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雕中的佛像造型

[日期:2023-07-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佛像,是佛教宣传教义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以石雕、木雕、金属等材质居多,它因宗教而生,随着佛教的传播,人们对佛教教义的推崇,被一尊尊地雕刻、供奉,化身为信仰的具现,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在核雕中,佛造型是最受欢迎的题材,当一颗橄榄核被核雕师雕刻成佛像以后,便有了艺术魅力,它除了拥有佛的外表形象,更被赋予了内在的佛性。

  佛教是“以像设教”的宗教,各种佛像便是宣传佛教教义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其中又以雕像最为形象生动。苏州各寺庙中供奉的大中型佛像一千余尊,这些佛像在受人敬仰的同时,既带来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又向大众展示了佛像造像艺术的杰出成就。纵然随着现代化雕刻工具的出现,苏州佛雕艺术在技术方面仍保持着手工制作工艺。特别是核雕佛人物,更是珍贵的艺术品。首先,核雕材质优秀,大小适中,适合长期佩戴把玩;其次在核雕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考验实力,只有通过经年累月的实践,以及对佛教人物形象的认真揣摩与思考,体悟佛性佛心,同时了解国人的审美趣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成功地塑造出打动国人的佛造像来,被大众所认同和喜爱。

  核雕类佛造像,是以佛教中的人物作为主要题材,来承载和体现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有个词语叫“相由心生”,人们希望通过观摩佛像的仪容和神态,来体会其所传达出的或慈悲,或宽容,或阳刚或柔和,或智慧在握,或普度众生等佛教教义。在核雕佛造像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多以古代各类佛窟雕塑、佛像画卷或者寺庙供奉的各种佛像为参照类型,其中以罗汉,弥勒,达摩为多。这些佛像因为受到当时的审美差异而在外观上有所不同。如佛家南北朝的造像往往比较清瘦,但精气神十足,有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神性。彼时的人们认为“秀骨清像”是一种至上的境界。

  到隋唐时期,社会迎来了两汉之后空前的统一繁荣,佛教得到极大推广,佛造像也得到了大发展,其“圆熟、洗练、饱满、瑰丽”的风格很符合唐代人的审美,也让佛造像更加的世俗化,一改早期佛教初入中国时候高鼻、细目、薄唇的雅利安人外貌特征,而是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出现在世人面前。

  到明朝时期,佛在民间的基础更加地牢固,佛像也更加的亲民化。此时的佛像在经过宋元演变后,竟隔代吸收了盛唐时的风格: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宽额,大耳下垂,表情庄重又不失柔和。

  到了清代,伴随着统治阶级的信仰和喜好,宫廷以藏传佛教的造像为主流,民间的佛像则出自汉族工匠之手,从脸形、手部到衣着纹饰无不充溢着汉文化的审美趣味。清代的佛教造像五官、身材比例、着装、衣纹、饰品,都非常地“精致”,在工艺上已经登峰造极,但遗憾的是雷同愈来愈多,走向了程式化。

  及至现代,人们在核雕作品中更多地吸收历朝历代佛窟雕塑以及书画典籍描绘的特点,同时加入时代审美元素和对佛教禅意的感悟,外化为核雕佛造像的设计理念,创作出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精美作品。其实,无论任何朝代的佛像,讲究的都是契合佛性,机缘到了,悟性有了,佛自然已在心中。

  在如今的佛教信众的意念里,佛是一种神灵,所以,它受众生供奉,承万家心愿,载世间情爱,也因此,它成为人们实现愿望的载体与寄托。这是在核雕题材中,佛像题材占有很大比例的主要原因。

  佛造像的核雕品类多种多样,如来、弥勒、罗汉、菩萨、明王、沙弥、僧侣等,各具特色,各呈其姿。

  常见的如观音菩萨。观音心性柔和,仪态端庄,洞明世事,护佑平安,消灾解难,避除祸患,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救苦寻声的化身。如何能够创作出让人感悟平静与安宁的观音造像,要求雕刻师一定要具备很高的佛像审美品位。带着一种随心刻像,自内而外映照实物的状态,去雕琢观音,除了要精准地把握符合人体比例的外貌特征以外,更多的还是在神态上下功夫。因此在雕刻时,观音眉眼之间的神情、嘴角上扬的弧度都十分考验核雕师对线条刻画的掌控能力。

  此外,弥勒佛也是核雕佛教题材的重要塑造对象之一。其造像一般都福态饱满,袒胸露乳,圆脸阔颐,笑容可掬。虽然仪容大致相同,但在开相与姿态的细节刻画中,却又可因人而异,琢磨出不同的形象来,但不管外表怎么改变,其笑口常开,一派乐观欢快的精神属性,却必定是弥勒传达给观者的核心感受,他平和着世人浮躁的心情,感染着人们宽容豁达的处世为人,不为佛门八苦所困,做个逍遥快乐的“俗人”。

  核雕佛造像让人们在观赏造像的同时,从中感受到佛法的魅力,从而正确地了解以及观赏佛像。这种艺术美感,能够让观赏者被其高雅、安详以及慈悲之美所熏陶净化,能够从中感受到佛法的力量。核雕师在创作时候,应该将表达的内容素材与形式样式加以组织、安排,根据橄榄核的外形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佛的神态、表情甚至表现出来的情绪,如安详、包容、慈悲等特征都要在他的面相上体现出来,做到低眉垂目、眼观鼻、鼻观心、慈悲相、微微笑、造型圆满。

  佛有造像,但佛法宏大,形本无相,以普罗众生,心向佛者其相自生。佛像只是佛法教义的一种具象载体,它代表了佛陀、佛法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承。因此,核雕师要想雕好佛,首先要明心见性,深刻地理解佛,看到自己内心之中的佛性,然后细细参悟,认真凝练,在玉石之上通过巧妙地设计和高超的雕工,来塑造出来,才能真正成功地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佛像作品。

  1、叶志明。《吴中绝技·中国核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2、袁牧。《刀尖上的艺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


  作者:周文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