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浅谈核雕创作过程——以作品《敦煌飞天》为例

[日期:2023-01-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在各式各样的工艺巧作中,一种用果核雕刻的艺术可谓在中国工艺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核雕是中国汉族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敦煌飞天橄榄核雕刻核形首选长核,采用高浮雕和浅浮雕技艺手法,2015年核雕作品《飞天》在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16年被评为年度吴中区文联文艺创作奖。2015年核雕作品《飞天之音》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艺博杯银奖。

  关键词:核雕;创作;敦煌飞天

  引言

  核雕,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艺品。核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中期就有文字记载,明代达到顶峰。核雕属微雕,在方寸之间雕出大千世界,作品适合佩戴把玩欣赏收藏。它巧妙地利用植物果核上的纹理,经过揣形摹象,刻制出生动有趣的客观物象。在制作技法上,以往的核雕作品大都随纹理定物象,即看它像什么就刻成什么,或人物亭阁、或鸟兽虫鱼,基本属于非理性创作,画面物象互无联带关系,牵强附会,谈不上主题思想和立意问题。



  一、核雕的选材及雕刻流程

  (一)核雕材料的选择

  挑选时要留意果实的完整性,特别是顶端和边缘,要保持完好,不留疤痕。具有高的艺术品位的核雕,颜色一致,各表面对比度低,选用没有焦平面的果核。阴皮是由于在水里泡久了,会产生一些斑纹和斑纹,需要仔细比较。在选择果实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果实是否有病变,有病变的果实会对果实的坚硬程度造成一定的不利。好的材质能雕刻出好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选择好的原因。

  (二)核雕的雕刻流程

  核雕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数十个步骤。在进行雕琢之前,首先要挑选好的材质,然后进行表面的初步清洁和杀菌。要想使成品的外形完整,先把它放在平底锅里,再把它的外表擦干净,去掉上面的多出来的肉块,放在黑暗的地方晒。在雕琢时,要在选定的核心上,按照自己的喜好,从整体到部分,首先是从外观开始。雕刻者的眼睛、手、心都要融为一体,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而且在雕琢的时候,要注重自己的力量,避免花纹太深太淡,从而破坏美感。在雕琢时,要经常用胡椒子油刷,以保持其纹理的清晰度。完成后,需要用针尖将果实挖出来,避免出现寄生虫,从而降低雕刻的使用时间。再用沙布仔细地研磨成形的成品,研磨的质量会对其外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一步对于产品的问世尤其关键。研磨完毕,用胡椒子油沾湿,一幅画便可完美完工。

  二、雕刻艺术的原则

  (一)立意,必须符合内涵与纹理相统一的原则

  开展以题材为核心的雕塑艺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表现其内在的意蕴和意蕴。但受其材质特性的局限,其表达方式也受限于其极限。与雕塑、绘画不同,可以随意使用。也不像是根雕,可以根据形状和形状来雕刻。所谓的“石雕”,就是以一种独特的材质,巧妙地借用大自然,进行形象化的雕刻,精细到了极点,凝聚了整个世界的奥秘。因此,在确定题材和表达主体理念时,运用材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二)构图,必须遵循主次相联、疏密有致的原则

  核雕的特点,使其在结构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像橄榄核这样的中空雕刻。如樱花核雕等,对构成规律的需求更加明显。所以,在进行当代艺术作品时,一定要特别重视。利用核雕的表面纹理选择物体的部位。特别是以对象为当代的人物,必须选取较厚、较硬的部位,以使之能全面地描绘出主体的层次与变幻。关健、石像的结构规律是:松散、松散、松散、松紧。其流密性的改变,是随着主次物体的方位改变而有规则地留下大致相同的空隙或空隙,大时,画面破碎,大时,画面没有生气。

  (三)镂刻,必须贯彻贴近生活、精巧入微的原则

  雕刻是制作核雕最重要的一步,雕刻的好坏,决定着一件艺术品的成败。所以,要使当代题材和艺术形式得到全面的体现,就需要在用刀的功力、线与面的运用、形态的运用、形态的运用上,都要真正地遵循题材的需求,使意境、形、理有机结合。二要立足于人生,抓住自己的真实情感,取其精髓,归纳精练,化其章义,做到忠实于客体,追求真实,主次明确,协作灵活;三要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以及富有丰富内涵的东方美术辞藻,在形体的粗细虚实、粗细长短交错变奏中,体现出细腻细腻、棱角别样的艺术效应,从而形成一种如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魅力,从而成为影影界的瑰宝。

  在从事十几年的核雕雕塑工作中,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你分享。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抓住灵感。在雕刻的时候,并非是灵感一闪,就能把所有的比例和构图都画好,这是一件艺术品的创作题材。有了一个闪光点,剩下的就是后面的事情了。有一点启发,并非所有的。

  出去考察有两个目的:一是去认识大自然,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艺术家理解人生,理解农民,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第二种,就是从大自然中采集材料,充实自己的头脑,然后在创作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在核心上绘制出一张完整的画作。这就是所谓的“合作”。你雕刻出来的东西,跟某个景色很相似,这不是创造,而是复制。大自然无法找到真实的艺术品。

