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疫情时代下苏绣工艺产业发展之路

[日期:2023-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后疫情时代”是一个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新名词,也是我们当前社会生活的新常态。这场撼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大到资深企业,小到小商小贩,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在后疫情时代中,苏绣工艺产业势必要谋求新的营销模式,如何使用有效的销售策略促进传统刺绣行业的发展,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新问题。对后疫情时代的苏绣工艺产业发展之路做一些探讨。后疫情时代的苏绣工艺产业应进行结构升级与融合创新,在激发内源动力的同时最大化拓展外延引力,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也顺应新时代人们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供需匹配,促进社会和谐,确保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苏绣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人类的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消极,要有信心和毅力与疫情抗争到底,要看到寒冬过后必是暖春,在后疫情时代,人们长期被抑制的各种需求也会迸发,带来国民消费恢复性的增长。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将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稳步推进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传承千年、绚丽多姿,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传承苏绣工艺,就是传承了苏绣文化的“根”和“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
  
  因此,为了将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苏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一艺术瑰宝重放光彩,在后疫情时代中,苏绣工艺产业势必要谋求新的营销模式,使用有效的销售策略促进传统刺绣行业的发展。要守正创新,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融合创新,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在古老的苏绣文化与苏绣产品更好地适应人们需求,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也顺应新时代人们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供需匹配,促进社会和谐,确保苏绣工艺产业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一)立足民族传统刺绣工艺,拓展文化创意绣品,不断结出文旅融合硕果
  
  1.在服饰的改良和创新上,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了解新形势和潮流趋势,掌握流行元素,站在潮流尖端,提升时尚度,迎合新时代的审美口味,设计出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服饰,抢占时尚一族的广大市场。近些年,全国不但出现了“汉服热”“国潮风”,民族风也愈加盛行,通过苏绣工艺产业将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上融合展示,实现与民族传统服饰的嫁接的,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并行。
  
  2.在包饰等类型的开发上,首要的就是要注重实用功能,跟上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在文化人受众群体上下功夫。设计出可以配套装载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包包,还有实用的手机套袋,杯垫,以及具有苏绣艺术元素的高档笔记本封皮,这些独具一格的文创类苏绣产品将大受商务一族、专家学者、年轻学生等文化群体欢迎。
  
  3.在各类布艺装饰的开发上,要实用性与审美度相结合,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提升艺术审美价值。开发系列适合高档餐厅和文艺风、田园风、民族风民宿铺陈的桌布、窗帘、屏风、床上用品等,既为商家打造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氛围,又对外充分展示了苏绣文化风采。对于室内家居装饰方面,则要考虑大众家庭的装饰习惯,生产能够适用于普通家庭、又物美价廉的刺绣装饰品,例如:装裱装框后适合挂于客厅、摆在茶几电视柜的墙体装饰挂画,摆放在餐桌和酒柜上的纸巾盒、收纳盒、刺绣布艺玩偶,放在沙发上的抱枕、靠垫、坐垫、沙发垫,用于床上的床单被套、枕套、蚊帐等床品等等。整个家居装饰系列就可以衍生出众多子产品,永远不愁没有创意源泉。
  
  4.在小饰的研发上,更要注重细节,在小处着手,将苏绣工艺的精髓在最小的物件上得以最大化地展现。例如:胸针、发卡、围巾、手帕、项链、手环、指环、耳饰、钱包、钥匙扣、卡包、荷包、车饰、挂饰等,往往只留给刺绣很小的发挥空间,这就很考验绣娘的全方位能力,刺绣者必须重视学习进步,不断提高手工技艺和审美艺术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层出不穷地创造出受大众喜爱的苏绣小饰品。
  
  5.发展高级订制,精准聚焦高端客户。对于刺绣收藏爱好者来说,价格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刺绣工艺的精湛程度和作品的美感度,那么,我们就在绣功上用力,精益求精,提质增效,争取绣出完美的刺绣艺术展品,从中挑出一些优中选优,可以成为收藏品的精品、珍品、极品,直线专供高端买家。
  
