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构思的过程
构思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是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对创作者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创作构思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生活到艺术的质的飞跃,并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艺术构思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因创作者的创作偏好、作品题材、创作量等因素而不同。
对于核雕匠人而言,艺术构思的过程是从对橄榄核的观察开始的。雕刻艺术讲究因材施艺,从核料出发,到设计图案题材并在橄榄核上进行布局,再到粗雕、细雕,最后再进行抛光打磨、串珠打结、装盒。这一连串的创作过程缺一不可,而在这些创作步骤中,对材料的因材施艺和对图案主题的设计,即是艺术构思的过程。
工艺美术是将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通过粗取精,经过艺术的设计与加工,成为艺术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创作的时候设计师们应该注意艺术的变化、统一,效果上的实用、美观以及气势上的生动、协调,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形象,即物体本身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视觉印象;二是神态,即通过形象表达散发出的情趣;三是气质,即作品内涵的实质美的素质。画图前要把结构弄清楚的同时,还需找各种各样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画图时依靠线本身的刚柔、粗细巧拙、方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每个图案线条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通过各种图案的了解、对比,使线条与图案更贴切。
二、艺术构思的重点在于创作灵感
生活中处处可见灵感,有时一句话、一缕情感、一个物象,都可以成为灵感的动力源,继而经过工匠的思维加工,成为核雕作品的题材图案。作品的设计与创作要受规律和思想的统辖,虽说灵感是天马行空的,但创作的主题范围必然是合理的,创作灵感纷纷涌现,但不管有多少构思,总是要在创作的构思中选择出最佳的想法,才不会成为一种胡思乱想。通常,工匠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修养越高,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创作构思灵感就越新颖,就具备创造性。久而久之,属于某一位工匠的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因受其个性的影响,渐渐形成了独特而鲜明风格。
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创作,没有创作,便没有艺术。艺术创作的构思始于对目标物象的想象,精神因其同物象接触而产生了感觉和情思,使创作者产生了或感性或理性的反应,创作离不开灵感,这种灵感中的构思活动,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核雕主题千变万化,有财神、弥勒、观音、核舟等传统主题,也不缺乏近年来核雕工匠们的创新思维。作品的灵感和构思是自由的,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可以到达千年之前、万里之外。
三、艺术构思转化为作品的过程
我们在评价一件核雕作品时往往会从两个方面来判断其艺术性的高低,即创新和工艺。灵感的创新是夺人眼球,让人耳目一新的第一关键,题材的创新,物象的内容等;而工艺则指雕刻技法的运用、物象层次的分布、雕刻的细致程度等。工艺手法与内容有着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其作用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能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然而无论何时,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艺术手法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因此,绣制者通过巧妙地布色施线可以充分的展现作品的艺术气息。
在核雕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会提供作品主题与题材,作品的灵感迸发充满了构思的全过程。构思的目的是要完成对创作对象的精确定位和操作,艺术构思转化为作品的过程,就需要我们工匠对其进行实体化了。实体化,既是我们手工艺人的艺术实践与加工,是创作出艺术作品的过程,核雕属于微雕的种类之一,我们将灵感转化为作品实体的过程,就是用刻刀在橄榄核上雕刻的过程。艺术构思转化为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雕刻工艺在刀法上要看其能否灵活、细致、合理运用,做到“以刀代笔”;在层次方面要看物象是否具备立体感,主次是否和谐,前后均匀分明,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与审美意义的核雕艺术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雕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艺术构思,然后再将构思灵感通过自身的技艺相结合,一幅具备创新构思的核雕作品就是艺术构思完美转化后的艺术品,不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新颖的创新,同时也给观赏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纵然每一个欣赏者对美感的追求不同的,但要雕刻出优秀的核雕作品,须从选材、设计和工艺等方方面面统筹考虑,才能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完美实现核雕作品的艺术品质和经济价值。
1、周建明、袁雪洪著,《橄榄核雕的制作与鉴赏》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年
2、袁牧著,《刀尖上的艺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
3、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周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