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雕刻工艺浅谈玉器的收藏价值

[日期:2023-07-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近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始于1979年,截至2012年共进行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最初将在工艺美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命名为老艺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根据《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符合一定条件且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由国务院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授予的称号。玉雕、石雕、制砚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据统计,共计78位。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玉石雕艺术大师,把玩他们作品时的兴奋,绝不亚于观赏毕加索、齐白石画作时的冲动。


  关键词:工艺 玉雕 传承 鉴赏


  当前玉石雕艺术家,水平高的不少,但善于巧思者却寥寥无几,可见玉石雕刻对工匠人的考究是多么苛刻。但这些成名的玉雕艺术大师对他们的玉雕作品的选材、构思、设计、雕琢、寓意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先思之巧,色尽其用。由于精品玉石珍贵难得,雕刻家必须珍惜材料,不能随心所欲地刀削斧劈。每得一石,先要相面,充分利用其色其势。凡带几种颜色之石,用色巧妙,作品价值倍增,反之则凌乱无趣。大多玉雕大师常将鲜艳颜色用在作品的“点睛”之处,大大增添了作品的“神气”和“灵气”。例如一块月白色玉石,上面仅有一丝红晕,粗心者可能视而不见,惰思者或许不知如何应用,但玉雕大师却将它处理成猫鼻的鼻尖。一只鼻头稍带红晕的白猫,显然比纯白猫漂亮、鲜活,有朝气。这样的成品,不能不佩服玉雕大师在用色上的巧思之妙。

  其次,再思之巧,造型别致。艺术贵在创新,而美术作品之新,是通过题材、造型以及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的变更实现的。玉雕大师在这几方面都思之颇多,特别是在造型上,巧思之迹随处可觅。

  竹节是玉雕的老题材,大多玉雕大师名家都有佳作传世。例如王逸凡的《掘性黄都成坑冻竹节》为了跟名家有所区别,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石料,他便将主体刻成竹矩,上发两竿成竹(只取根部几节)及一棵幼笋,然后将白色透明的石皮刻成纤枝细叶,插在竹节腰间,与其浑然一体。它显然比传世的几件竹节作品复杂、丰富得多,因而新颖别致、生动有趣,握在手中把玩,令人心旷神怡。

  再次,三思之巧,强化对比。种种对比是美术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对比得当,既可升华作品主题,又能增加艺术趣味。玉器雕刻讲究深浅颜色对比、粗细刀法对比、块线景物对比等等,凡是前人探索出来的对比关系,玉雕大师们都能娴熟应用。但他们不会沾沾自喜,又试验着在同一石上进行不同艺术手法的对比,即圆雕与薄意的反衬,浮雕与透雕的互补,其结果是轻灵与沉稳共存,华丽与拙朴并茂。更令人惊讶之处,他们竟大胆留用粗石的自然断面,跟精磨的玉石块面形成粗糙与细腻的对比,不但凭空增添了几分天趣,而且使精雕细刻部分更见作者用心。比如人们难忘作品《秋寒》,那是用一块色层分明的玉石刻成的。此料上层为橘红色,玉石;下层为灰黑色,砂石,有少许杏黄色冻石颗粒点缀其间。作者保留砂岩原状,且不进行打磨,先将那层玉石刻成几只低头缩脖的野鸡,相互偎依着匍匐在灰黑色岩石上,大有身披霞光、不胜嫩寒之态。接着将砂岩中的数块杏黄小冻石刻成几朵贪婪享受夕阳余晖的菊花,既破了大块面砂岩的死板,又将深秋晚风料峭的意境和盘托出,岩上野鸡的形态便有了合理的依据。再如,“风雪夜归人”便是这类作品中的佳构。作者利用石皮刻古装人物一个,山坡半面,小径一条,溪流断径直下。古人匆匆转过山坡,眼望小径尽头的点点村落,归心似箭,虽遇惊险的溪流也毫无惧色。白色石皮刻成的人物景点,仿佛披着一层白雪,而晶莹脂润的卵青色天空,似乎聚有抛洒不完的雪花。色、景协调,有力地强化了风雪夜归的意境。

  玉雕原是民间雕刻艺术,代代师授徒学,传承着一种技术模式。除了一些天资聪颖,且忠诚于艺术的艺人作品之外,留下来的刻品多为某种技术模式的重复,难有艺术趣味。但一般玉雕大师巨作都会让我震撼。他们一般都会带有浓郁的绘画特征,不但构图颇具经营位置之妙,刻线也具骨法用笔之趣,完全没有传承技术模式的痕迹。当然,大师们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借鉴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要融合大师们的创新理念。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要求更高,更多有眼力、有头脑的人开始重视作品的艺术性了,名家之作便特别引人注目,价格也随之飘升。那么问题接踵而至。一些收藏者重视名家之作,却并不了解相关名家的艺术风格、刀法特点,只知道有张三、李四是名家。于是,只要落有名家款识的,他就喜欢,就肯花钱。这让两种人钻了空子。一种是艺术尚可、道德不高的所谓名家,见自己的名字值钱,就由徒弟雕刻自己刻款,然后冒充已作出售。有的更下流,干脆到集市上花数十上百元买来粗糙刻品,居然心不跳、脸不红、手不颤地刻上自己的名字,转手便获百倍利润。另一种是艺、德皆差之人,仿冒名家刻款牟利。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决的途径,主要靠收藏者自己提高识别鉴赏能力。或请可靠的行家掌眼。所以特别强调“请可靠的行家”,是因为现在异常活跃的一些“行家”很不可靠。这种行家有涉足玉雕很深的,也有与玉雕无关的。前者利用其影响,为得一点鉴定费或别的费,违心地将假张三说成真张三。我曾见过数十件附有所谓专家鉴定书的寿山石雕件,签名的“专家”我还认得几位,但雕件与其刻款作者的水平实在相差太大,无疑是假。跟玉雕无关但偏要当鉴定者,或许有别的专长,被人请去参加鉴定活动,遇到玉雕件也得打肿脸充胖子。其中有把牙钻打磨的薄意件说成明末清初的,有断定俄料当成是和田玉的,有的居然不识南红玉的等等,你说,请这样的“行家”把关可靠吗?

  中国有句俗话:“玉不琢不成器。”璞玉佳石虽然美丽可玩,但未经精心雕刻,仍是石头;一旦高手施艺,其观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乃至于经济价值,都要倍增,所以,内行玩玉器,一定兼顾石佳、艺精,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李绪宣.《新观石录》.《人民日报》,2009年(11).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简介

  娄爱武出生于1980年,江苏徐州人。自1997年在家乡徐州习作玉石雕刻技艺。在不断学习和临摹传承以来的手法中,逐渐认识到琢玉之路漫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