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优秀核雕作品的美感要求

[日期:2023-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爱好者以自身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欣赏能力,选择符合自己审美的核雕作品,可以说核雕这一艺术形式,以其美感决定人们对它的欣赏程度。在此,笔者将从核雕的材质、题材和雕刻工艺三个方面,浅谈当代核雕市场中优秀作品的美感要求。
  
  关键词:核雕 美感 创新
  
  核雕作为我国传统微雕技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之后,已经不再是古代贵族商贾所独有的奢侈品,如今寻常人家也可以购买核雕作品用以欣赏、礼赠和收藏,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爱好者以自身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欣赏能力,选择符合自己审美的核雕作品,可以说核雕这一艺术形式,以其美感决定人们对它的欣赏程度。然而,美感的概念模糊且难以定义,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则偏爱下里巴人,正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随着如今电商平台和网络购物等新型市场模式的兴起,核雕的销售渠道日益发展,题材不同、质量各异的核雕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此,笔者将从核雕的材质、题材和雕刻工艺三个方面,浅谈当代核雕市场中优秀作品的美感要求:
  
  一、作品原材料需精心挑选
  
  从核料开始欣赏作品,核料的形状轮廓必须饱满,质地要坚硬,要明白核料本身就是一件自然的艺术品,本身就具有美感。核雕作品以各类核料为载体进行雕刻,因此核料本身具备的价值可增加作品的艺术性。以常见的橄榄核雕为例,如果按橄榄核核料的形状和大小来区分,可以分为普通三花核、单核、圆核、细长核、小核、怪核等,核雕作品对核料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根据设计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核料,例如圆核的形体通圆,适合用来雕刻罗汉头等人物头像作品;小核因其体积小,可以用作女士手串;怪核则因其外形奇特而通常不作雕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将其精心雕刻,本身就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除了核料的品种,更需要注意其质量的优劣,开裂、有裂纹是最为基础的衡量核料质量的因素,还有核料的色泽,比如在筋纹分花处不能有质地软的白筋,这种“烂筋”的情况由病虫害引起。如果核料表面的色彩斑驳而不统一,创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更不用提体现作品的美感了。
  
  二、作品题材需创新创意
  
  美感是主观的创造物,人们觉得一件核雕作品具有美感,认为其具有高价值,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它的题材。作品的题材代表了核雕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核雕工匠思想内涵、审美意识和雕刻技艺的具象化。题材是否新颖,是否能迎合大众的审美,是否包含值得人们深思回味的意蕴,是否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等,这些因素都可以一窥作品的价值。
  
  核雕作品的题材多样,一方面是遵循传统的题材。现在市面上较为常见的传统题材虽然不易出错,但比如十八罗汉、八大弥勒、财神、观音等传统题材数量众多,千篇一律,无法体现作品的竞争力。传统的形象并没有固定实体,因此可以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题材样式进行思考、创造和翻新,形象差异能让传统题材与众不同,甚至在新时代发挥创意创新,创作出新的内容题材,并符合当下审美,符合时代的价值观,并且要具备“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工匠们需投入自身情感,塑造作品的“意境”,才能让欣赏者在把玩作品的同时,通过核雕作品的达到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悟出核雕作品的题材寓意,从而进入作品的审美意境中去,方能凸显作品的美感。
  
  另一方面,新颖的创新题材近年来更受到市场青睐。随着核雕爱好者消费群体的不断年轻化,人们更追求新时代新的审美潮流,而作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雕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感首先是通过对象的感性状貌,即色彩、形体、线条等直接表象来进行的,也就是人们看到核雕作品的第一直觉,所以作品的外在形式很重要,通俗来看说即引人注目、夺人眼球,优秀的创新创意所带来的新颖题材,让作品在诸多千篇一律的题材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然而,创新题材不仅是要吸睛,但更应有高远的立意和深意。由于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因此人们在欣赏核雕作品的同时,对作品也充满了想象的认识,在脑海中通过核雕作品的外在表现,引申创造出新的形象。若核雕作品引人深思,表达出深刻内涵,那么就会推动欣赏者的想象创造性,紧扣其精神内核,具备长远恒久的艺术感染力。
  
  三、精湛的雕刻工艺
  
  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雕刻工作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优秀的核雕作品通过精湛的工艺,呈现出作品的精华与美感,这种美感决定了作品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从而引起欣赏者对其的认可,决定人们是否购买、收藏。
  
  雕刻线条运用应自然流畅,刀口清晰,体现出物象动静结合的画面感。要着重用不同线条体现雕刻物象的质感,世间每一种物象都具有不同的质感,而人像和物象相组合的场景题材分组成更为复杂,比如人物的发丝应该多用细而柔和的曲线来体现,同时要采用细致的雕工来呈现;衣袂的线条应体现垂坠和自然,褶皱应粗细不同,体现飘逸运动感;山石树木应体现粗糙坚硬的质感,因此要用直线和折线相交的方式,体现力量和稳定之感。所有线条的排列组合都要有一定的规律,不能杂乱无章。持刀如运笔,雕刻与书法绘画相似,下刀时精准有力,收刀必须止于毫厘之间,核雕工匠需精益求精,在雕刻时屏气凝神,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心投入。一些细致而繁复的雕刻图案所呈现的复杂工作量,需要花费相当长的工作周期才能完成,在这过程中必须坚持,发挥工匠精神,才能将作品本身的美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刻画出作品的意境,表现核雕工匠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理念。
  
  综上所述,纵然每一个欣赏者对美感的追求不同的,但要雕刻出优秀的核雕作品,须从选材、设计和工艺等方方面面统筹考虑,才能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完美实现核雕作品的艺术品质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志明。《吴中绝技·中国核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2]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
  
  许静健,1986年出生于苏州光福,师从许忠英大师,目前为“三代”新秀,核雕技艺高级工,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常务副会长,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手艺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青年手艺人香山分会会长,吴中区创协理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