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雕人物 题材 创新
初中时,一篇《核舟记》让我对核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叔远用其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不仅征服了古人,也让现代人充满向往。核舟“大苏泛赤壁”,成了核雕艺术的招牌。
命运造化,2011年,我师承著名核雕大师周建明先生,正式以核雕作为谋生手段。但是,初中就潜藏在心中的热爱和勇于挑战新事物的性格,让我不甘于只是当一个普通的学徒。为了自己的大师梦,我耐住寂寞,刻苦学习,一边脚踏实地严格接受师长训导,不断提高核雕技艺,一边拓宽视野,阅读各种核雕资料和艺术鉴赏书籍,在不断提高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尝试创新。
一晃12年的坚持,终于在2021年,我获得吴中区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核雕工)项目一等奖,被授予“吴中技能状元”荣誉称号。接着,又获得“苏州技能大奖”荣誉称号,被授予用人单位吴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奖荣誉奖牌。作品《带兽十八罗汉》获2022中国(苏州)第六届“苏艺杯”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所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师父的悉心教导,以及我在浮雕人物山水方面的创新与拓展。
一、传统核雕罗汉头的特点
《核舟记》中记载的“大苏泛赤壁”,虽然以奇巧精微闻名,但舟山核雕的近代兴盛则起源于民国时期的舟山艺人殷根福,他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艺铺,雕刻的橄榄核雕罗汉风靡上海滩,从而带动家乡核雕业的兴盛。改革开放以后,舟山核雕进入又一个兴盛期,其艺术典型主要是继承了民国核雕风格。
传统人物题材核雕的特点是,以罗汉头为代表,往往周身施刻,以立体雕为主。在造型上,突出人物面部神态,形象刻画夸张生动;在刀法上讲究畅快利落,多保留琢刻刀痕,线条明晰,体现古朴之美;在材料选择上,主要以质地坚硬而细腻的广东乌杭橄榄核为材料,体积适中,外形基本保持果核原形。
师父周建明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佛头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构图更加周密而严谨,刻工更加圆润而精细,使作品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也更适合把玩。但整体风格基本保持了传统佛头的立体圆雕特征。
二、我对传统罗汉核雕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艺术欣赏要求开始发生变化。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玩家渐渐不满足于简单古朴,而是希望核雕作品像玉雕等其他苏工艺术品一样,更加精细化,更加特色化,更具艺术性,更具赏玩性。由此,传统罗汉头核雕简单而雷同的局限性慢慢体现出来了。
我注意到了这种变化,所以在自己的核雕实践中有意识地向其他苏工艺术学习,大胆探索把刺绣、木雕,尤其是玉雕的艺术表现手法嫁接到核雕上,其主要创新包括:
1、整体构图从佛头改为场景
传统十八罗汉为佛头形制,虽然运用的是整体圆雕,但除了正面神态耐人寻味外,其他角度不免会有单调乏味的遗憾。因此,我大胆打破传统就核刻头的做法,而是把人物放在场景之中,增加构图的复杂性,让整件作品成为一幅360度无死角的立体画卷,使鉴赏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欣赏到完美的细节,从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可玩性。
2、雕刻工艺从圆雕改为浮雕
随着构图的变革,雕刻工艺也必然随之变革。为了适应橄榄核的形状特征和复杂场景布局的需要,雕刻工艺更多地采用了浅浮雕。
浅浮雕和传统圆雕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在部件大小、倾侧角度、雕刻深浅等方面全新规划,从而获得一种透视上的美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橄榄核体圆头尖的形状,和它只有方寸之间的大小,让不管是构图设计,还是施刀雕刻,都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每一件新的成品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
3、艺术风格从简朴改为精微
构图的繁复,必然要求刻工的精细;而刻工的精细,可以带来作品的精致耐看。
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作品的精微,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需要参考很多绘画、雕塑和其他雕刻艺术,不仅要准确把握人物特征,优化人物体态,凸显人物神情,也要注意每一个背景细节,大到山川楼宇,小到花草虫鱼,均需一丝不苟,精心布局,精心创作,务必使作品既符合文化和审美的传统与规范,也经得起每一个拥有者细致入微地把玩而挑不出瑕疵。
三、我对人物题材核雕的拓展
对佛头的成功改进,让我积累了经验,也提升了勇气和兴趣。我把人物与山水技法进行深度融合,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将传统故事人物与橄榄核形状、纹理、色泽巧妙结合,不断进行探索、领悟,设计出趣味雅致的构图,然后经过精心雕刻和细致打磨,使传统人物题材核雕成为一件件完美的立体全景画作。
例如,我雕刻的《红楼梦》人物林黛玉,人物造型强调流畅雅致的线条感、神情具备的画面感,着力表现出其东方美女的纤雅韵味,努力挖掘其看似柔弱的外表下那颗追求高洁的坚贞之心与天不遂人愿的淡淡哀怨。
而我设计制作的赵子龙,则突出其帅气神勇的特点。在构图上,以长坂坡战场为背景,但处理得比较简约化,目的在于既给人物创设历史时空背景,又实现主次分明。所以,对主人公的刻画不惜工本,有意识采用深浮雕构图,不管是其回马一枪的张力,还是马鬃、衣袖的动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一看倾心,再看钟情,细看爱不释手。
人还是那个人,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作品一定不再是别人那个作品。我对传统人物山水核雕情有独钟,也初尝甜果。
我现在协助师父管理大师工作室,主要担任着人物山水题材核雕作品的创作与开发,还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为手工艺术学院专业教学外聘老师。我深感自身的不足,只能继续发扬务实肯干的精神,加强学习,不断尝试,争取创作出更新更美的人物山水核雕作品,回报大家的厚爱和玩家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周建明,袁雪洪.《橄榄核雕的制作与鉴赏》.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09
[2]李晓.《百工录·苏式核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
[3]北京中艺博雅科技文化有限公司主编.工艺美术第3辑,《形式与创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01
作者简介:张德,男,户籍苏州,苏州市吴中区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技艺师。2011年07月至今在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周建明核雕工作室学习核雕技艺,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雕(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专攻浮雕人物山水。2021年苏州市吴中区传统技艺技能大赛(核雕工)项目获一等奖,获得“吴中技能状元”荣誉称号,被特聘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专业教学外聘老师。2022年第六届苏州市吴中技能状元职业技能竞赛(核雕项目)获一等奖,获得“苏州技能大奖”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