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玉雕 哲学 中国古代
玉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肩负着弘扬文化内涵的使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为当代的消费者所认可,进而表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是件值得我们玉雕人深思的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各成一家又相互融合,通过故事性,来表达其文化宗旨的玉雕题材有很多,诸如《米芾拜石》,《一夜成佛》,《老子出关》。这样叙事性的作品比比皆是。但真正研究文化内核,阐述事物发展规律,带有哲学性的作品却少之又少。下面来谈谈我这几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方圆》系列是我对于儒家的印象。材质原本多杂质的属性,也带给我镂空雕的灵感,选择龙作为载体,也是出于镂空后,繁多孔洞装饰性上的考虑。同时龙本身也包含一种拟人的属性,人对于方圆之间的一种平衡,就是儒。

作品《矩内》,同样采用镂空雕,但不同于《方外》的菱形设计那样跳脱,整体造型更加方正规矩,贴近主题。
完全的自由在这个世界当中是不存在的,自由与约束共同存在,有了约束,才显得自由弥足珍贵。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龙是出于矩外,又存于矩内的。其实《方圆》系列不论方外矩内,其中方圆的关系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讲的也是里里外外的道理,如何平衡好方圆,也就是如何调节好收放之度,平衡至庸恰是儒家思想所要表达的内核。
《偶合》系列是我对于佛家的理解,这一名字是个缩写,偶然、巧合的意思。在表面耦合的现象下,也许蕴藏着其内在必然的一些规律。正如现代科学所能解释的,不论动物或是植物,构成他们的最小粒子都是质子、中子与电子,万物皆如此,似乎暗合佛家色空不异之说。
佛家对于不同事物间,相同本质的感悟,有了我《偶合》系列的其中一件作品《杏叶》。
材质一面全皮,另一面多碎伤,这给了我灵感。皮色可只作轮廓,完全保留后呈杏叶,碎伤则掏去作孔雀开屏状。叶梗巧妙设计成雀首,脖颈镂空处,除了满足动态的需要,还可作为眼门,穿绳佩戴。又可作为香插,香托之用。整件作品既是杏叶,又是孔雀,这样的形式表达,我想更加生动又形象地展现了佛家色空不异,万物不异的主旨吧。
对于同一件事物,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佛家给出龙逻辑更为严密的解释。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在当今科技发展的程度,所能观察到的微观世界下,果真如此!甚至于把每一个水分子看成一个生命的话,那何止有八万,八十万乃至八亿。而每一个原子又可看作一个宇宙,那就无穷无尽了。然而在佛的眼里,或许我们的宇宙,也不过是一滴水,一粒原子罢了,基于这样的理解。就有了我《偶合》系列的另一件作品《鸿羽》。
《鸿羽》定位为挂件,当佩戴时,自然垂下,是一片羽毛。当端平横放时,毛梗的小勾成了鸟喙;毛梗处的孔洞,就成了鸟眼;分叉的羽丝,又成了翅膀。所以《鸿羽》可以是完整的一只鸟,也可以只是一根羽毛。整体或是单一的个体,就看观察的角度。似是而非的设计,也许更符合佛家的本意。
《刚柔》系列,是我基于对道家的理解,进而表达道家主旨的作品。选择《马》作为题材,一则纤细的料型给我的灵感,再则马亦静亦动,亦刚亦柔的属性,也很合适主题的表达。形式上也做了一些改变,而非传统的在一件作品上表达的方法。选择了一黑一白两种颜色的材质,采用了一直一曲两种表现手法,对于主题的表达更加明确与直白。
《分离与并济》是我给这件兽章取的副标题,作为《刚柔》系列当中的一件作品,他的表达并不像上一件作品那样直白。
古人制玉印,兽钮大多与章体分割清晰,泾渭分明,这与当时作为信物使用方便有关。而今人用玉印,则多以佩戴、把玩为主。基于这个情况,我在设计上做出了一些改变。印章整体倒角,兽钮则隐于章体之中,仅在兽首处精工雕琢。兽、章衔接处则首次引入凹面,达到似离非离,相互交融之感。在把玩的舒适度,与多角度的美观上达成了一种平衡。
这也是我首次在印章上表现《刚柔》之道,碧玉本身的深色调,就非常适合表现高低起伏的体积感。整件作品,基本摒弃了以往雕刻白玉所采用刻线的方式。以弧面的形式,贯彻作品的整体与局部。达到流水般柔顺的效果 。凸面与凹面碰撞处,正好用以表现动物结构之力度。在三维的空间中,表现出了刚柔并济之感。一件看似与道家毫无干系的作品,在玩家上手把玩多年之后,感受到其中作为道的本质存在,也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大方无隅,大巧若拙,大工不显是也。
以上是我对于中国哲学,在玉雕作品中表现形式的一种探索。没有特定题材限制,而以作品第一眼直观的视觉感受来命名,也是对中国哲学思想中最内核思想,深入浅出的阐述。不到之处望大家指正。
作者:李一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