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千年传承和具有历史价值的“苏式”二字,如:苏式家具、苏式工艺等,其次“苏式红木小件”,在江南水乡文化中的亮点,是历代人们所喜爱和追求的艺术。红木小件艺术品可作为摆设及人体挂带设品,俗称“摆件”。红木小件的精品力作,具有大作为的礼器,具有投资者珍藏与拍卖升值较大空间,增添人文雅趣的韵味。“苏式”红木小件,创作具备高度水准和高超制作技能,是技艺要素的提升。艺术植根于时代,是时代需求,文化与艺术凝聚着民族力量,在新时代需要艺术增辉,艺术造化于人类,艺术在非遗振兴和人们心中闪耀着时代之光。
关键词:姑苏才艺 雕狮画风 红木艺术 时代之光
(一)浅谈木雕时代史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红木雕刻,起源于吴文化发祥地之一(今江苏常熟),红木雕刻古称“雕花”,传承雕刻技艺是江南水乡苏州属地历史久远。苏州红木制作(雕刻)技艺在明清两代已闻名远近,涌现了不少名家。据《国宝大观》地方志档案史料载,明代早期,苏州府常熟县有一位雕刻大师叫王毅(曾用名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他曾用一粒桃核雕成一只核舟,不到8分长的船身,刻的是东波“大苏泛赤壁”的故事,非同凡响,始祖他们点亮了时代艺术之光,辉映着我们。
历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世代相传,苏州工匠中的雕花与小木匠创造了举世闻名“苏式、苏作”技艺,是世代工匠精髓,苏式而成经典永恒所得人们梦寐以求的追求。我们常熟的木雕小件制作确是技艺精湛,一件难求,由此可少见。
笔者于明代雕刻大师王叔远同乡(常熟),在始祖精妙绝伦的艺术启示下,从艺离不开学习,经过不断地学习,在经前辈传承人与师教的点驳下,掌握苏作技艺要素,在设计创作上了一个台阶。
浅谈木雕用途之广泛,如:(一)大的、古建筑群的雕梁画栋;(二)中的,木雕配置家具的艺术之美;家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特别是苏式红木家具,提高生活水平和人们的情文并茂,是一个家庭的重要位子。在一件家具的外观承载着雕刻之美,明代苏式家具的简洁流畅,雕刻于画龙点睛之美,清代的满雕家具庄重大气,所得贵族追求人格完善器物;明清工匠创制的家具是顶端时期,明清两代创作被誉之为:“苏式”经典闻名中外。(三)小的、苏式红木小件,小的手抓不到的微雕,文房四宝学子门,小巧玲珑价值连城,精湛工艺闻天下。
(二)弘扬时代之光的雕狮技艺
谈到中国,是个无狮国家,中国狮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尊重,历经不断地推崇、崇拜、成了一个高尚的辟邪祥瑞之物。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家们塑造了诸多狮子形象,狮子形象有所不同。如:汉唐时期的狮子强悍威猛,元朝时期的狮子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期的狮子较为温顺,中国狮是独具一格的特色文化,“狮子文化”和它的造物形象,成为我国民族象征。
笔者对苏式红木小件的制作技艺,从艺以来,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产生设计理念。如:在非遗中取题材,(1)从徐悲鸿睡狮到醒狮的刚强;(2)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寓意深长地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3)我国经过几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伟大的新时代。所以,笔者产生设计理念,设计一件红木艺术的“中华醒狮”,中华醒狮的坚不可摧昂然屹立世界东方。雄狮瞻视前方未来,闪耀绽放着未来时代之光。
在祖辈的红木雕刻技艺传承下,在大学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下,通过设计制图、选材制作,如:富有时代之光,昂首挺胸坚不可摧的立雕“东方雄狮”,大众共享木雕狮“时来运转”、表达两岸同胞皆得所愿的木雕狮“团聚”等。制作牢记古艺狮子遗训词“十斤狮子、九斤头、还有一斤在后头”,雄狮主要表现头部的开口威、闭口笑要领特征。昂首挺胸抓地有力,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立雕雄狮代表着觉醒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决心,有信心,热爱和平,和平才繁荣,取得了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爱赞。
(三)浅谈红木小件制作过程
浅谈苏式红木小件,笔者的热爱,通过世代相传,从不断地专业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产生了更多思维和创作理念,红木小件题材之繁多,在制作过程上,具备制作程序:
1、思维与理念,有了理念与题材,第一步以题材要求进行绘图设计,制图设计过程是个关键,笔者所说:“雕花匠具备半个画家基础”,一张图绘不好,也就是雕不好的原理。
2、在理念设计下的第二步程序,是选材,创作什么样的工艺,选择什么材料,当前的珍贵红木艺术珍品,当然配置昂贵材料,寸木寸金的我国海南黄花梨、金丝楠、太湖领域瓜子黄杨,如:国外的沉香、印度的小叶紫檀,赞比亚软料紫檀,东南亚酸枝(俗称老红木),密度及高的紫光檀、黄金檀等。一块好材在工艺师手上经过精工细作,呈现举世无双稀世杰作,当然在工艺大师手上用普通材料,也可以出无价的精品立作。
