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缂丝作为中国织绣品类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经历了几次跌宕起伏,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当代缂丝如何在前人辉煌的基础上,创新突破,既保留自身文化艺术价值,又能适应社会需求,并留下时代特色,这其实不仅仅是缂丝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非遗行业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缂丝;非遗;创新;人才;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织绣文化绝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缂丝作为中国织绣文化中的代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始终闪烁着不一般的光芒。
缂丝,以桑蚕丝为经线,桑蚕丝或其他丝线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平纹组织织造,纬向按花纹轮廓手工挖织,绕结收尾所形成的正反面花型一致的织物(FZ/T 43047 2017)。作为中国古老的丝织品之一,其实物见证于汉代楼兰遗址,因其精湛的技法和超越一般织物的优越性,历来被用作“贡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并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织中之圣”。
一、缂丝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
缂丝的通经断纬织法最早来自西域民族的缂毛织法,并由回鹘人(今维吾尔族的祖先)传至中原。在西北丝绸之路沿途就出土了不少缂毛精品,如英国的斯坦因在楼兰古城发现的汉代希腊作风的毛织人像以及北朝作风的横条蔓草动物纹毛织物,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巴楚发现的南北朝时期通经断纬织成的“红地宝相花”毛织残片。197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条唐代几何菱纹的缂丝腰带。由以上这些实物来看,其织法均为通经断纬之单经平纹交织物,所不同的是唐以前以毛线织成,至唐代纯以丝线织成。由此证明,缂丝,这种特殊通经断纬缂织技术,我国在汉(公元前206-公元220)、魏之间就已经有了。
(二)唐代(公元618-907)
唐以前的缂织法受织锦方法的影响,以平缂为主,多用于制作丝带等饰物。到了唐代,缂丝技术上出现了戗缂法,弥补了以前的缺陷。
(三)宋代(公元960-公元
缂丝艺术迎来了鼎盛时期。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北宋缂织还新创了勾缂等技艺,缂织的花纹比唐朝更为精细,显色阶层也更为丰富。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在富庶的经济、文人文化与民间技艺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缂丝在江南迎来了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如朱克柔和沈子蕃。
(四)元代(公元1279-公元
元代缂丝简练豪放,与南宋细腻柔美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织物内加金的做法成为风尚,且又多盛行于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制作。不过此时缂丝受欢迎的程度不及宋代。
(五)明代(公元1368-公元
缂丝发展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一些宋代的作品被复制并且缂丝技术提高,创造出了凤尾戗和子母经等新的技法。缂丝品种增多,用途也更加广泛,除画轴、书法等外,还广泛用于缂织各式袍服、朝靴、椅披、桌围、挂屏等用品。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苏州民间的缂丝作坊已形成行业规模,更兼其时苏州人文荟萃,吴门画派精品迭出,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同时,缂丝开始流传到日本、西欧等国,深受欢迎。
(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
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清乾隆年间,缂丝被大量用来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袍褂补料、室内铺陈用品等。清代开创了缂、绣、绘三者结合的“缂绣混色法”。但时至清末,随着国势衰弱,清皇室对缂丝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减少。随后大规模的战乱,致使缂丝业举步维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苏州乃至全国从事缂丝生产的寥寥无几。
(七)近现代的发展
1. 解放后
在党的“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缂丝枯木逢春,1954年成立了“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邀请了两位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进行缂丝制作。1956年又在民间发展了一批缂丝人员,同时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徒,先后缂织了一批缂丝艺术精品。20世纪60年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1962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艺人俞家荣在缂织时吸收了西洋画的特点,大量增加了色线,运用多种戗色技法,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20世纪70-80年代
适逢中国改革开放,日本商家大批量地向中国苏州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缂丝行业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州缂丝厂、吴县东山缂丝厂,蠡口、黄桥、陆慕缂丝厂,称为五大缂丝龙头厂,行业整体规模空前,“村村有工厂、家家有机台”,缂丝发展达到历史最高峰。据统计,当时整个苏州地区缂丝织机达五千余台。
3.20世纪90年代
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导致苏州缂丝行业出口订单停滞,缂丝日用品生产面临困境,企业劳动力过剩,生产萎缩,技艺人员外流,五大缂丝龙头企业相继倒闭,绝大部分企业停业转型。缂丝行业跌入到了历史最低谷,古老工艺又一次由盛而衰,后继无人,沦为濒危行业。
4.21世纪
本世纪初,国家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自此,缂丝开始慢慢复苏,并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纵观缂丝的发展轨迹,历经几次跌宕起伏,仍能延续至今并且不断发展,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适应了当时受众群体的需求,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一定的创新,这也是非遗文化传承下去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二、当前缂丝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非遗文化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好非遗在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保护、利用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非遗从业者的思考。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非遗的保护措施,但真正要实现行业的延续和发展,还是要靠每一位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对于缂丝行业,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产品题材、表现形式较传统
传统缂丝产品大多数以工艺品为主,装饰性强,在题材和内容上讲究形式的美感以及吉祥的寓意。图案大多以复制古代名画,或是设计传统纹样为主,装裱方式也是中规中矩,与现代人的家居环境格格不入。
(二)消费群体比较小众
