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民族文化振兴之常州木版年画复兴的思考

[日期:2023-03-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背景下,各地区政府要科学采取“一村一品”的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出当地优势资源,努力培育优秀品牌,及时优化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稳定持续发展。文章对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意义与常州木版年画发展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一村一品”;风筝经济;乡村振兴;年画

  1.传统民艺的发展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由全国民间世世代代传说、被视作其遗产一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们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已经认定了一千五百五十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民间工艺占据了重要的比重,如织锦、刺绣、蜡染、编织、雕塑等,都是其中的精华。也可以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民间工艺引领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它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生产,更体现了尊重自然、珍视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本土意识等人文科学因素,它源远流长,是一方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是历史的见证。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承载着“在地”民族传统智慧的传统民间工艺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式微而式微。

  在2021年中央政治局文化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总书记重申:要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探索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发展,进一步适应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达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双重总体目标。”要让传统民间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首先,必须引导人们以敬畏的态度看待传统民间工艺,同时要对传统民间工艺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生动、深入的阐释,使其和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产生密切关联,重新唤醒它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价值意蕴;其次,要借助设计手段对传统民间工艺进行价值重塑,赋予其更多美好的形式。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承传统民间工艺的核心技艺的基础上,挖掘传统民间工艺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符号体系,解密传统民间工艺中隐藏的独特的基因密码,充分运用设计手法和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统一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根据青少年的爱好,可以将一些有故事的传统民间工艺制作成动漫、短视频等,讲好中国故事。

  2.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启示

  2.1加强立法工作,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日本乡村振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得益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有效的规章,以保证政策的有效和落实,从而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明确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旨在2050年实现村庄复兴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制定出更加具体的发展方案,并制定出详细的规划图,以便在未来三十年里实现城乡复兴的目标。近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政策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参考我国城乡复兴运动的经验,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举措提升到立法层次,如“精确帮扶”“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补齐缺口”“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有助于保证城乡振兴政策的实施。

  2.2通过量体裁衣,发展特色产品,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

  只有通过产业振兴,才能让我们变得充满活力,让乡村变成他们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过上更为幸福美满的生活。在行业复兴中,乡村三产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要突破传统的123行业界限,而且要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方向,借助农产品与二三产业的交错、优势互补、协调增长等方式,培育出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经营主体,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内涵。明确一二三产业在产业价值链环节中的比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农村为中心,将二三产品的经营模式和组织融入到农村中,以促进农村的深入融入,从而推进农业可持续增长。在未来农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国家必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提升农村效益和村民人均收入,同时加强现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期实现农村复兴的目标。

  2.3政府部门牵头,主动展开农超对接活动,助力特色农产品走进商店和市场以

  “互联网+”为基础,改造原有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推进产业,引导各地农业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打造特色食品专属供货商和当地种植企业,开拓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提升农产品价值,加快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通过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以及的技术集成、商业模式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乡村在文化、教育、科技、休闲和保健等方面的潜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4坚持以人才为中心,培养乡村核心人才,推动乡村发展

  为了实现城乡复兴发展策略,我们应该继续以人员培育为核心,加大人员积累,优化人才配置,提高人员报酬,使城乡人力资本与城乡复兴发展策略相结合。第一步是要继续推进农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为了栽培一批具有文化、技术熟练、业务能力强的新兴职务农户,我们应该加大对乡村地区公立学校的投入,深入推进城乡新型职业素质教育,并在涉农职业院校中精挑细选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农林人员,以“国家+农业+学校”为指导思想,建立完善的三种高等教育培养管理机制。

  2.5提高农村土地劳动力就业品质,栽培本土优秀人才

  鼓励农民创新就业,努力营建热情上进的创新气氛,为回乡大学生、乡村精英等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活他们的求职活性,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力支撑,为城乡繁荣创造强大动力。第三,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以更好地评估乡村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将其分为管理人员、技术和经营人才三类,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化体系。

  3.山东潍坊的“风筝经济”

  3.1风筝产业促进了潍坊的对外开放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潍坊市的一项重大窗口,它在1984年首次举行,并在全省率先推出“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会服务理念。截至2022年底,潍坊市已成功举办了三十九届全球潍坊会,为潍坊市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舞台,促进了鲁台会、中日韩产品交易会、寿光菜博会和昌乐全球宝石节等节会的召开,提升了潍坊的影响力。推动城市发展、促进会展业的繁荣和招商引资等领域充分发挥了作用。

  3.2风筝产业已成为潍坊的城市名片

  2006年,潍坊风筝扎制工艺被国家部门纳入第一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令人叹为观止。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潍坊市承办的奥运“山东祥云小屋”充分展示了潍坊传统风筝的魅力和韵味,弘扬了潍坊风筝文化。2009年,在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群众游行方队中,潍坊风筝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风筝展上,潍坊风筝精湛的扎制技艺和多姿多彩的造型,赢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潍坊风筝作为国家和省市非遗项目的代表,多次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桥梁。除此之外,风筝还是潍坊各种地标性建筑的设计选材,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风筝广场都是潍坊地标性建筑,潍坊市人民广场、火车站、高铁北站、连通潍坊城区南北的北海路路灯都是风筝造型。

  3.3风筝产业在国际国内影响力举足轻重

  1984年,潍坊市首届国际风筝会上,当时有二十多家风筝企业参与,年销售额达到了二十万多元。截至2022年4月,潍坊市域内从事风筝生产、销售的企业共614家,其中具有自主出口权的风筝企业数量约30家。潍坊市拥有一千多种风筝样式和规格,拥有超过八万名从业人员,年销售额达到二十二亿元,北京、广州、义乌等地是潍坊风筝的主要营销中心,而且还远销欧美、东南亚地区等四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地方,在国内和市场上的份额均超过80%。

  4.总论

  尽管我们对木版年画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分析和社区调查,但仍有许多有待研究的提问。例如,在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怎样突破发展的瓶颈期,怎样在保留年画精华的同时,融合更多的青年潮流议题,以及怎样想方法留住客人,研发出具有体验性和互动式的版画商品。基于对潍坊发展经验的总结,我们更进一步意识到,要想让常州木版年画真正实现复兴,就必须走产业化、大审美之路,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制作方式上。

  参考文献

  [1]包春燕,应芳.发展“一村一品”推动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J].山西农经,2022,No.325(13):82-84.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2.13.027.

  [2]于浩,伏雅.日本地域品牌战略与农业地理标志保护[J].现代化农业,2021(09):59-60.

  [3]梁娉.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一村一品”发展思考[D].华南农业大学,2020.DOI:10.27152/d.cnki.ghanu.2020.000458.

  [4]蔡晓艺.潍坊国际风筝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2.DOI:10.26987/d.cnki.gcdtc.2022.000098.

  [5]马伟红,滕锡尧.风筝文化的特色经济[J].求索,2008(10):85-86.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08.10.071.


  作者:陆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