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缂丝;设计;富春山居图
缂丝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中较为古老的丝织品类,其独特的“通经断纬”制造方法,从有记载的唐代传承至今,仍无法被机器所替代。正是这种区别于织锦和刺绣的织造工艺,造就了其内敛、素雅、别致的色彩,深受王公贵族与文人雅士的喜爱。缂丝的金贵之处在于需要采用独特的“通经断纬”织造原理,又因纯手工的织造技艺费工费时,并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需要十足的耐心,所以缂丝价值金贵,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笔者作为缂丝设计从业者,在此以作品《富春山居图》的设计经验,从实践浅谈缂丝画稿的设计。
一、作品题材图案的选择
缂丝作品大致分为实用品和欣赏品两种,实用品有服装、团扇、拎包等具有实用功能的随身物品;而欣赏品则为台屏、屏风、挂画、卷轴等陈设物,着重于陈设以装点空间,并让人们欣赏图案纹样。在欣赏品缂丝的具体类别中,题材往往出自古代名家书画,缂丝从业者从我国历代传统书画作品中寻找灵感,或是摹缂名家书画,或是以缂丝工艺与传统绘画中的花鸟、人物、山水等参考、结合并再创作,将传统缂丝技艺与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
缂丝作品的选材,不仅要求设计者熟练掌握传统书画技艺,熟知专业艺术理论,更要在选材时考虑题材的独特性,对原作的题材、寓意和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更要考虑书画稿与缂丝技艺相结合的艺术效果和亮点,充分对传统绘画进行再塑造。《富春山居图》素来有“画中兰亭”之称,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历时十年完成的一幅山水画,不仅体现了富春江和桐庐江的江南山水之景,更展现了春夏秋冬的轮回更替,细观之下令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生生不息,同时被画中折射出的传统自然思想和美学价值所折服。同时,这幅画本身的命运也值得深思,画家黄公望与画作在时光中流传,《富春山居图》历经了变卖、流失、焚火、断开、雪藏,这张六百多年传世名画,承载了太多的险境丛生及悲欢离合,如今原作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正如两岸同胞骨肉分离历史的折射。在此背景下,用传统缂丝技艺再现《富春山居图》全图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缂丝技艺是苏州的“双遗产”,闻名世界,利用传统手工技艺讲好“中国故事”,缂丝是不二的最佳选择;再次,《富春山居图》由笔者二次设计,并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蔡霞明制作,不仅践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更是鉴古开今,为探索缂丝新技艺,为新时代讴歌做出行动及表率;最后,再现《富春山居图》全图,不仅是为了以传统工艺再现我国传统优秀书画艺术,更是为两岸文化交流、维护“九二共识”作出贡献。
二、传统画稿的再设计思路
笔者在根据原作二次设计缂丝画稿时,注重将《富春山居图》的古韵充分还原,一方面体现在对色彩的塑造方面。对于古画而言,二次创作的色彩需要尽量作古,缂丝可以自由配色,在色彩上追求雅致、古典,体现古画的意蕴,所以适合还原书画作品。同时,由于《富春山居图》融合了绘画、书法、印玺多个方面,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色彩深浅之间的过渡,这一点还体现在缂丝材料上。缂丝以“通经断纬”的核心技法织成,用桑蚕茧缫丝后所得的生蚕丝为经线,以生丝被精练去胶质后的彩色熟丝线作纬线,同时,纬线为织造图案花纹的色线。作为传统题材的《富春山居图》,在材质上采用了传统缂丝材料,笔者在设计时考虑到缂丝拼色技艺,这种拼色技艺从刺绣技艺借鉴而来,根据不同层次的原稿画面加入不同色彩,这样做可以根据层次先后的顺序,使缂织的物象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因此画面整体看似水墨仅有黑色,实则水墨深浅需要达到“墨分五色”,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绘画的笔触,以达到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缂丝材料不止于彩丝,还可以根据作品的色彩和韵味进行传承创新,比如使用金箔、动物毛等材料为原料,与传统丝线相结合的方式使作品呈现出不同质感,不仅可以服务于作品题材,更可以增加缂丝制品的常规材料,富有新意。
另一方面,笔者在设计时注重对原作完整度的还原。《富春山居图》作为我国最早的禅宗山水画,原划分为六个部分,以六张纸接裱而成,长卷形式在设计制作时颇有难度,若选择截取其中一段,总觉得缺少气势恢宏的气韵;若以整幅长卷为题材,则需要在巨大的工作量面前高度集中精神,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否则将前功尽弃,整件作品功亏一篑,但不仅可以体现千壑万仞、水天一色的宏伟画面,更可以用缂丝技艺体现传统书画艺术之美,相互融合更显意蕴。因此,笔者在构图布局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追求还原原作的精致和细腻。
三、设计实践
对缂丝作品的设计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题材的选择、色彩的处理以及布局设计只是前期工作,仅仅是对传统书画稿件进行初步的处理,作品的设计实践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缂丝画稿的二次设计不仅仅是临摹,更是要汲取前辈们留下的经验,并将经验运用在作品中。二次设计与原稿做到相似极其容易,但要做到形韵相同又神韵逼真则极其困难。
《富春山居图》的绘制笔触造就灵动的风景以及宽阔的山水视野。若只是照着答题临摹追求形似,则会忽略其笔触粗细与用墨的深浅走向,任何传统题材的书画作品都需要设计者融入自我审美能力,着力体现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特色的同时,把握壁画表现出的色彩美与形象美。 以《富春山居图》的第一部分“剩山图”为例,第一部分整体画面浑厚雄伟,以大山之景拉开序幕,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各个大小不同疏密各异的山头紧密相连,错落有致。要凸显这一巍峨之景,不仅要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更要在还原原稿时细致细心,不仅每一笔触都不能出错,更需要做到下笔自然,注意画面墨色的变化、空间层次的丰富之处。
四、结语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美的解读和审视也更加多元化,缂丝从业者也根据市场需求,对题材内容有了一定的创新,不仅对传统书画有了新的解读,更对设计观念进行变革,尝试着将流行元素、西方绘画等新题材与缂丝工艺相结合,拓展缂丝题材的同时还将其应用于新载体和新产品中,将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生活中,让非遗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廖军,许星。论缂丝的艺术特色及其开发利用。丝绸。2005年
[2] 屈岚。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应用。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年
作者简介:
吴建林,斋名:东湖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盟盟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吴中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著名画家王个簃之孙王葵(苏州著名画家)学习绘画,现从事缂丝画稿和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