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至今,貔貅作为招财神兽,与“龙、凤、龟、麒麟”并称为中国古代五大瑞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神话传说中,貔貅是龙的第九子,龙头马身,凶猛威武,有辟邪挡煞,镇宅转运之威力,亦称为辟邪。相传貔貅因触犯天条,玉皇大帝惩罚其有嘴无肛,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能泻,故又有招财聚宝的寓意。几千年前,古人就将貔貅运用于玉器雕刻之中,现如今,神兽貔貅已成为玉雕大师们最擅长和喜爱表现的玉雕题材之一。
关键字:玉雕 貔貅 融合
一、貔貅的来源
貔貅之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一文:“黄帝教熊、罴、貔貅、握、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距今四五千年。而现今最早的玉雕貔貅出土于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可见,貔貅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造型由某种或数种兽演化而来,红山文化中的玉龙也许就是最初的貔貅原型。该时期的玉雕作品中尚未出现貔貅实物,多以早期动物为题材,雕刻上通常采取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由于治玉工具粗糙,动物造型粗犷简练。
红山文化“玉猪龙”,距今约6000年
到了商周时期,玉雕中开始出现许多类似貔貅的动物,如平时生活狩猎中所经常接触到的虎、犬之类,还有祭祀时所用到的图腾龙纹样。这些动物的局部,后来都被运用于貔貅的躯干、爪子、飞翅等部位,为貔貅在玉雕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玉器数量颇丰,动物玉雕在继承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基础上,与青铜器艺术互为借鉴,互为影响。在造型上,商代玉器常常因物赋形,在像生造型中实现了摹形与传神的统一,右图的玉虎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纹饰上,商代玉器以线条为主,采用线面结合和浮雕、圆雕等手法,灵活多变,栩栩如生,显得更为细腻、精致,其风格则具有崇尚自然和神人合一的宗教色彩。
商代“玉龙”距今3000年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在青铜器中首次出现“双翼神兽”,它可以看作是貔貅真正的雏形,对后期玉雕中貔貅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造型强健矫捷,极富力度美,在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设计中,将飞禽走兽的特点集于一身。迄今为止,这种形象奇特的双翼神兽尚未在国内其他地方出现。该时期,琢玉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春秋时期的玉器开始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到了战国时期,雕刻技术更趋精湛,玉器作品线条锋利挺劲,准确流畅。同时,龙的形象开始显现并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有一种由虎豹等猛兽演化而来,较多地保留了虎的形象与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种则头长、身细、尾尖、四足,是从蟒蛇变化而成的。
战国“错金银双翼铜神兽”,距今2300多年
二、貔貅在玉雕中的初现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玉貔貅的雕刻风格多样,有延续传承,也有衰落与复兴。这往往与当时的国力、社会稳定程度、社会价值取向、整体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1.玉貔貅的初现——汉代写实风
两汉时期,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也就是在该时期,才将貔貅运用到正规的玉器雕刻当中。迄今所知,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玉貔貅。
这一时期的貔貅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青铜器中的“双翼神兽”有相近的特点,都采取S型的整体动态与细部纹饰。但与之不同的是,“双翼神兽”形似神话中的动物,造型上融合了各种动物的局部,而汉代貔貅身材矫健修长,风格自由奔放,造型更接近虎豹,也就更加写实。

西汉“玉貔貅”距今2000年

东汉“玉貔貅”距今1700年
这种由抽象到写实的变化,不仅出现在玉雕貔貅上,在同时期的石雕、青铜器中都有体现。该时期的艺术作品在风格上有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注重作品的现实感和生命力,追求形神合一。笔者认为这与貔貅的作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貔貅作为陵墓的守护神,具体的虎豹形象比抽象的神话造型更加凶猛骇人,也更能起到威慑众人、守陵护墓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石辟邪”距今1300年左右
魏晋南北朝“玉貔貅”距今1300年左右
2.玉貔貅低谷期——汉末至元朝
从汉末大动乱到隋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战事不断,经济萧条,使得玉器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传世或出土玉器寥若晨星,其中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从现存的石刻及玉雕貔貅可以看出其形象变得更加概括抽象,气韵连贯,曲线优美,装饰意趣更加浓郁。
唐宋元时期的玉貔貅少见出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玉貔貅发展的断层。
3.玉貔貅的复兴——满清复古风
直至明代,国家仍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玉雕工艺也随之再次兴起,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乾隆皇帝御制诗词
满清入关以后,经顺治康熙帝扫清叛乱、发展生产,雍正帝肃整吏治、繁荣经济,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开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我国古代玉器迎来了鼎盛时期。由于乾隆皇帝好古,对古玉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与喜爱,在当时宫廷所藏的数件古玉貔貅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亲自授意刻于其上的御制年款及御制诗词。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汉代玉貔貅为例,其包浆莹润,胸前刻有御制诗,下配刻有“乾隆御玩”字样的双层紫檀木座,可见其曾为乾隆皇帝的心爱收藏。
这一时期的玉貔貅,主要以文玩形式出现,不论把件还是摆件,兽钮或是兽镇,其造型总是十分圆润,细节刻画丝丝入微,毛发毕现,憨态可爱。这也与当时文人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性格相符。
清代仿汉魏时期貔貅作品,距今300年左右
三、玉貔貅在今天的流行
千百年来,玉貔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到汉代的正式出现,历经较长时期的衰落,迎来了清朝的鼎盛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已深深地融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玉貔貅因为有攘除灾害,招财进宝的美好寓意,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也间接地促使了更多人从事貔貅雕刻,发展至今,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仿汉魏风格的立雕摆件,仿明清风格的圆雕把件,亦有将两者结合创作的产品。把件和摆件,这两类玉雕作品在取材和雕刻风格上都有很大区别,但又互有影响,互有借鉴,故不能一概而论。
以摆件为例,黄罕勇作品《辟邪》,整体上采用了汉魏时期玉辟邪的造型,局部细节的处理上借鉴了明清时期香草卷纹的处理手法。使整件作品风格更协调,方圆结合,造型生动,线条饱满。

底座的设计也独具匠心,抽象简约的云纹,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以把件为例,陆爱风作品《貔貅》,作品整体上采用了明清时期手把件圆润滑手的造型。但头部、躯干、爪足的雕法,又采用了汉代流畅、有力的工艺。虽然朝代风格不同,但作者却将其巧妙结合。

可见,现代雕刻家在玉雕貔貅的造型上,突破早期的庄严肃穆,有了新的探索和创意。如今的玉料价格昂贵,尤其是白玉和田籽料,在保证原籽料外形不破坏的前提下,还要去除玉料原有的瑕疵,所以设计上需要创作者更加灵活,因料施工。
吴金星作品《貔貅》,就是很好的典范。作品更加注重虚实关系,头部刻画细致入微,身体躯干,腹部的爪足则抽象、虚化。这件作品同样能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让人第一眼就被貔貅的神态所吸引,而虚化的地方,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即保证了原料的完整性,又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精神文化层面有了更高的追求,玉雕文化也迎来了另一个春天。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当代,玉雕貔貅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风格之外,还融入了许多西方雕塑的元素。加之雕刻工具的进步,如今的玉貔貅雕刻风格各异,不胜枚举,为历史之最。而这个神兽,似乎也赋予了这个时代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用玉石之温润化解貔貅之凶戾、烘托貔貅之灵瑞,玉貔貅突破了“聚敛钱财”的世俗寓意,反映的恰恰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和高洁傲岸的价值取向,因玉而安心恬淡,即使家财万贯也应明德至善。
作者:李一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