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工雕刻与机雕橄榄核的区分和鉴别方法

[日期:2023-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光福核雕于201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无数前辈的呕心沥血和无私付出。在当下手工核雕受到追捧的同时,机雕橄榄核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它降低了入手核雕的门槛,但也冲击了原有的手工市场,区分、鉴别手雕与机雕已经成为核雕圈内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与区别,提供了鉴别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橄榄核雕  手雕、机雕鉴别
  
  核雕,凝结着雕刻艺人的智慧、创造和心血,是雕刻者艺术修养、工艺水平和雕刻技艺的集中体现。就这一意义而言,每件手工制作的核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艺术境界高的手工核雕作品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工艺品的范畴,而进入艺术品的领域。这也是核雕的艺术魅力与精华所在,也是核雕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清晰地指出,非遗保护,保护的是传统技艺,因此,特定对核雕非遗保护而言,保护的是纯手工雕刻技艺。
  
  然而,如今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机刻(雕)橄榄核雕。这种核雕产品采用电脑程序机械作业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一般价格较低。它的工艺粗糙,批量生产,无艺术个性而言,只能称之为流水线上产出的工艺品,而绝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市场上以机雕冒充手刻作品高价出售的现象又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必须甄别什么样的核雕是机雕的,什么样的核雕是手刻(雕)的,以及机雕和手雕的不同之处。
  
  一、手雕、机雕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手雕,是完全由人脑支配双手,通过手持各种不同的雕刻工具,对物件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完全取决于雕刻师对艺术的理解、对材料的感觉、对雕刻技巧的运用和坚持孜孜不倦的精神。其核心是人脑指挥双手使用工具进行艺术创作,其实现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不固定性和不可预知性。
  

(雕刻刀具)

  

(手工雕刻)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区别于传统刻刀雕刻,近些年出现了使用手持钻头进行雕刻的方式,因其最终还是受人脑指挥,并且由手来操作进行艺术加工,所以这种雕刻方式仍属于手工雕刻。
  

(手持微型雕刻机)

  

(手持雕刻机雕刻)

  
  2、机雕,则是指通过电脑程序控制的雕刻机床对物件进行加工的过程,这完全取决于电脑程序的设定,程式化进行且不带有任何偏差。其核心是电脑程序代替人脑,通过程序控制机床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可预知性和确定性的特点。
  
  机雕一般先将雕刻母本进行三维扫描形成立体图案,制作走刀程序文件,然后输入电脑,由电脑控制机床进行雕刻加工。其原理可粗浅地理解为形同“配钥匙”。由此可见,电脑机雕就是一个将母本完全复制的过程,不带有任何的艺术加工成分,完全程序化、机械化,如同“印刷品”。机雕后再进行手工修理和打磨的,仍属于机雕的范畴。
  

(电脑雕刻机)

  

(电脑雕刻机雕刻)

  
  二、手雕、机雕橄榄核呈现结果的区别和基本判定原理
  
  1、看题材
  
  从题材上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机雕橄榄核大多是一些低端和粗糙的人物类、动物类题材。那些需要细密雕工的题材,诸如三国演义、骑兽十八罗汉、苏州园林等,机雕是难以完成的,因为这些作品雕刻的技术难度较高,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多种雕刻技法、根据核的形状从各种角度来雕刻完成。
  

(手工作品)

  
  2、看神韵
  
  机雕橄榄核雕由于是纯粹的机械制作而成,所以无论是线条还是比例,都显得非常呆板生硬,表面圆滑,雕刻深度较浅,缺少艺术品应有的气韵、神采和独特性。如果将同类题材的机刻和手刻橄榄核雕放在一起对比鉴别,两者的区别就会非常明显。
  
  3、看细节
  
  3.1看刀痕。
  
  3.1.1从雕工上看,手刻的核雕刀痕比较明显,且没有规律,尤其是在图案的拐角处更是如此。如果是珠串类的,细看之下能够看到手刻的每个珠串雕工的深浅和角度等都是不尽一样的,刀刻痕迹明显。
  

