,寄情泉林之下。

  玉雕创作中融入山水元素,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理念,把山水的意境之美注入到玉石雕刻作品中。一件玉雕作品有线条的形式美,有颜色的纯正美,有质地的油润美,有形态的天然美,有神秘的意境美。意境能让观者品味其形象空间之外的美妙,传递出“天人合一”自然观念。

  玉石和山水题材,犹皮肉与精血,依存相托,彼此成就。“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一方小小的山水题材玉雕,表达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作者:高俊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