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圈椅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至今,在我国文化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家具的演变进化不仅与其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更与思想文化、审美情操、生活习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结合多年来明式家具的设计制作经验,从明式圈椅的起源发展,外在造型,以及圈椅形态体现的哲学思想三个方面,浅谈明式圈椅体现出的精神内核。
关键字:明式圈椅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作为我国文人家具的代表,其外观造型体现了文人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审美,这种儒雅简朴又高逸自然的造型风格,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内核映射在民间工艺中的一种形式,而圈椅作为明式家具中极具美感和内涵的一类,更值得我们研究。笔者结合多年来明式家具的设计制作经验,从明式圈椅的起源发展,外在造型,以及圈椅形态体现的哲学思想三个方面,浅谈明式圈椅体现出的精神内核。
一、圈椅的起源与发展
明式家具外观造型的形成与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圈椅的起源与发展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的演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我国古人的起居方式发展可分为席地而坐和垂足高坐两大时期,即跪坐和垂足而坐两种,分别使用以席和床两种家具作为起居中心。这两大时期以唐代为交界,虽然唐代已常见椅、凳、桌、案等家具,但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依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直到宋代人们才真正具备垂足高坐的生活习惯,可以说,到了宋代“椅”的形态才已初步定型并具备较为完备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多样化的品种,制作工艺也更为精湛,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越精致。
一般认为明式圈椅的起源是商代以前就出现的“几”。在桌、椅等高足家具出现之前,人们将造型呈现“几”字状的家具称为“几”,而“几”的类型不仅有放置用品的家具,还有当时人们跪坐时用于支撑身体所用的“凭几”。由于我国古人跪坐的姿势为席地而坐,保持上身挺直、臀部靠脚后跟,膝盖跪地的动作,称为“跽坐”。为了使姿势舒适,必须缓解腰背疲劳和腿部的酸麻,于是产生了圈几。圈几又被称为四面几、曲几,如其名,靠背为弧形并由三足支撑,这种弧形靠背对圈椅具有重要的影响。直到唐代,人们渐渐接受了垂足而坐的器具方式,椅子也逐渐替代了圈几成为人们的新坐具,例如唐代画家周昉所作的《挥扇仕女图》,从画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圈椅相比明代形成的明式圈椅更为低矮,四足支撑,宽大厚重,圆形圈背连着扶手,整体呈现出浑圆雍容的气质。宋元时期圈椅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由于人们进入了垂足而坐的起居时代,因此椅子的外观形态不断被完善、细化,从宋代《会昌九老图》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圈椅已经具备了明式圈椅的基本造型,同时蕴含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为明式圈椅奠定基础。
二、圈椅的外在形态
直到明代,明式圈椅的造型才真正成熟。在经济政治稳定的大环境下,大量文人雅士定居江南并为自己的宅邸兴建园林,从而参与到家具的设计制作中,体现出古代文人特有的文化追求。可以说,明式圈椅的外在形态体现文人之风,高逸而委婉中体现文人追求中和与含蓄的思想内涵,体现浓郁的书卷气。
圈椅是明式家具中主要的椅型之一,在视觉上给人以对称、对比的和谐感受:一方面,明式圈椅以线条为外观搭配,造型简练,上半部分椅背为弧形,形状如圈,扶手出头,线条流畅而简练雅致;下半部分以直线塑造,椅腿四方端正,腿足外圆内方,直线可以在视觉上带来稳定性。圈椅整体造型上圆下方,曲线与直线相互映衬,在视觉效果上形成对比,端庄而不古板,灵动而不失雅致。另一方面,明式圈椅遵循对称原则,“圆”是圈椅外观的主要特征,但以椅背中间为中轴线看,明式圈椅从扶手到椅腿呈现精密的左右对称,因此整体造型在对比中给人以稳重大方之感。
同时,明式家具用材考究,普遍使用质地坚硬、纹理优美的硬木材料。由于明代对外贸易的繁盛以及经济的繁荣发展,使花梨木、酸枝木、紫檀木、鸡翅木等硬木材料运入国内,使用硬木材料制作的明式圈椅质量上乘,不易损坏、不易腐蚀,保存时间长,且不同硬木种类体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用金色花梨木制作的明式圈椅呈现出明艳大气的视觉效果;而酸枝木制作的圈椅则给人以枣红色的典雅稳重之感。
此外,明式家具均装饰有少量雕刻纹样,造型具有艺术性,体现传统文人特有的,追求清秀雅致的美学思想。与雕工繁复的清式家具不同,明式家具以线条塑造形态为美,在外观设计中仅在局部施以少量花纹图案点缀。明式圈椅亦是如此,往往在靠背上雕刻稍大的具备吉祥寓意的主要图案,并在椅腿上略施少量装饰花纹,如回纹、云纹等,造型简练,典雅质朴。
三、明式圈椅的哲学思想
明式圈椅外观造型并非毫无章法的设计形态,其设计理念蕴含着我国古代“和谐”、“平衡”、“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
首先,明式圈椅上圆下方的造型,对应着“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我国古代钱币(方孔圆钱)、建筑(天坛、地坛)等,许多物件的设计造型均体现这一点。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体现天地间能量的变化,两者结合为阴阳平衡、动静互补,明式圈椅的椅背与扶手呈现出完美的弧度为“天”,坐面椅腿组成的方形为“地”,天地交会,相互呼应,阴阳平衡,如万事万物从无到有、成住坏空的过程,同时又体现文人对“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理解与自我约束的道德规章,兼具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其次,在视觉效果上,“方”与“圆”带来和谐、平衡的效果。“圆”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中被常用的造型,比如“一团和气”、“花团锦簇”等,均为圆形装饰纹样,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圆”具有团圆之意,也带来圆满、和谐的视觉效果。而“方”则体现了端正、稳定、公正、对称的视觉效果,两者相结合则可以在视觉上带来平衡。
最后,明式圈椅的造型设计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细观明式圈椅的造型,会发现令人舒适的背后凝聚着家具工匠的心血,明式圈椅的每一部分均由家具工匠们运用手中的刀、锯、刨精心雕琢而成,长短宽窄都经过精心测量,因此圈椅整体的设计比例恰到好处,符合人们垂足而坐的规律,以现在对家具的要求,即“符合人体工程学”。圈椅后背和扶手一顺而下,可以让人坐于其上而肘部有所倚托,在不会膈到手臂的同时让臂膀也得到支撑。同时椅背呈现出S形弧度,与人体脊椎相适应,使人体后背与靠背充分接触,脊椎和后背肌肉得到充分的依靠和放松,在设计上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并做到了“以人为本”,在具备极强的实用性的同时,又极具装饰性。
四、结语
圈椅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至今,在我国文化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家具的演变进化不仅与其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更与思想文化、审美情操、生活习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式圈椅作为明式家具中的典型代表,其本身独一无二的外观造型所呈现的艺术品性、审美观念精神内核,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孔样骏:明式家具的繁衍生息——明式圈椅解读[J].大众文艺.2011.第020期
[2]刘琛.李应杰:明式家具中的儒、释、道思想——以明式圈椅为例[J].艺术品鉴.2018.第12期
作者简介:
潘虹,中共党员,1986年生,苏州人,大学本科毕业,长期致力于从事苏作明式家具的设计与制作,现为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任吴中区光福明仕阁古典家具厂副总经理,苏州市明式苏作家具文化研究院秘书长、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苏作家具分会秘书长、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