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工艺美术的理解与思考

[日期:2023-03-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明人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理论,倡导“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以此正确认知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对工艺美术的认知是历久弥新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实践深入而不断有所新收获。

  关键词:实践 经验 苏工 认知 发展

  笔者从事工艺美术工作近三十年,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工艺美术的诸多认知也在不断升华。纵使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可以在不同时期产生相对应此一时期的阶段认知。再次梳理这些认知,是对工艺美术实践创作的极好指引。

  每一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均有其对应年代的时间特征,工艺美术具有时代性。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具有时代性的工艺美术往往承载着某一时代的文化特征,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战汉时期的玉石器、宋元时期的瓷器乃至明清时期的木板年画,均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对应时代的政治面貌、文化喜好等。所以说工艺美术的文化载体属性是工艺美术最大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的民族符号。再比如秦砖汉瓦,则鲜明地承载了我国文字的演变,成为当下诸多艺术门类文化追根溯源的教本。工艺美术的文化载体作用,不同于史书记载,它是通过物质实体逐代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工艺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具有极强的装饰艺术性,如霍去病坟墓雕塑、北京法海寺壁画等等,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感,艺术性。再比如最近几年,中式风格在现代家庭装修装饰中极为常见,而其中的明清风格家具、金砖、刺绣屏风等等工艺美术品也成为其中的参与主力,这也充分体现了工艺美术的装饰艺术作用。普遍程度上讲,工艺美术并非纯艺术化的产物,它是普通产品向艺术产品的过渡阶段产物,加入了美学审美的考量,因此具有更为广大的受众和较为普遍的接受度,它对社会的美学陶冶作用依旧十分重大。如苏州西山的雕花楼,走进西山雕花楼,游客们便惊叹于满眼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精品,真可谓是: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全楼上下凡是有木结构的地方,完全被各种栩栩如生的木雕花饰所包围;房屋的梁柱上、门楣上、窗扇上、檩枋上处处为精工细作的木雕;而门楼上、照壁上、墙体上凡是有砖的地方,又布满了秀逸精美的砖雕。大到数尺长的砖雕匾额,小到盈寸的木雕花窗,或是花鸟鱼虫,或是轶事典故,无不千雕万刻、笔笔认真。强烈的装饰艺术性带给人们更是美的享受,会给人们以深刻的美学陶冶。再比如,明式家具的美学艺术价值,最早为外国人挖掘整理,现已普及大众,这种美学陶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发变得清晰浓厚。

  此外,工艺美术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投资功能,宜兴紫砂最近十余年的经济价值增长十分突出;工艺美术又是手工参与程度极高的劳作门类,需要有长时间的人工参与,也较容易形成固定完整的产业链条,因此工艺美术也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工艺美术创作过程中,很多技艺是必备的。工艺美术制品又称作手工艺品,是物质与手作互动而形成的产物。所以从工艺美术品的定义上掌握,物与手是两个实际的存在媒介,而串联二者的正是手艺技艺。因此,解读材料、手工操作能力和工艺技艺是工艺美术品制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好的基本技能。解读材料就是能够准确识别材料种类,了解材料属性,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掌握该材料的创作基本规律。在雕刻、红木家具等诸多工艺门类中,对材料的解读是十分重要的。工艺品制作是十分考验制作者的动手能力的,手工艺品之所以被称作手工艺品,正是因为需要有大量的手工含量参与其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大致便是这个意思。工艺品制作需要制作者有十足的手工操作能力和经验,需消耗掉大量的时间积累。手工操作能力区分于工艺技艺,它是工艺创作中的最基本要素,是实现工艺制作由量变达到质变的媒介,也是实现物质转换成手工艺品的必要手段。工艺技艺则明显难度大、要求高,是物质质变为工艺品的决定因素。工艺技艺是隶属于其工艺门类的专属语言,比如雕刻中的圆雕、浮雕、阴刻等,刺绣中的乱针绣、平针绣等等。只有掌握了工艺技艺,并熟练应用,才能够再创作出优秀的手工艺品。

  传统和创新是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始终萦绕的话题。究竟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是业界始终存在的讨论话题。笔者从事玉雕创作二十余年,从仿古件作品入门学习,而后延伸到花草人物等的创作。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首先需要理顺传承和创新二者的关系,传承为本,创新为末,且本末不可倒置。工艺美术传承的是工艺精华和发展脉络,数千年的长久积淀,凝结而成的是经典传承。传承工作无法全面深入落实,而去一味追求新意,最终只能落得个四不像。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才能有立足点有可能成功。目前,很多玉雕手艺人没有做好工艺传承工作,忽视雕刻能力的培养,缺少必要的美学知识和造型能力,最基本最传统的工艺都无法做好,是没法谈创新创作的。也有一些艺人基本功夫扎实,在寻求创新的道路上却走了弯路。创新并非姊妹艺术的摘抄,很多人认为用玉雕手法临摹出西方雕塑作品、竹木牙角雕作品就是创新,其实并不然。创新必须尊重玉雕的工艺属性,材料上讲,玉石属性不同于泥巴、大理石、竹木牙角,制作工艺上讲,玉雕又与它们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玉雕创新首先必须尊重和田玉材质属性和玉雕的工艺属性,临摹抄袭并非玉雕创新。玉雕创新应该有很多方面、题材的创新、情感的创新乃至表现形式的创新,都可以存在,但是必须要有独立性和美感。这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宫剑南.工艺美术要如何创造美的未来[N].中国艺术报,2022-12-21.

  作者简介:林光,男,籍贯浙江绍兴。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从事玉石创作近三十年,擅长仿古件玉雕作品的设计和雕刻,作品古为今用,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子冈杯”“艺博杯”“苏艺杯”等国内工艺美术大赛金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