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橄榄核雕的赏玩,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它的存在方式。存在方式是作品呈现工艺效果的直接方式。在核雕创作过程中,势必需要考虑到存在方式的因素,归纳出创作要旨。
关键词:核雕形式 创作审美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橄榄核雕作为传统文玩中的特殊存在,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中。人们常常将罗汉手串佩戴于手腕之上,闲暇之余尚可取下或细细品味,或盘玩于掌心。在悠闲的时光里,慢慢见证橄榄核颜色的深浅变化,感受包浆胶质的奇妙生成。这应该便是橄榄核雕与赏玩者的最亲密接触,也是赏玩橄榄核雕作品的最大乐趣所在。以罗汉头为题材代表的手串是目前舟山橄榄核雕主要的存在形式。时间回到400年前,十七世纪初期,明代人魏学洢写就千古名篇《核舟记》,文中记载的核舟作品是以陈列件的方式存在。此篇短文堪称中国核雕技艺的宣传宝典,数百年来流传不息,尤其是其被列入我国教科书之后,核雕在我国群众的认知大为开阔,进而引领舟山核雕乃至全国核雕行业的快速发展。
罗汉手串和核舟,是橄榄核雕“把玩件”和“陈设件”两种存在形式的典型代表。顾名思义,“把玩件”是指能够在手中盘玩而不轻易损坏的作品,而陈设件则是静态陈列以供观赏的作品,其把玩属性大大降低。把玩件除了一些各式手串之外,还有一些单粒的挂件存在,它们被用作毛衣链配饰、手机挂、包挂等。这一类挂件作品往往盈盈可握,小巧精致且赏玩趣味十足,但是由于随身携带,把玩件遗失的可能性也较大。而陈设件存在形式作品,除了上述提到的核舟外,还有一些组合件作品和瓶炉舟车类作品。其实,橄榄核雕存在形式的区分较为容易。虽然,橄榄核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考虑到其体量较小,木质结构极易腐朽,所以传世的核雕作品非常少,从目前可知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等展馆馆藏核雕来看,陈设件的保存状况比把玩件好,且陈设件的整体工艺价值要普遍高于把玩件。
橄榄核雕的两种存在形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手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应加以区别对待,因此在存在形式因素主导下,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创作要旨。首先在创作技法运用上,把玩件创作多采用浮雕、圆雕技法,陈设件多采用圆雕结合镂雕技法。当然,各种技法都可以呈现在两种存在形式的作品上,只不过,各自有所偏重而已。其次,把玩件创作讲究舒服的手感,而陈设件则更加追求“四面成景”的视觉效果,这是由橄榄核雕作品本身的价值诉求所决定的。以上两点创作要旨,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圆雕浮雕技法在表现线面效果时,可以处理出光滑柔顺的效果,便于盘玩,而镂雕技法则能够体现出塑造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作品不流于表面。能够很好传达效果的同时,镂雕处理出来的作品多有棱角表现,盘玩手感较差,当然出于安全角度考虑,也并不适合盘玩。
“创作当随时代”是工艺创作者必须秉持的工艺之道。那么,时代所追求的是什么?核雕赏玩者的审美意趣又会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我们会得到第三条创作要旨,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价值认同。这是核雕创作的终极考验,无论是把玩件还是陈设件莫不如此,这也是核雕赏玩的最终艺术表达。无论是把玩件还是陈设件,都是橄榄核雕的存在形式,为传达好作品内涵,存在形式必须要为主旨内容服务,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整统一。有必要从“文玩”这个词汇内涵开始阐述第三条要旨。文玩,指的是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器玩,雅致是文玩的首要特征。文玩的材质、工艺往往体现赏玩者的情趣品位。工匠艺人们大都是适应文人的审美情趣而奏刀操觚的,因此文玩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最为丰富。很明显,橄榄核雕作品就是文房衍生品,应该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历史价值。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悠久,许许多多文化精髓滋润着一代代华夏儿女,所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方向,能够很好地迎合当代赏玩者的美学需求。
前文论述了橄榄核雕的存在形式以及其创作要旨,下面通过两件笔者的代表作品,再次进行分析阐述。橄榄核手串《十二生肖》是把玩件作品的代表,该串作品根据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字进行创作。一面浮雕甲骨文,融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动物的形象特征,甲骨文左下角相应备注篆书“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阴刻技法呈现。反面则浮雕篆书体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并以圆形圈定,跟正面形成排布差异。整串作品干净利索、繁简得当,文字以外都是素面的核体,赏玩者在盘玩过程中会有良好的手感体会,也可以充分观察橄榄核的色泽变化,同时还可以体会甲骨文的象形意趣和篆书的线条美感。陈设件作品《繁花似锦》以圆雕结合镂雕技法塑造出花篮主体,花篮内镂空雕刻有牡丹花、荷花等各种绽放的花卉,花卉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花篮上浮雕有规矩规律的编织结构,与花卉的缤纷错落形成视觉对比。同时,考虑到作品的陈设需求,笔者还独具匠心地为花篮制作了比例恰当的底座,底座上镂空雕刻仿古纹饰,古朴典雅。虽然是极其微小的陈设,但是作品所传达的正是花团锦簇的繁盛。
有些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未启动其实用功能的时候,既可以放置案头静赏,又可以盘玩于手头之上。笔者曾创作过几枚橄榄核雕集合牛角材质的印章作品,印钮为浮雕山水题材的橄榄核,在橄榄核四分之一处作完整平切面,并将橄榄核切面制作成圆形或方形的规矩形状,牛角材质也切割制作成相应的圆柱体或方体,并将二者连接成一体,牛角一端作印面使用。考虑到实用功能,笔者大都将其划归为陈设件作品。
以上是笔者长期创作以来归纳的橄榄核雕体悟,虽是一家之言,但是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何悦,张晨光.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01
作者简介:李晓青,女,苏州舟山人。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核雕技艺成熟且具备独特风格,人物、花鸟、山水等诸多题材均有涉猎,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艺博杯”、“苏艺杯”等国内工艺美术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