(手工雕刻细节处,杂乱无规律的刀痕明显)

  
  电脑机雕在加工过程中,由夹具固定橄榄核两头,机床钻头垂直于核面进行切削加工,会产生平直且平行的条形纹路。加工完成后,条形纹路虽会被手工修理和打磨,但低凹之处可能会有疏漏。着重观察这类细节微末处,如果大量存在平直且平行的条形纹路,可以直接判断是机雕。手工雕刻做不出如此连续平行条形纹路。
  

(机雕产品放大后清晰可见有规律的条形纹路)

  
  3.1.2在低凹之处,特别是砂纸打磨绝对够不到的地方,观察有无刀痕。手工雕刻的一定有刻刀痕迹,如果没有刀痕,基本可以判定机雕。
  
  3.1.3此外,以人物题材为例,毛发是最能分辨手雕/机雕的地方。一般雕刻毛发线条使用的是平刀或尖刀,用刀的尖头刻画毛发,入刀和出刀的地方都有明显的刀痕,刻画过后毛发上刀口明显。如果把毛发刻成像木棍在沙子上划过的痕迹那样,都是粗线条,没有一点刀口,就不是手雕。
  
  
  3.2看各个凸起的最高处。以罗汉头为例,主要看鼻子、眉毛、耳朵等突出的地方。为了让成品的体量最大,能卖出好的价格,一般雕刻艺人都会尽量利用核的形状、尺寸和体积,手雕作品最基本会确保造型的完整和美观。机雕产品受制于程序控制,不会识别加工件的形状、尺寸和体积,只按程序进行,当加工件不够饱满时,下刀不够深入,本该凸起的地方会雕刻不出来,表现为平的,比如,平鼻子、平眉毛、平耳朵。为掩饰这一缺陷,这些地方往往会重新修整,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美观不协调。
  

(网络图片,机雕过程中因核型不饱满,鼻子雕刻不到而表现为“平鼻”“塌鼻”)

  
  3.3看白点或漏点。核雕的原材料系天然长成,内部中空,雕刻是在核璧上进行。纯手工雕刻的作品,作者在雕刻时会留意核璧的厚度,当雕刻到一定深度,发现雕刻处出现颜色变浅或微白,根据经验判断即将刻到核璧的底部,此时作者便不再加深雕刻(镂空作品除外),一般不会出现无理由地露白或漏点(刻穿核璧)这种低级错误。对于机雕产品,机床加工时只按照预设程序完全履行走刀路径,机床并不能识别核雕原料的厚度,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将核璧刻得过深导致露白或刻透的现象。观察一颗核雕成品,如果凹陷处有明显的露白、漏点,而这明明可以在雕刻过程中避免的,就高度可能是机雕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部位如眼角、嘴角。
  

(机雕产品眼角、嘴角等处易雕漏)

  
  3.4看弧度和边缘
  
  3.4.1手工雕刻的核雕作品,图案表面或多或少有高低不平。如果整体弧面过于圆滑、平面,很有可能是机雕,因为机雕为电脑制版,机械作业,雕刻出的点、面基本上是一个模样。
  
  3.4.2此外,手工雕刻的图案,边缘有向内凹的弧度。而机床钻头是垂直着下刀,不会倾斜入刀,所加工图案的边缘内凹处是无法进行切削的,故加工出来的图案边缘垂直或棱角处的弧度都是向外倾斜,没有向内凹的弧度,这也是机雕的特征。
  