由于费时费工,缂丝艺术品价格一直令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即使做成日用品也是价格昂贵,普通家庭无法承受。故缂丝历来是皇家的御用品。到了现代社会,收藏类的缂丝作品毕竟只有少数人可以拥有,对于缂丝整个行业的发展只能起到一小部分作用。因此拓宽缂丝受众群体范围非常重要。
(三)知识产权问题突出
传统织绣行业中复制再现古代名画的做法很普遍,那个年代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也不会因为摹缂某位名家作品而涉及法律问题。但在现代社会,知识产权体系日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完善的情况下,缂丝工艺师如果随便摹缂一幅作品,可能就会被博物馆或者原画作者告上法庭。另外当下很热门地跨界合作,缂丝工艺师与设计师、艺术家,往往最后因为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划分问题而闹得不欢而散。
(四)人才青黄不接
人才断代是当前非遗面临的普遍问题,缂丝也不例外。缂丝技艺学习周期长,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但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加上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缺失,愿意献身非遗事业的少之又少。目前苏州缂丝艺人300余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偶有年轻人加入缂丝队伍,但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杯水车薪。
目前非遗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很传统,通常是教育、人社等部门会同文化主管部门,根据生产性保护工作需要,在市属高校、职技院校中设立相关专业,以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定向委培等方式,开展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也有个别地方尝试由濒危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与非遗相关部门共同商定招收条件,对外招收学艺者,但效果甚微。
三、现代缂丝的传承与创新
(一)理念创新
要想创新,理念先行。首先是要摒弃一些过于传统的观念,例如非遗放进博物馆就是最好的,不要做任何的改变就是最好的传承等。诚然,非遗进博物馆是一种保护途径,但毕竟不是所有的非遗都有机会进博物馆,另外与人民生活完全脱离的非遗文化也不可能长久发展。在保留缂丝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如果能让其有一定的创新突破,使其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需求,是更加切合实际的传承方式之一。
(二)工艺与表现形式的创新
在清代,缂丝就与刺绣、绘画结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进入本世纪,也出现了很多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例如工艺师与设计师、艺术家跨界合作,缂丝结合装置艺术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让缂丝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突破。虽然有些创新存在非议,笔者认为,首先要肯定这种创新精神,其次,在创新的过程中还是要坚持本质的东西,任何围绕缂丝开展的创新都还是要以缂丝技艺为核心。产品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艺成本,并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增加受众群体。
(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加强
工艺师应与时俱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不管是工艺师还是设计师、艺术家,都应该互相尊重各自的劳动成果,客观认识彼此的角色差别,各自发挥优势,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对于完全照搬的复制,要获得原作者的授权。对于双方合作,要明确具体的知识产权划分界定,避免后期的争议。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与其他非遗一样,缂丝行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这种非标准化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专业知识的传播,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业门槛。缂丝人才培养要有突破,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
1. 要明确非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核心任务,做好顶层设计。
非遗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专业精的非遗人才,从而让非遗行业后继有人。非遗教育是跨界教育,文化、教育、人社、财政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调动跨界力量共同致力于非遗教育。从政策层面,文化部门、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保护单位、教育部、人社局以及愿意致力于非遗教育的各方一起进行探讨,做好顶层设计。
2.构建科学的缂丝教育体系
放宽缂丝教育主体范围,普及和基础教育可以在中小学以社团形式完成,高等教育建议由缂丝传承保护单位完成或缂丝传承保护单位与高校合作完成,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允许培训机构参与。
逐步建立分年龄段分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让缂丝教育在各年龄段各层次得以开展并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层层筛选,再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进行最终培养。同时,高校可以转变思路,发挥自身优势,研究缂丝的基础理论、培养缂丝文化管理者或参与者。
逐步建立起由高校老师、专家、学者、管理人员、行业工作者、社会人才等在内专业师资队伍,并优先考虑从中青年缂丝工作者中选拔,同时做好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组织缂丝传承人、行业专家、高校老师等各方专家撰写每个项目的专业教材,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特点与侧重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建立缂丝人才库,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
对人才进行长期地追踪,特别是人才后续发展状况,形成统计分析报告,为缂丝人才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制定完善提供支撑。
结语:当代缂丝要做好传承和发展,就要打破传统观念,用新的理念去实践,与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朴文英:《缂丝的起源与传播》,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8年。
[2] 李斌:《中国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东华大学,2013
[3] 于颖:《江南染织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4] 林玲(Linda):《从宋代到当代的缂丝艺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
作者简介:
谢晴容,工艺美术师、工程师(丝绸专业)、色彩搭配师三级,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丝绸标委会委员、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巾帼手工业联盟秘书长、江苏省丝绸协会服饰制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缂丝》行业标准第一起草人、《苏绣》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