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苏绣;文化;传承;创新;
中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加之历史悠久,在神州大地上诞生了众多的民间手工艺术,刺绣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中国的刺绣主要有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以及其他地方的刺绣,其中苏绣被誉为四大之首,是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江南人杰地灵,苏绣艺术包含了浓重的文化乡愁,其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特质密切相关,苏绣所形成的独有的文化色彩,使得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在脑海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意识[1]。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早于周边的先明发展出灿烂的文明,其标志便是传统文化中的“礼”,古代之“礼”不同于现代语境中的礼仪、礼貌等,其包容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容纳了典章制度,乃至于人的穿着打扮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其外在的华服便是“礼”的表象。苏绣文化所创造的种种图案,便是从古早的仪章礼范中衍生出来的,它深入地融入进人们的生活服装、房屋陈设、生活日用之中,而随着中国与世界产生交互,一些传统绣品还流传海外,不少精品成为传世瑰宝。
一、苏绣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1)苏绣的历史源头
公元前五百多年,吴越先民建立了苏州城,作为一座文化古城,苏州整座城市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苏绣的起源便是以围绕苏州城为核心辐射开来的江南文化圈,文化圈的概念有别于我们现在的行政区划,从历史文化传承来看,现在的无锡、常州、苏州、常熟、宜兴等都应归纳为吴越文化空间,这片沃土天然诞生了许多中国南方顶级文化艺术门类和品种。
从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苏绣的起源差不多与苏州城一样古老,公元前五百年晋平公派使节叔向访问吴国,当叔向返回时,吴人用装饰好的舟楫送行,送行的队伍中“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据考证,晋平公在位时吴国的都城便是苏州,证明在如此古老的年代,苏州便已有“绣衣”了。目前我国最早的刺绣,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图案游龙舞凤,针脚齐整,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吴楚同在长江以南,在东晋衣冠南渡以前,南方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要早于和甚于南北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相较于周王室分封的东周列国,吴楚文化是具有显而易见的独立性的,其长期独立于中原文化之外,表现出中国南方特有的文化气质。
(2)两汉时期受到压抑
苏绣的文化辐射能力主要来源于各种服饰,根据《考工记》记载,汉代的丝织品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种类繁多还是商品交易中的主要流动货物,在货币交易还不发达的当时,甚至替代了一部分的货币功能,商业的繁荣刺激了人们对于更美好织物的追求,带有苏绣装饰的货物则可以有效地提升商品的附加值,商贾也更乐于推销这种商品,但恰恰是由于这种情况的产生,汉高帝颁布诏令,命令商人不得穿着“衣锦和䛥”其中的䛥就是指带有刺绣绘画的服饰,逐渐的带有华美刺绣的服饰成为社会上层的专属,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苏绣的发展。
(3)隋唐时期的另辟蹊径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昌行,艺术借由宗教之名开始蓬勃发展,苏绣佛像、佛经等将其自身的创作题材进一步拓展,不仅仅是服饰,苏绣更多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大有窗屏被褥,小到手中锦帕,各种华美装饰,各种题材,几乎无所不包。到五代十国时期,不断变换的王朝放松了文化的限制,加之中原士人再次南渡,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刺激了苏绣的发展,名家圣手开始涌现,一些极端优秀的作品流传后世,此时的苏绣影响力已不局限于苏州一域,扩展到以建业(今南京)为核心的广大江南地区,也正是这一时期的积累沉淀,苏绣奠定了它日后四大名绣之首的地位。
(4)宋、明、清时期逐步繁荣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文化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士人的地位崇高,推动了书法、绘画艺术的大发展,众多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被借鉴为刺绣的模板,有记载称宋人之绣设计的非常精妙,有山水画的远近趣味,有人物的顾盼生情,更有花鸟的绰约之态,逼真的程度甚至尤胜画作。从宋代开始,苏绣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将自身的艺术属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地融合了起来,为后世的明清两代的极大创造了先决条件。
明代的苏州日臻华荣,苏州的城东是苏州丝织业的中心,围绕产业的发展,苏绣也随之兴旺,女红逐渐成为了当时女性的一种基本技能,明代也是苏绣艺术进入成熟的时期,形成了苏绣独有的文化艺术风格。
