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木雕刻作品《秋实》浅谈苏作木雕摆件的创作

[日期:2023-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苏作木雕题材丰富,具有文化内涵以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大可置于书案作为摆设,让人进行观赏;小则可以随身携带,握在手中把玩。笔者总结多年来设计和雕刻木雕摆件的经验,从作品《秋实》的制作过程浅谈苏作木雕摆件的创作。
  
  关键词:苏作木雕 雕刻技艺 木雕摆件
  
  红木雕刻是以红木材料为载体,经过能工巧匠之手进行雕刻创作的工艺美术门类。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木雕工匠因当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熏陶,创作出的木雕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木雕技艺得到空前发展,紫檀等高质量红木成为民间流传的木雕材料,专业从事小件制作的作坊和艺人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精湛的技艺再加上各类红木小件多由文人参与设计,因此苏作木雕题材丰富,具有文化内涵以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逐渐形成了气韵生动、纹样精美、清秀雅致的风格。
  
  百年来,苏作木雕艺术经过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完善,当下许多苏作木雕摆件成为人们心仪的收藏对象,苏作木雕摆件大可置于书案作为摆设,让人进行观赏;小则可以随身携带,握在手中把玩。笔者总结多年来设计和雕刻木雕摆件的经验,从作品《秋实》的制作过程浅谈苏作木雕摆件的创作。
  
  一、木雕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学会“读木”
  
  任何雕刻门类的作品都与材料的选择有关,苏作红木雕刻一般选择质量上乘、质地坚硬的红木作为材料,红木的木性稳定,因此苏作明式家具均采用红木作为材料,家具需要做到各部分不翘不裂,经久耐用,否则熬不过江南黄梅雨季的潮湿与闷热。红木材料有红酸枝、鸡翅木、花梨木、紫檀木等,色彩美而条纹细腻,不易变形,防腐防蛀且性质温和,冬暖夏凉,甚至仔细闻可以闻到隐隐的清新香气。
  

  我们木雕工匠雕刻的第一步骤是选材,俗称“读木”。木料外形反馈出的信息有许多,我们要细心观察和研读,根据木料展现出的色泽纹理进行分析,首先从中读出其是否有裂纹瑕疵,其次读出它适合什么样的题材,即“因材施艺”,最后观察它的纹理,把握木料纹理的走向等木质特点,进行依材创作。因材施艺是苏作雕刻门类中非常重要的规则,不论是木雕、玉雕、石雕还是核雕,材料是作品的基础。

  
  作品《秋实》采用大红酸枝木作为原材料,因为木雕是对平面的设计图稿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要将脑中的设计、图纸上的设计变为立体的过程,所以这需要木雕工匠结合材料的特点,在雕刻过程中凸显设计图案中需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大红酸枝木质坚硬,木色整体呈现出较为鲜丽的深红色夹杂深褐色,古色古香,色彩的变化差异恰好能让作品呈现出层次感,而喜庆的红色正能体现出秋天丰收的喜悦。如果材料不适合题材,或者是具有瑕疵,那么很难表达出理想的审美,很难做到随型而琢。
  
  二、木雕摆件的设计创作注重构思巧妙
  
  作品的创作构思是决定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因素之一。木雕雕刻过程要经过诸多制作工序,设计创作是其首要步骤。长久以来,木雕摆件作品的题材积累了丰富的图案题材,例如瑞兽有龙凤、麒麟、狮子等;人物有竹林七贤、和合二仙等,花鸟有寓意富贵的牡丹、代表喜上眉梢的喜鹊和梅花、表达家庭和美的荷花等。寓意吉祥,内涵深刻。木雕摆件与明式家具雕刻不同,传统明式家具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提供了实用性。苏作木雕摆件的观赏性更强,因此在设计创作构思方面更要巧、妙、新,要注重创新,要有吉祥的寓意。吉祥图案和寓意是我国民俗文化的基础,寄托了美好的祝愿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创作构思源于本心,获取灵感其实并不难,例如观摩古画,就能从中提取传统元素;外出游玩,就能从自然万物中汲取创作灵感。学会认识事物的美,并了解其特质,把握特点,通过自身的工艺创作将灵感表达出来。《秋实》灵感源于笔者对自然的热爱,通过观察葫芦、南瓜、葡萄等秋天常见瓜果,了解形体特质,以丰富的秋实作为设计灵感,施以传统苏作雕刻技艺,将大自然常见的果实与工艺融为一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设计这些丰收瓜果寓意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同时也是笔者对工艺人才德行成就的寄托,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提到:“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励行,秋实也。”寄托笔者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福,对传统工艺人才辈出、下一代工匠传承发展传统技艺的期望。
  
  三、雕刻技艺的掌握
  
  雕刻技艺并非一日练就,从学徒到工匠,木雕技艺必须依靠经验的积累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雕刻技艺是苏作木雕摆件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件作品即使有新颖的设计和美好的寓意,如果不能用精湛的雕刻技巧去呈现,再优秀的创意也无法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雕刻技法有多种,如立体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不同的雕刻技法塑造的作品效果也不同。不仅要对作品施以合适的雕刻技法,更要塑造细节。《秋实》采用浮雕技法,塑造出立体的果实物象。苏作木雕摆件的制作是从最初的打粗坯到精细雕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雕刻细节处更要集中精力,特别是瓜藤与树叶,细节处的雕刻需要力度相宜,一旦下刀略重,稍不注意瓜藤处就会断裂,留下败笔,整件作品就前功尽弃了。在雕刻前,笔者对所雕刻的瓜果的外形、构造、肌理进行了解,仔细观察生活中葡萄、葫芦、南瓜的质感和植物各个部分的比例,并且参考前辈们雕刻植物的经验,查看书籍照片等资料观察雕刻的技法。木雕技艺虽然与绘画分不开,但操作过程与绘画不同,是要塑造出三维的立体的形象,塑造出精致的立体感。
  
  四、结语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寂寞而枯燥的,传统苏作木雕工艺凝聚了木雕工匠的心血,从选料到设计再到雕刻,这个过程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少则数周,多则数年,在此过程中还充满了木雕工匠对这门传统技艺的热爱之情,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全身心地投入到枯燥的创作过程中,并从中寻找无尽的乐趣,唯有此,才能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苏作木雕摆件。
  
  参考文献:
  
  [1] 《木雕》,肖立/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2] 李辉:浅析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J].《雕塑》.2013
  
  [3] 《苏作木雕》,姜晋/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周雪英,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进入吴县红木雕刻厂开始雕刻技艺生涯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在国家级、省级各工艺美术展览上多次荣获金、银奖项,作品广受赞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