  三、核雕的艺术价值

  (一)核雕的发展历史

  明宣德时代,皇帝自己喜爱的是核雕,到天启时,这种雕刻更加盛行,从帝王到文人墨客,都有收集的爱好。明朝的雕塑以桃、杏为原料,而以神仙、神兽等为题材。到清朝,中国的核雕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的木雕名家。由于核雕的发展,很多有一定的雕艺底子的手艺人转向了核雕,给核雕产业增添了一股新的活力。

  (二)雕刻题材的选择

  核雕的题材比较宽泛,从人物形象、文字、图案到动物形象等,均可涉及。在橄榄核雕的创作题材当中,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很常见,题材不同,寓意也不同。钟馗能打鬼,驱除邪祟,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弥勒佛笑口常开,代表佛教的宽宏大量,以慈悲为怀。寿星老寓意着长寿。关羽文武双全,被称为武财神。罗汉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烦恼,引人向善。园林类题材,优雅别致,适合追求风雅之人。文字诗词类,彰显文化底蕴,更能突出佩戴者的学识。

  (三)核雕的不可复制性

  名字名画可以用同样的材料、精密的仪器制作出以假乱真的赝品,而每个核雕的纹理都不相同,所以核雕具有不可复制性。果核的不同是核雕不可复制的原因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天气状况不同,导致果核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同时核雕分为几大派别,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传承理念,雕刻手法,使得每个核雕都有自己的韵味。核雕的创作离不开雕刻师的构思,雕刻师对于果核的把握、操作流程等不同造就了核雕的独特性。总之,由于各种因素,使得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核雕,所以核雕具有不可复制性。

  敦煌飞天之美,无论是起初的秀骨清像、清新淡雅,还是后来的雍容华贵、秀丽飘逸,都展现出飞动的韵律之美,这也是飞天形象的灵魂所在。这些审美价值在设计中的运用,必须依据不同商品的定位来选择适合的飞天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设计。核雕的应用了飞天形象,以莫高窟第321窟飞天为原型,在设计中将飞天元素进行线描化创新处理,色彩以金色表现,凸显出富贵之气,强调了民族特色,体现出核雕悠久的历史。国庆50周年盛典核雕纪念的设计,把飞天艺术形象的形体美运用在设计之中,将核雕的产品定位和飞天元素紧密融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身采用宜兴彩陶紫砂烧制而成,并且镶嵌在雕刻有飞天形象的木雕底座上,形成两个飞天共捧核雕的造型,飞天造型与的结合相得益彰、寓意深刻,体现出的珍贵和不凡的艺术品味。

  总结

  艺术创造中的灵感表现出突发性的特征。灵感的到来,往往是突然发生,在事前难以意料和控制的。这种突然的和偶然的情形,是每位艺术家都能体验到的。他们在创作中常常要为一段构思、一个意象、一个细节、一段话语或一个字词苦思冥想,久久不得要领,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艺术家又会在突然在料想不到的情况下豁然开朗,文思泉涌,意象纷呈,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使艺术家迅速进入创作的兴奋状态。其突然到来和偶然出现的特点,是指主体不能预期灵感何时能够来到,难以强求和预测。但这种突发与偶然的特性并非是无迹可求,在其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亦即这种看似不期而至的灵感,其深层有着生成的必然条件。这种条件,主要在于创造主体长期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和知识含量的积淀,正是由于有了较为丰富和厚重的积累,才可能在某一瞬间得到爆发和涌流。因此,艺术家的长期探索和艰苦实践是灵感生成的必然前提。此外,灵感的突然到来,也与此时此刻主观情感情绪因素以及某种客观因素的促动有关。主体的心境如何,所处的环境怎样,是否有某种易于触动艺术家灵感的外因出现,都是影响灵感到来与否、以及灵感的基本形态的重要因素。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体会,在何种契机之下易于激发自己的灵感,因而他们往往习惯于创造和促成这种契机,以使自己较快地进入思维的最佳境界。所以说,在创作这一过程中,每一点闪念和情感律动都是非常重要的、珍贵的,都应极为珍视、善于捕捉,并尽可能地延长灵感中意念的生成时间,使其汇入更多的审美信息和智慧,在灵感逝去之前完成意念形成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应佳璇,柴亚君.雕工之下的起势与落笔——浅析舟山核雕与瓦哈卡木雕的商业策略[J].商场现代化,2022(09):20-22.DOI:10.14013/j.cnki.scxdh.2022.09.037.

  [2]周树杰,李钰莹,顾越.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创新——中国核雕艺术[J].美与时代(上),2020(07):31-32.DOI:10.16129/j.cnki.mysds.2020.07.010.

  [3]钱利.艺术之精华——浅谈核雕刻艺术之魅力[J].美术大观,2017(11):66-67.

  [4]焦峰.论核雕的起源与现代核雕的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2):121+95.

  [5]袁牧.试析核雕艺术的当代嬗变[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47-52.



  作者简介

  陶美华,女,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能大师。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1979年出生于舟山村工艺世家,1994年学习红木雕刻,对祖父雕的橄榄核尤为喜爱,在1998年专心从事橄榄核雕,2004年成立核雕工作室。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苏州市民间工艺家协会会员。2015年7月参加“中国首届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学习。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和学习,核雕艺术创作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不失传统的作品内含舟山核雕的率性、意蕴和调子。众多作品在各项参评比中得到了优益的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