清代苏绣的影响力已经拓展到全国,因为皇宫大内都充斥着大量的苏绣织品,甚至皇家专门培养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丝绣工场,宫廷御造的绣品包含了从设计、绘画、到成品制作的整套流程工艺,而苏州本地的苏绣更是蓬勃发展,苏州还一度被称为“绣市”清廷还专门设立了“织造局”来进行管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上便是赫赫有名的江宁织造府,那是一个西学东渐[2]的年代,苏绣也随同这些类似的文艺创作,更广泛地融入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5)近代的起伏跌宕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传统苏绣市场的崩落,清廷的达官显贵退出历史的舞台,传统的苏绣也一度遭遇冷落,但随着古老的封建礼教被废除,苏绣的华美又再一次俘获了新兴阶层的心,苏绣又逐步兴盛,商业的繁荣让苏绣形成了一次另类的大发展,但其后的战乱又使得苏绣跌落谷底,跟中国其他的手工艺术的命运一样,直到新中国成立,苏绣才再一次迎来了复兴,五十年代苏州刺绣厂成立,从此苏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代苏绣的传承与创新
当代苏绣与中国当下其他门类的手工艺术一样,都遭遇了人才断代的问题。当下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不重视有着直接关系,当今社会人群中,从事传统手工艺术的人群正在逐年萎缩,尤其是年青一代对于苏绣的这样的传统气息浓厚的手工艺术缺乏兴趣。其次便是苏绣的发展离不开孕育其诞生的文化环境,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文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对苏绣这种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冲击,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打破了原本那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慢生活,重商环境下对于财富的追求,也让年青一代对于需要静下心来沉淀的传统手工业兴趣缺缺,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苏绣的传承中来,是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
2006年苏绣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绣自身的传承问题。苏绣所呈现的艺术美感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也导致其接受的群体受到了限制,在受众逐渐收窄的当下,现代艺术、现代美术以及当下的审美都催促着苏绣文化实现自身的变革,苏绣的传承应当思考如何在维持其本来面目的同时,为当下的主流文化所接受,如何实现口碑与受众的双增长,这就需要苏绣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1)文化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创新
任何艺术都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拓宽苏绣的人才准入是当务之急,这对于苏绣本身的传承和保护影响深远,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才能够实现文化本身的传承,才能拥有内生的创新驱动力,而在当下获得政策性保护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新的宣传和推广模式,让社会大众从传统的“绣娘”印象中摆脱出来,没有限制的吸纳人才。
(2)工艺与题材审美上的创新
苏绣艺术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的审美元素,在于众多苏绣作品的工艺吸引力,只有不断诞生的优秀作品,才能够吸引到更多人的欣赏,才能吸引人从事这个行业。在传统的工艺美术领域,当下也正逐步地实行着市场化商业化的生产模式,将苏绣创作进一步细分,从而对应不同的人群,使这个行业能够发展生存下去,随后在此基础上追求更丰富的更有内涵的工艺创作,融合新的技术,设计和创作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作品,摆脱传统工艺闭门造车的印象,让苏绣文化显得古老而不古板,从而内生出蓬勃的发展驱动力。
结语:打破传统的印象,在传承苏绣文化的同时不断开拓和创新,这是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事业,需要更多人投身于此,当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新生的苏绣作品,那么古老的苏绣也就具有了现代化的发展能力,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和弘扬自身。
参考文献:
[1]苏州博物馆.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陈列[M].江苏:文物出版社.2021.
[2]李文瑛.中华锦绣丛书[M].江苏:苏州大学岀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史然斐,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周芬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成员、南通彩锦绣传承基地成员、南通市崇川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乡土人才“三带”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