  举例来说,手工雕刻诸如翘起来的手指、飘起的衣褶等,可以把刀子斜着入刀,掏空做出手指翘起的感觉,机雕做不到,因为机床的钻头不会倾斜掏空。
  
  
  4、材质、数量和价格
  
  4.1材质
  
  手工雕刻一般会选用材质比较好的料,可以说是百里挑一,整体颜色一致,红润或者金黄,不会有花斑、夹生、烂花等现象。机雕的材料不会太好,好的原材料贵而少,不能够量产。再者机雕不能对料的一些瑕疵或者形状进行一个巧妙地处理,对材料的浪费很大。所以机雕用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普通的料,甚至比较差的料。当然并不是说好料没有机雕,但是比例很低。
  
  4.2数量和价格
  
  手雕的特点是精细,但速度慢,由于雕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即使是同一个雕刻师,同一个形象的雕刻品也是会有所不同的,即量少且独一无二。机械化生产的特点是速度快,因此同一款式的机雕产品数量会非常大。如果发现同款式、千篇一律甚至一模一样的核雕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充斥市场,机雕无疑。
  
  手工雕刻的核雕作品在创意、构思、布局、雕刻技艺等方面凝聚了作者的技法、知识、智慧和才华,必定耗工、耗时,再加上选用的原料比较好,价格不会便宜。机雕生产的速度快,产量多,材质也不高,价格会相对较便宜,一般与手雕的价格能相差十倍。几十、几百元的核雕产品是机雕的概率非常高。
  
  三、鉴别方法
  
  1、肉眼观察
  
  1.1方法原理:核雕的外表性质,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的方法来确定,包括材质、题材、神韵、外表细节等,来初步判断有无明显手雕/机雕特征和痕迹。
  
  1.2观察步骤:将核雕置于自然光线或人工光源照明下进行肉眼观察。
  
  1.3结果表示:根据肉眼观察直接描述,包括:材质好坏、题材是否典型、神韵是否自然、外表细节有无机雕特征。
  
  2、放大检查
  
  2.1方法原理:核雕的细节特征比较细小,需要借助放大设备放大观察,以确定细节处有无明显手雕/机雕特征。
  
  2.2仪器:各种类型的放大镜和显微镜,特别是放大倍数20倍以上,较为清晰直观,可辅助强光照明。
  
  2.3操作步骤:将核雕置于自然光线或人工光源照明下,用放大设备从各个角度观察,并记录观察现象,参考基本判定原理3.1.1有无机雕痕迹作为判断依据。
  
  2.4结果表示:根据观察到的细节特征,可以直接确定鉴别手雕或机雕。
  
  3、图库比对
  
  3.1方法原理:通过不断从市场、网络、微商等各种渠道获得核雕图片资料,对典型的机雕制品建立专档,便于鉴定时比对、判断。
  
  3.2操作步骤:根据待检核雕的特征,查找最近似或同样作品的图片,比对待检核雕与图片特征的相似度,判断是否存在完全复制现象,并作为判断依据之一。
  
  3.3结果表示:直接比对结果,特别是具有明显手雕/机雕特征的完全复制,可作为鉴别机雕的重要依据。
  
  当然,以上鉴定方法是根据人眼的观察和经验来作出判断,难免会产生疏漏。为此,建议对一件核雕作出手雕/机雕的判断时,除了仔细参照以上鉴定方法,还应坚守不少于两人分别鉴定的原则,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判断失误和个人道德风险,以求最大程度上还原事物的本质。
  
  本文被收录于周建明、袁雪洪著《橄榄核雕的制作与鉴赏》,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9.  ISBN 978-7-5672-2527-5。后被橄榄核雕苏州市地方标准《苏式传统文化 核雕制作技艺传承指南》申报征用。
  
  作者简介:周清宇,苏州人,工艺美术师,1998年师从其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学艺核雕,本科毕业后专业从事核雕创作、理论研究。作品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国家级大展金奖多项,代表核雕项目参加江苏省文化厅组织的赴台非遗大展;整理、撰写的文章收录于《橄榄核雕的制作与鉴赏》等专著,作为策划、导演拍摄核雕纪录片《指尖技艺传承》,受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扶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