  (二)大胆创新,在传统服饰和绣饰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新
  
  对于如何改良革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最直观的解释。当今社会是一个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时代,市面上的服饰款式多样,花样繁多,消费者的选择面很广,大家对服装的追求以舒适、美观、简洁、时尚、得体为主。原先的传统服饰绣饰纹样过于艳丽夸张,不适用于大多数日常场合,很多人买回去就只当压箱底的珍藏品,实用性能大打折扣,自然,消费者也相对较少。因此,对绣饰的改良和革新势在必行。一方面在款式上进行改良,多借鉴和汲取流行服饰的优点,抓住潮流风向标,积极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吸引时尚一族的目光,迎合年轻人的现代审美观和消费需求,创新性地设计和改良结婚礼服等;二是要有群众站位,贴近生活实际,考虑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着重提高穿着舒适度,删繁就简。在设计、与绣制等方面更符合当代人的时尚理念,契合对幸福“慢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解放思想,提高站位,积极拓展全域市场
  
  苏绣绣虽然是传统名绣,但对于其他地地域与其他民族的刺绣理念须加强文化互动,融入更多的民族特色与元素符号,更加深入地开展交流交融,完全可以跨越族别界限,开阔设计视野,打开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可以充分借鉴别的民族服饰,将苏绣工艺与文化元素嫁接到其他国家与民族服饰上,制作出简洁大气、适宜任何场合穿戴、便于日常生活穿着的衬衫、T恤、领带、旗袍、时尚潮服等日常便装。在细节上注重色彩搭配,调整色彩基调,调整绣花面积,一些古老的刺绣纹样只作适当点缀即可,最终达成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结合。
  
  (四)政府主导,加大扶持力度,高位推动苏绣工艺产业的繁荣发展
  
  传统的苏绣工艺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珍珠,其特有的风格以及细腻的技艺是机器刺绣无法替代的。但是,手工刺绣往往都是耗时长,投入大,生产成本很高。在当下经济低迷的后疫情时代,销路不畅导致很多从事苏绣产业的绣娘收益甚微,很多企业难以为继。在这样的困境下,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助推苏绣工艺产业的发展:
  
  1.充分听取民情民意,采取有效手段帮扶。例如各地妇联、文旅部门可划拨适当的扶持资金,帮助这些苏绣工艺产业渡过难关,获得继续做好民族传统刺绣产业的信心和动力,让更多的劳动妇女在发展刺绣产业、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受益,也在受益中传承好本民族传统手工技艺。
  
  2.加大苏绣品牌培育力度,最大化做好苏绣文化的外宣工作,大力弘扬和繁荣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统筹传统纸媒、广播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各类新兴新媒体平台,将刺绣文化写成文字,拍成图片、视频和微电影,拓展宣传渠道,运用一切能运用的手段和平台大力宣传,让传统刺绣文化走入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艺术事业,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发掘、保护和传承,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广大群众真正热爱民族文化,喜爱苏绣产品,认同中华文化,打造苏绣新兴产业,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3.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政府层面要持续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组织广大绣娘骨干、农村妇女参加刺绣技能培训班,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技能;二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娃娃开始,下大力气培养苏绣工艺传承人;三是举办电子商务营销培训,加强直播带货等电商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各级部门结合当地妇女群体的优势与民族文化特色,以“绣娘”为中心,采取“传帮带”的培训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这是很好的实践,今后要继续重视人才建设,优化培养机制,增强培训效果,全力助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六)发展电商经济,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快递平台,实现网络平台化交易
  
  一方面要整合互联网资源,跟上“云采购”的消费新趋势,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接轨。可充分借助本地电商平台、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发布展示推销苏绣产品,通过开展“展、演、秀”活动,借助云平台活动签订更多订单,实现网络平台化快捷互动交易;另一方面要加大电商带货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普及面,促进苏绣产业提质增效。
  
  五、结语
  
  千百年来,苏绣产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丰富,已将苏绣工艺让大众认可,装点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传播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张靓丽的名片。苏绣的传承不仅是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千年血脉的传承。地屏、摆件、装饰画、服饰、围巾、包包……每一件刺绣品都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苏绣工艺产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一定能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机遇。
  
  当前,苏绣产业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积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打造出一批适合各场合、各阶层和各行业人士需求的特色刺绣工艺品,吸引各年龄层次、各文化层次的购买者。同时,要积极拓展宣传和推介渠道,转变营销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最大化扩展受众。作为政府层面,则需要健全制度保障,提供资金支持,组织绣娘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加强新型营销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助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经过多措并举,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将苏文化发扬光大,走出国门,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翱翔。
  
  作者简介:
  
  陈丽华,女,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茉莉绣庄庄主。自幼出生在太湖之滨的镇湖,耳濡目染,深受镇湖刺绣文化浸染。年幼时候就拜镇湖刺绣名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为师,深谙苏绣艺术精华,其代表作品多次在省级、国家级专业评比活动中获得殊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