3、一个从事红木雕刻的雕花匠,还具备半个木工知识原理,如:配置红木家具上的雕刻,必须懂得安装那个部位,倒顺、纹理等知识,懂得方可下手进行雕制,这是一个必知的原理。红木小件创作是个更深层次,难度较高层次。所说离不开学习,有了以上基本知识,才能按程序进刀、打胚、修正、出细、打磨不易的精品立作呈现问世。
4、一件纯手工的苏式红木小件,面临机雕的广泛应用,面临着挑战。在制作过程中,掌握独特性的造型典雅,做工精细,机械模仿不了的,成为艺术品,艺术品,另符用料讲究。苏式的红木小件绝不只是高雅艺术的一部分,它更是提高人的品味,日常化的回味,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谈苏式红木小件艺术价值观,
一、浅谈历史价值:苏式红木小件作品都烙上了特定的地理、历史因素和时代因素的印记,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特殊的艺术形态及特定的功能,这对该苏式红木小件在特定地域内历史发展,是鲜活的历史,极具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文化与艺术价值:苏式红木小件作品造型典雅、结构完美、雕刻技术高超,人文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价值。
三、审美与鉴赏价值,苏式红木小件作品利用名贵材质(红木),通过能工巧匠精巧娴熟、得心应手的技能,并融入不同时期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等,具有很高的审美和鉴赏价值。
四、收藏价值:红木小件作品,1、高超的技艺价值,2、附加值高的选材讲究,美化环境陶冶性的艺术品,传世作品容易保存,也一向被视作珍贵文物。艺术品在拍卖会上,由于它具有丰富的价值体系,纷纷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有关机构、收藏家等出巨资竞购收藏。笔者及他的团队生产制作的作品同样为国内外个人、企业及相关收藏单位珍藏或作为交往中珍贵礼品。
五、苏式红木小件面临机械化生产的挑战,机械化生产只是大众化玩物,共知没有升值空间。“苏式红木小件”精品立作是模仿不了,经过刻雕工匠的功力,纯手工进行细作精雕,特别是世上唯一,潜伏内涵深厚,如:明代雕刻大师王叔远《合舟记》的无价之宝,如今当代苏式小件中的《雄狮力量》《雕狮如意》。艺术家们把荣誉、地位、金钱、统统放下,吃苦耐劳、静心劳作、真正发挥了他们的忘我劳动意志,这就是“工匠精神”,是无价可比。
(2)匠人境界
匠人境界是技能积极向上,在匠人中间都是默默无闻、有不少工匠出类拔萃,在我国工匠精神鼓舞下,刻苦钻研,不断地努力,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从艺普通的一个雕花匠成为艺术家,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他们的坚持不言而喻,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就是真正的实干家。
在工匠中创作了许多精品佳作,在匠人手上壹壹呈现诞生。他们的精神财富给社会的贡献,笔者为此敬佩。一旦进入艺术家心里,不求金钱太少,只嫌时间太快,嫌弃生命太短,笔者为此书写:“生命短、艺术长,诚可信、艺可传”的工匠本份。器物再可生,生命不可复。所以国家多次出台了保护条例与法规,尊重人才,挖掘人才,保护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本。
(3)工匠立传
坚守手艺的工匠,国家为此出版不少书籍,并得到制作版权和国家专利的保护,激发当代工匠的创造鲜明活力。有部分工匠的努力,对社会具有贡献的,也是工匠的丰功伟绩列入历史文献书库中,受到社会的回报,部分匠人戴入《国史大辞典》《国宝档案》等史册中,激励机制,令人振奋。
(4)参阅资料
近期国家出版了许多的各行各业丛书。早在1979年2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农村木工》,中央和地方花了三年时间联合出版的丛书,受到广大农村工匠的欢迎。如:宋文编著《中国古建筑》、王世襄编著《明式家具研究》、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的《中国古代的工匠》《艺术杂件》等丛书。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手艺工匠的振兴,起到了实质性作用,
【1】《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集》2007年5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编著出版第四章;“工艺美术政策法规”的保护与发展。
【2】《大囯工匠》全集,
【3】2015年5月3日央视播出的匠心筑梦“大国工匠”精神、纪录片八集。
【4】《中国古代的工匠》曹焕旭编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7月出版。
【5】《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编著、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2007年1月出版。
作者简介:
“虞山工匠”盛祖保,男,1954年生,苏州市常熟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72年进入常熟红木雕刻厂。1993年创建常熟市盛世红木厂。长期从事“苏式红木小件”与红木家具设计创作。擅长红木雕刻,尤以雕狮而闻名。主雕的《千狮台》曾创下世界之最“吉尼斯”纪录。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最高奖并得到政府多次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