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书画装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探讨,并提出了现代书画装裱行业中值得关注的现象:重牟利、轻质量、难度高。本文阐述了书画装裱业发展停滞不前存在的原因:机械代替纯手工、传承难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书画装裱 裱画 机械装裱
当今社会,艺术品拍卖中的古字画价值屡创新高,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古旧字画如果不经过一番保护与修复,则无法在世人面前展现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即使是新的书画作品,若未经装裱,在经过多人之手后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折损。所以书画装裱在书画艺术的传播与交流中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传统的装裱工艺需要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书画装裱的又需要发展、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书画事业的需求。但在装裱技艺的传承方面,如今又面临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
一、当代书画装裱中的机裱
自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装裱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在纸张、绫绢、工具等用材的使用方面产生了新材料,在操作工艺上亦出现了以机械取代纯手工的革新,还出现了机器复合裱件及人工加热干裱法等新型工艺载体。各类装裱机器和装裱新型材料的问世无疑给装裱行业带来了新的气象,为书画装裱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由此对书画装裱市场起到了一些反作用。古字画修复是书画装裱中的重点,但如今用机械代替纯手工是书画装裱业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机械装裱有利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弊端:
机器在装裱业中的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北京荣宝斋装裱车间已经采用了自动砑活机、镞杆机和制榫机。多年来,装裱机器和装裱新型材料的生产厂家不断增加,使用者虽在业内占有一定比例,但并没有到达普及的程度。提到装裱机装裱书画,有人则会认为是把画心和材料输入机器,另一边可以出来书画裱件,但这种机器目前还不存在,现在各地生产的装裱机尽管样式、型号不一,但其功能是一致的,确切的名称应叫做“书画装裱熨干机”或“书画装裱热轧机”,一般分为“固定熨干式”(犹如巨型熨斗)和“滚动熨干式”两种形式,还有一种“滚动式冷轧机”,即采用特供的双面胶膜进行书画的托心、托绫绢及覆背工序,同时,以胶膜装裱的书画裱件还能有效地防止霉变和遭受虫蛀。目前各类装裱机的主要功能是能够起到对裱件的快速熨干、压(轧)平作用,大大缩短了装裱书画的周期,保证了对“急活”的完成,大幅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同时还使装裱质量不再受到季节和天气变化的影响,随即吸引了大量装裱商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在装裱所用的新型材料方面,主要还是指热熔塑料胶膜、双面胶和熬涂胶膜的绫绢及装裱用纸。这些材料的使用取代了浆糊之于装裱的功能,改变了“裱以糊就”的传统工艺,使装裱书画的各道工序显得方便、快捷、干净。
但是对照以上这些标准,能否保证质量就出现疑问了:电热温度对书画质地的不利影响。不论使用机器还是采用胶膜,都是利用电热来进行“熨干”或“熨合”,其温度一般在100 ℃以上,这样的温度对书画纸绢质地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据各个修复实例显示,采用胶膜装裱的书画再进行揭裱时难度很大,尤其是采用胶膜再使用机器熨合的裱件则更难揭裱。正如古人云:“如药用砒霜,永世不能再揭,画命绝矣!”使用装裱机和新型材料,其性能与特点应有利于提高装裱质量,或不亚于传统工艺的装裱质量。如果还不及传统工艺的质量标准,就失去了它的创新意义和应有的先进性。
二、学习书画装裱的难度较高
裱画的难度要求很高,一要谈的是精度。当我们品论一幅书画作品时,一般是先纵观整体,如幅面是否平展、画面是否干净、配色是否得当以及款式是否美观。而对书画裱件的精度问题,则作为一个次要标准去评论,往往会被忽视。一些装裱工作者和业余装裱爱好者,对于精度问题也不够重视,缺乏研究,在装裱工作中存在不当的操作,直接影响了书画的欣赏和收藏。早在唐代,古人就提出了“直其边际,密起缝隙,端其经纬,就其形制,抬其遗脱,厚薄匀调,润洁平稳”的要求,着重强调了书画装裱的精度问题。而这里所说的精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难点,初学者一般不易掌握。其涵盖了镶缝、转边缝隙宽窄,绫绢的经纬度调整,天地杆的齐整打磨等等一系列能表现精准度的所有部位。一件得体的装裱艺术作品,也应是一件有着高超技艺的装裱艺术作品。
第二是艺术审美。主要是在书画作品配色及后期接笔、全色方面,都需要有书法、绘画的功底。而长期以来,书画装裱修复老艺人们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很多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正规化、系统化的学习美术知识。因此导致“技术高,审美低”的不足之处,甚为憾事。
三、传承难,高技术人才匮乏
据悉,解放后一段时间里,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许多店铺关门歇业,致使大批装裱师弃职改行另谋生活,其中不乏技艺精湛的巨匠高手。后来,一些较大的博物馆,陆续聘请了各地的装裱名家,赖以开展正常的修复工作。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对装裱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不少身怀绝技的老前辈悄然离开,有的人一生竟没能传授一个徒弟,而这种现象还不是个别的,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损失极为重大!后来尽管客观形式出现转机,传统技艺受到了重视,但由于以上所说的“断接”,直接影响了后学者的素养,以致缺少全面掌握装裱技艺的“高、精、尖”专家。
四、书画装裱艺术的科学传承
根据调查,一家博物馆在建立一个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所需要的配备有如此之多:
裱画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敞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板墙(亦称大墙,挺板):用于贴平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案台(亦称装裱台):要求:台面主色调为红白两色,不同功能使用不同颜色。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覆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背等。
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背,裱件上墙等。
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开裁配料等。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心镶料等。
针锥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启子:用于揭启贴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蜡: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摩擦画背。
其他工具:剪刀、毛刷、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扎带、水盆、毛巾、毛笔、颜料(包括矿物颜料)、墨汁、调色盘等。
由此看来,配备这些使用器具后,便可进入专业书画装裱的行业,开始漫游在书画装裱艺术的世界。但要做好书画装裱艺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从业者或是爱好者,在长期不断的实践操作中,通过熟练基本功后,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出良好的艺术水平,才能达到技艺与作品的和谐统一。对于前人的装裱技艺和日本的装裱风格,我们也应认真地去研究、学习和发掘,同时不忘推陈出新的事物发展规律。古字画修复方面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根据不同的气候等因素对字画产生的影响,学会掌握装裱过程中画心、配料、镶覆所适宜的干湿度,充分了解托裱技术要求,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件书画作品。
当今书画装裱行业装裱机器和装裱新型材料的使用是有利有弊的。尤其是书画裱件日后的“不可逆”,在古字画的保护中,严重违背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中的相关规范、政策,应引起广大书画之友足够的重视。任何新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所以对机器和新型材料的使用应当有个标准,首先不能违背或削弱装裱工艺之于书画的各种功能。
近年来,地方政府与“非遗”保护相关部门以及各大博物馆,都对此技艺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如鱼得水,一路顺畅。总而言之,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点也在不断地更新,打破崇古与守旧,装裱工艺应当随着时代的步伐,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帮助下,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科学地传承,才能使这一文化传统工艺焕发新时代的活力,永驻其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康建国,《中国书画装裱技法》,四川科技出版社,2006年出版。
2、吴雪英,《中国书画装裱技术》,金盾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简介:
刘洪波:1971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现为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东吴印社理事。苏州市苏裱协会理事,从事装裱工作二十八年,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擅长古旧书画修复技艺。装裱启蒙老师卞志胜,后拜入范广畴门下。1994年师从倪振人先生学习中国画工笔花鸟画,同时期跟张青涛先生学习青绿山水画。专科老师张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