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浅谈缂丝创作要点——以《水月观音》为例

[日期:2023-01-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俗话说“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之费时费工令它的价值变得金贵,因此缂丝的制作需要十足的耐心,需要缂丝手艺人的坚守与耐心,要耐得住寂寞,并将自己的思想精神贯穿于缂丝作品。笔者秉承这一想法,在此以作品《水月观音》的创作经验,从实践浅谈缂丝创作中的要点。

  关键词:缂丝 水月观音 通经断纬

  作为我国古老的丝织门类,缂丝具备独特的制造方法,区别于织锦与刺绣,采用独特的“通经断纬”织造原理,纯手工局部挖织制作,自古以来因其素雅的色彩和内敛雅致的风格而深受达官显贵与文人雅士的喜爱。俗话说“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之费时费工令它的价值变得金贵,因此缂丝的制作需要十足的耐心,需要缂丝手艺人的坚守与耐心,要耐得住寂寞,并将自己的思想精神贯穿于缂丝作品。笔者秉承这一想法,在此以作品《水月观音》的创作经验,从实践浅谈缂丝创作中的要点。

  一、注重作品题材图案的选择与设计

  缂丝或为书画挂画、屏风、台屏等装饰物件,或为服装衣料、团扇香包与装饰性相结合的等具备实用功能的饰品。在装饰品中,缂丝挂画的题材往往以名家书画为底稿,从历朝历代的书画作品中寻找灵感,将我国传统书画艺术与缂丝工艺相结合,用缂丝来展现花鸟、人物、山水等精美图案,而作品的图案纹样往往是吸引欣赏者的重要因素,一件作品想要在第一时间被关注,与其题材、配色、图案纹样息息相关。
  《水月观音》为仿敦煌壁画缂丝作品,原壁画为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侧的水月观音画像,画作精美,被称为西夏壁画的上乘之作,为人称道。笔者在设计《水月观音》时,注重将古代画作的意蕴通过色彩和还原度充分体现,并用缂丝技艺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从题材图案设计到制作过程总花费近两年时间才完成,为了将成品与榆林窟壁画保持一致,笔者在规划图案布局、色彩调整以及设计人物细节部分追求精致细腻:首先在构图布局方面,笔者设计与原壁画图案一致,采用三角形构图法,观音神色悠然自若,光环笼罩,在朦胧月色中背靠竹林青山静坐于宝座,与山石下方流水淙淙相映衬,为主要物象;画面右侧为腾云驾雾赶来虔诚参拜的童子;画面右下角则为唐僧取经图,玄奘双手合十作遥拜观音状,一旁猴行者一手牵白马一手遮额远眺。这三处重心构成三角形,使得画面整体显得稳定,视觉上更为自然。其次在色彩方面,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原壁画整体配色呈冷色调,以石青、石绿等色彩表现清新淡雅的意境,笔者力求做到还原但不泥古,于是在配色方面尽力向原壁画靠拢。然而壁画因年代久远和环境原因褪色、模糊,在以缂丝表现作品时,一方面要提升色彩的饱和度,提升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作古,在色彩上追求雅致,使作品具备古画的意韵。最后要充分将细节还原,《水月观音》的人物细节较多,比如观音的头饰服饰、空中的云彩等,细节需要用缂丝一点点缂织出来,原壁画的细节很多已模糊不清,在还原时必须将其充分体现,方能经得起推敲、观赏。
  二、专心修艺的创作追求

  作品题材图案的选择只是作品表面的一部分,而真正要将一件作品做好,最重要的必须要有专心修艺的创作追求,要用双手将作品缂织出来,在具备扎实功底的同时做到细心。

  一方面,制作缂丝功底需扎实,《水月观音》整体均为拼色拼线制作,不仅耗时还非常考验技艺,而技艺是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练成的,笔者认为缂丝技艺的实践可分为手感和色感两方面。手感要求力量均匀,即缂丝制作时的捻劲需做到平衡,既不能太用力导致断线,又不能太轻让线变得松弛,要做到松紧自然方能让作品挺而不硬,柔而不僵。色感即是对色彩的把握,缂丝从业者不仅要对原稿件的色彩进行解读,还要在配色时与之相比较,注意色彩深浅的多样性。由于画面整体呈青绿色,水之青与山石之青截然不同,选择不同层次色彩的线以及线的粗细,均可以影响色彩的整体效果,将一根线分成二丝、四丝、八丝,不同粗细的色线与金线捻合的效果不同,可以织出色彩的浓淡以及绘画笔触的虚实顿挫,每一处“通经断纬”都恰到好处。

  另一方面,缂丝作品的制作过程并不只是一味埋头苦干的过程,要细心,常与原作画稿进行对比。缂丝的制作过程需要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再将画稿衬于其下,透过经丝将图案描绘于经丝面,再用装有丝线的舟形梭子,依照花纹图案分块缂织。作为欣赏类缂丝作品,《水月观音》整幅作品的规格定在70x70cm,但不似小型台屏那样,这一尺寸既然要做到让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推敲,那么对应的工程量也较大,笔者每织几梭便要停下与原稿相比较,在对下几步过程有一定走向的了解和思考后才能继续织造,以防细节有偏差从而导致画面整体的不协调。在经过每天数厘米的积累后,作品将近两年作品才最终完成。

  三、自我审美能力的提升

  缂丝的结构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由于彩色纬粗,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所以以纬缂经只显彩纬,不会因为纬线收缩影响花纹图案,不露经线。因此往往缂织一幅作品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古代书画题材由于均以水墨绘制,笔墨间深浅渐变与交错的体现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体现,要求缂丝从业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缂丝功底,对丝线灵活变化的运用,更需要有一定的艺术造诣,通晓书画,对书法和绘画的理解。

  创作一幅缂丝作品,要做到与原稿相似是容易的,但要做到“逼真”则极其困难。一方面,人物题材不仅对人体比例掌握得当,更要对神态把握到位。《水月观音》中,观音正沉浸在这个月夜幽静的世界中凝神遐思,又似乎聆听着世间的疾苦,神态必然是慈悲、亲切而悠然的,在缂织人物面部时要注意线条的塑造,不可神情僵硬;而在山石塑造时则要体现其陡峭、坚硬的感觉。另一方面,《水月观音》中的山石、翠竹和云彩均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其绘制笔触体现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特色,若只是照着缂织而不懂其笔触粗细与用墨深浅的走向,很难把握壁画表现出的色彩美与形象美。在对传统绘画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缂丝从业者还要将自我审美能力融入作品中,摒弃急功近利等心中的一切杂念,如《水月观音》所要表现的“禅宗”思想,及其所追求超然浊醒、远离尘嚣的情趣和意境融入作品中,缂织的过程如凝神遐思,显得宁静素雅。

  四、结语

  作品《水月观音》的制作,增强了笔者对缂丝壁画题材的表达技巧,也加强了对技法的全新体会。缂丝作为一种纯手工技艺,要掌握缂丝创作中的要点,不仅要理解题材,具备充分的手感和色感,更重要的是在制作过程需要极大的恒心和耐心,其中的艰辛和满足只有缂丝从业者自己能体会。

  参考文献:

  [1]杨国学:安西东千佛洞取经壁画新探[J],南亚研究,2002年

  [2]屈岚: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年

  作者简介:

  黄佳丽,1991年出生,从小学习缂丝技艺,所设计及参与制作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奖,现为苏州青·美术馆馆长、珍刻堂第二代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紫金人才优青,苏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三新四创”好青年、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手艺人专业委员会理事、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副秘书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