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研究

[日期:2023-04-1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非遗发展遇到了新的困境和挑战,另一方面,多平台、直观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又给非遗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下传统非遗如何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播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非遗;新媒体时代;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最初的报纸、电视到现在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渠道不断地在变化着。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逐渐从传统媒体中脱离出来。新媒体已成为当前时代发布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且随着人们对信息需要的日益增加,新媒体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非遗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必要性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信息实时发布等特点,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瞬间实现信息全球化。

  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除了要对非遗本体进行有效继承,挖掘其本体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核,同时还要将非遗与当前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度结合,形成古为今用、持续传承的源动力。这就需要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通过新的形式、新的渠道和新的内核将非遗有效地传播到公众的媒介中,形成新的传播力和传播价值,并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共享非遗文化的精神成果。

  二、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的困境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被提升,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不断被打破。同时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不同国家文化的叠加传播不断对原有文化产生冲击碰撞,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首先受到挤压,非遗文化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越发恶劣。

  (二)自身困境

  非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匠心与传承。但是在当前环境下,快节奏的生活和碎片化时间,导致年轻人很难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去,而非遗的传承者在不断老去,不少非遗技艺因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可能和风险。另一方面,非遗本体的创新性单一,导致其与现代生活难以融入。

  三、新媒体时代非遗创新的几点建议

  新媒体种类很多,新媒体的平台也很多。不同的非遗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合的形式和平台。

  (一)借助外部力量,坚持文化自信

  1.政府主导,搭建平台,融入新形式新技术,推动非遗文化再生发展

  以央视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系列为例,是非常成功的将非遗用新的方式展示的创新案例。传统文化的传递、生动的节目形式、新技术的应用、演艺明星的加入等,都是其成为爆款的要素。原本高居庙堂之上的馆藏文物,在《国家宝藏》中活了起来。流量明星、实力派演员、非遗传承人、建筑大师、故宫志愿讲解员汇聚一堂,观众在欢笑和感动中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而非遗也在这样的新形式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说明,增强了非遗的传播效果。

  2、与MCN机构或网红达人合作,提升“非遗”人气;

  例如国内知名MCN机构大禹网络与刺绣大师非遗生活传承品牌姚绣,联手打造沉浸秀式场,大禹网络旗下30位网红身着苏绣高定礼服款款而来,同时现场展示了苏绣首饰、绣屏等生活日用品,以跨界牵手的模式,发动红人创新诠释苏绣,展现出古老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潮流红人碰撞的魅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带来更多可能性。

  3、与影视公司合作,借助热门影视IP打造联名,营销非遗产品;

  影视剧与非遗联动,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种合作形式。一方面,影视剧借用非遗元素可提升作品品质,很多热门剧中非遗元素的植入画龙点睛,让整部剧更有看点和宣传亮点;非遗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精巧的呈现形式,为影视IP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影视剧也可促进非遗项目进行市场化探索,通过围绕剧情合理化的呈现非遗元素,对非遗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让许多沉寂的非遗文化重新引入人们的眼帘。除此之外,双方围绕影视IP授权合作开发的联名款文创产品,也可以趁着影视剧的一波热度实现一部分经济收益,是非遗文创产品突破营销壁垒、扩大消费群体的契机。

  (二)主动出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借助外部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有时也是被动的。非遗行业的创新发展最终还是主要靠非遗从业者自身的努力。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创作出优质的文化内容,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是当下非遗得到创新发展的有效通路。

  1.找准文化切入点,结合时代需求开发文化产品;

  例如苏州“吴罗织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立群的“朱伯伯的苏罗”抖音账号,结合了国内兴起的“汉服热”和“国潮”,以服饰文化为切入点,在充分听取消费者意见基础上,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结合,研究现代审美,改进服装样式,对产品进行升级,在抖音电商的小店里,除罗衫、罗裙等成衣外,还开发了发圈、罗扇、罗帕等生活日用品,价格适中、款式新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产品打开了新市场,也形成了新的粉丝消费群体。

  2.找准定位,形成特色文化内容

  以笔者经营的苏州仁和织绣《非遗小课堂》系列为例,有别于传统的非遗视频拍摄,该系列每集1-2分钟的时长,以自家的缂丝、刺绣工艺为最初话题,以科普的角度从大非遗的概念到小品类的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梳理及专题讲解,后渐渐延伸至核雕、木雕等其他非遗工艺,同时针对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诸如“非遗产品的购买”、“非遗的学习途径”等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利用“合集”形式将内容进行提炼和精简,形成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知识专栏。该系列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一经投放,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后在教育局平台上还推出了“未成年人版”,收获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3.多渠道融合,形成新媒体立体传播方式

  仍是以苏州仁和织绣为例,2020年开始,苏州仁和织绣在原有的企业微博、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之上,开始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除了日常发布短视频,还每周开直播,直播内容为缂丝技艺展示和缂丝线上教学,团队通过自行研发设备及教具,将枯燥的缂丝学习变成有趣的手工DIY,设计了不同难度的学习物料包,每个物料包有对应的教程,这些教程涵盖了缂丝各种常用技法,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也开创了适合未成年人到成年人,分年龄段、分层次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非遗教学形式,通过让缂丝教育在各年龄段各层次得以开展并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层层筛选,再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进行最终培养。有了新媒体的助力,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在学习中感受非遗,寓教于乐。

  结语:在新媒体时代,非遗从业者要结合不同新媒体手段的特点进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途径。非遗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能够打通非遗传播的壁垒,还可以让非遗获得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利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将非遗文化真正融入人民心中,让更多群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非遗的浓厚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茜:《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探究》,新闻研究导刊,2021年;

  [2]赵梓汐、吴思娴、胡蕴文:《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探究——以安徽省马派皮影戏为例》,新媒体研究,2020年;

  [3]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联书店,,2018年;

  [4]王佳:《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系统分析》,传播与版权,2018;

  [5]毕秋灵:《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文化产业,2018年;

  [6]梅娜,陈小娟:《“抖音”短视频进行非遗传播的模式研究》,新闻前哨,2019年;

  [7]刘利敏,马云:《短视频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

  作者简介:

  谢晴容,工艺美术师、工程师(丝绸专业)、色彩搭配师三级,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丝绸标委会委员、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巾帼手工业联盟秘书长、江苏省丝绸协会服饰制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缂丝》行业标准第一起草人、《苏绣》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