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造其极 ——乱针绣的回顾与展望

[日期:2023-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唐代庞居士这句对禅意的精深理解恰到好处地形容了乱针绣人的专业态度。自20世纪20年代乱针绣创立以来,其作品几乎没有真正走向过市场,主要作为政府的礼品,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礼仪交往,而专门的乱针绣工作室也到本世纪初才开始创建,现今为止,乱针绣也主要在江苏一带发展。但是,之所以还有很多人陆续加入乱针绣这一大家庭,就是因为乱针绣有其独特的美,能让人在其中感受到“片片好雪”。

  

关键词:乱针绣法、西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从乱针绣与西画的材料、技法、艺术表现力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希望在回顾乱针绣的同时也能探索出一些发展规律,为乱针绣的前进道路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现有的乱针绣相关理论论述中,对乱针绣特点的论述还不是特别清晰,很多人主观地认为乱针绣就是一味地模仿油画、国画或者其他绘画形式,这对乱针绣造成了极大的误区。本文主要通过本人的乱针绣作品论述了乱针绣的特点,独特的刺绣技法让乱针绣比苏绣更加活泼,苏绣是含蓄的,乱针绣确是充满张力;丝线的材质也使得乱针绣天然地不同于油画,远观一幅乱针绣,虽然题材来源于油画,却因丝线的质地让观者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中国气息。
  
  一,取之于西画而异于西画
  
  乱针绣从创立之初便与西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33年,创始人杨守玉在绣制两幅以西画为绣稿的作品时,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与西画笔触、透视等原理结合,创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掺色的技艺,使得乱针绣立马区别于苏绣、传统刺绣,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风格。
  
  乱针绣较之于苏绣,可谓初来乍到,虽有百年的历史,但似一强壮的青年,经验不足却又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似乎任何艺术形式善加运用都可以放入乱针绣中并被很好地吸收。目前为止,油画是乱针绣主要的灵感来源,各绣工从油画中吸取构图技巧、造型方法、色彩搭配等,结合绣理,自如地吸收这些技法来表达个人情感与乱针绣理念。
  
  虽说是初来乍到,却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乱针绣传人及众爱好者的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继承杨守玉乱针绣针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的技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大大提升了乱针绣在刺绣中的地位。
  
  源于苏绣而又超越苏绣、取之于西画而又异于西画使得乱针绣能自成一派。独特的刺绣技法让乱针绣与苏绣相比显得更加活泼,苏绣是含蓄的,乱针绣却是充满张力;丝线的材质也使得乱针绣天然地不同于油画,远观一副乱针绣,虽然题材来源于油画,却因丝线的质地让观者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中国气息,这也是为什么乱针绣能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某种艺术形式要做到自成一家,必须要学会博采众长,在这基础上才能讲创新,乱针绣源于苏绣、西画,并不就意味着永远伴随着苏绣、西画的影子,待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形成成熟的、独立的刺绣语言。
  
  乱针绣是年轻的,她还处于不断地学习之中;乱针绣也是沉稳的,一针一线都包含着绣工的耐心以及对乱针绣的深刻理解。
  
  二,各造其极
  
  本章主要论述了本人对于乱针绣的一些见解,作为乱针绣的第四代传人,自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但也从乱针绣中体会到了“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乐趣。
  
  传统意义上对于“乱”的理解,仅仅是建立在对技法的认知上的,也有说乱针绣当乱在情理之中,本人特意走访了南京甘熙故居的乱针绣绣工,他们对于“乱”的理解是“乱在整体之中”,这也是模糊不清的说法,本人认为,要研究乱针绣“乱”的本质,必须与绘画上的“笔触”联系起来做比较。
  
  图一是意大利印象派肖像画家乔瓦尼·博尔迪尼(Giovanni Boldini)的作品《Lina Bilitis,with two Pekinese》,图二则是以此作品绣的乱针绣,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虽
  
  
  然两幅作品都是建立在色彩关系上的,但具体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有微妙的差异。图一少女背后的树林采用大笔触、淡画法来表现,少女本身则画的比较写实,为了突出画面中的少女,画家有意把两只可爱的小狗用寥寥几笔带过,这种虚实结合的画法对于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油画来讲可谓驾轻就熟,但用乱针绣来表现这种虚实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处理背景时(图二),原本的淡画法应变为薄处理法,而且,由于丝线的自然属性使得颜色不会自然融合,如果一味地模仿原画的色彩,画面会看起来非常僵硬,具体处理时,首先
  
  要明白原画的色彩是由哪些颜色调制的,再把对应的丝线颜色找出来,按照明暗关系逐层穿插(如图三),既保证了基本色调的准确度,又体现了丝线的物理特性,图三为局部对比图,可以清晰地看出,乱针绣对地面的处理让观众看明白的同时也看到了无数的色彩变化,真是耐人寻味。
  

(图三)

  
  艺术的传承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本人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乱针绣,由开始的好奇到沉浸于画面的喜爱,再到对乱针绣的由然崇敬,二十多年过去了,除了继续研究以外,如何把她传承下去,如何让更多的人理解乱针绣并从中找到属于观者自己的一片宁静的沃土,我把这看作自己的一份责任。
  
  对乱针绣“乱”的探究还有待于其他同仁的发掘,这对于乱针绣的发展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把“乱”的概念定义准确,乱针绣才能健康的发展。
  
  结语
  
  从古至今,新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流派的产生与发展都需要几代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乱针绣也是如此。
  
  脱离名作进行自我创作是目前乱针绣的一大难点,很多绣工美术功底薄弱,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解决了这一问题,乱针绣就能跨出一大步。
  
  参考书目
  
  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
  
  2、熊秉明——《熊秉明美术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
  
  3、石楠——《刘海粟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4、石楠——《百年风流: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友情与爱情》,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
  

  5、[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5月


  作者:黄莉,常州市单银娣刺绣工作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