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佛像木雕作品的创作

[日期:2023-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从古代到当下,佛像木雕作品层出不穷,随着时代演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仅带有宗教仪式到如今重装饰艺术而题材百花齐放,当代佛像木雕充满生机。作为当代佛雕从业者,笔者根据自己数十年来的佛雕制作的经验,浅谈当代佛像木雕作品的创作。
  
  关键字:佛雕 木雕 雕刻
  
  木雕作为我国传统雕刻门类中常见且历史悠久的雕刻技艺,其创作的过程是由设计思想到利用雕刻达到具象化的过程。佛像木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木雕历史上占有着崇高的地位。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不仅是从宗教的角度,更从生活生产、装饰艺术等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影响,而人们对佛教造像的塑造也经过历史的演变有所不同,时代的发展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国传统佛像艺术的造型和创作方式,并从外在造型反映出历朝历代的生活写照,反映当时的社会意识、风俗人情和宗教意识,不仅为后世提供了诸多传统审美元素,更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从古代到当下,佛像木雕作品层出不穷,随着时代演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仅带有宗教仪式到如今重装饰艺术而题材百花齐放,当代佛像木雕充满生机。作为当代佛雕工匠,我们应该如何在创作中突出时代特点并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这需要我们创作出独具前瞻性的佛像木雕作品。笔者认为在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对艺术创作的执着精神
  
  如今,佛雕作为更凸显观赏价值的工艺品,其本质依然是艺术品。而艺术品最大的特征应是其原创性,佛雕作品虽然始于传统,且在佛教造像方面依照传统,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其欣赏性出发,设计创作出更多姿态各异、更具欣赏性的作品。千篇一律的作品只能失去其唯一性而被视为临摹品、复制品,这就需要我们当代佛雕匠人秉承对艺术创作的执着精神,创新创意。
  
  一方面,手工艺匠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遁世精神,避免内心被纷繁的世俗干扰,要创作好一件作品必须静心、清心,慢工才能出细活,这对佛雕行业而言更甚。佛雕以佛教造像为主要题材,若内心浮躁、追名逐利,不仅会将作品变为如工厂机器生产的复制品,更会使作品缺少神韵,有形而无神。唯有安于寂寞,归于平静,抱有对手工艺的热情,灵魂就会得到净化,心智得以开启,才能静心苦练雕刻技艺。
  
  另一方面,静心才能创作,才能深入对生活的体验,贯彻“艺术源于生活”,提高艺术的伸展性,创意创新。创新精神往往不是一瞬间迸发的点子,创新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艺术知识的熏陶,在借鉴理论文化知识,并与自身雕刻技艺进行融合后,方能做到广采博收、更新观念,从而让作品做到与时俱进,对行业而言,让传统工艺不被时代淘汰。
  
  二、追求造像的神形兼备
  
  在塑造人物题材时,我们需要做到神形兼备,才能把握雕刻佛像的精髓。我国雕刻技艺与西方雕塑所要突出的重点截然不同,西方雕塑着重于讲究的人物的形体结构和光影块面,而我国传统雕刻技艺更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性格则主要由面部神情来体现,通过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反映到雕刻上就是指五官的表情和形体的姿态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相比西方雕刻而言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总体而言,西方雕塑注重“形”,而我国传统雕刻则更注重“神”,注重“神”是传统雕刻的精华,作为从事佛雕技艺的匠人,我们必须对塑造“神”的传统加以继承,但西方雕塑对“形”的准确把握同样也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到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做到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唯有雕刻时做到对“形”的准确把握,才能让人物产生生动的“神”。
  
  结合佛雕的常见题材,不同的佛教造像神情和配饰均不相同,塑造的方法也不同,笔者认为作品要生动、充满生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夸张手法来体现。夸张既是指人物姿态也是指表情特写,比如四大天王的神态表情一定是与观音、弥勒不同的,对天王的塑造应是身躯壮、雄、伟,神情则要表现成威武坚毅,甚至为了突出威严可以将表情进行一定的夸张,着重刻画面部,甚至大胆夸张以大眼和宽鼻的面部特征,并超出一点比例,这样用来艺术化处理,可以突出需要强调的神情并加以特写,以塑造天王的一身凛然正气。当然,夸张手法必须要适度且恰到好处,突出大眼可体现目光炯炯,但如果眼睛夸张超过人们认知的范围,则过大而丧失了艺术的美感,夸张不可对真实对象进行凭空捏造,不能过于离谱,要以创造完美的艺术美为目的。另一方面,在创作时可以适当避实写虚。形与神是相对独立的,完美塑造出形态但不一定能将神态也体现出来,没有形就无法表现神,但有了神才会让作品栩栩如生。比如创作飞天一类的题材时,由于动作幅度较大,应该着重把握形体姿态,这时候可以吸收西方雕塑造型准确这一优点,同时根据人物特点适当夸张飞天的形体姿态,身高比例可以设置为八头或九头,略微拉长四肢以显示动作的飘逸和曼妙的身姿,以避实写虚体现其柔美的形体。
  
  三、重视意境的表达
  
  神形兼备的塑造为作品局部的雕刻,但对作品整体意境的把握,则需要佛雕匠人有整体布局的观念。意境是指作品所描绘的事物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从而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纵然佛雕多为人物立雕,不会将人物置于背景中,但正是如此,佛雕善于用人物来体现“意境”。立雕中人物的五官、四肢、躯干部分为“实”的存在,而服饰则是为应当弱化处理的“虚”,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以飞天为例,我们通常将飞天的服饰多加雕刻褶皱,即是想塑造丝绸、薄纱的轻薄质地,以便用服饰的飘逸动态来表现飞天飞翔的动态,虚实并济中反映了我国传统美学的平衡之美,只有对“虚”把握好,作品才能达到灵动的效果。要让佛雕作品富有意境,就要在视觉上营造动感,才能使作品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这种意境是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展现,因此不仅要对人物四肢的动作塑造,更要在服装配饰的设计上强调与四肢动感一致,使其融合宛如自然天成。
  
  四、结语
  
  在诸多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佛雕作为源远流长而又独具风姿的雕刻技艺,结合了我国悠久的传统书画艺术,并由历代佛雕匠人传承至今,饱受时代变迁,至今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作为当代佛雕从业者,我们不能被功利蒙蔽双眼,而应饱含纯正的艺术心态,继承并发扬传统雕刻技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而实现新突破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武奇静:试论中国画艺术对木雕创作的审美观照,艺术科技,2016年
  
  [2] 陈国仁:浅析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演变与特征,雕塑,2012年
  
  作者简介:
  
  董荣菊,男,1963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1978年从艺,1995年创办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传统雕刻厂,2017年建立董荣菊佛雕技能大师工作室,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山佛雕)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