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相比于日本500多年的制瓷史,公元前8000年就已出现了绳纹陶器则显得颇为历史悠久。历史上,日本陶瓷历史上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了中国陶瓷的巨大影响,直到明治维新。日本陶瓷的每一次发展,都能形成本土化的陶瓷器韵,却又不难看出,日本陶瓷终究是摆脱不了中国对其千年的文化浸染。
关键字:日本陶瓷 文化基因 美学
世界上的陶器源于人类对火与土的运用,从而孕育更为先进的文明,正如中国陶器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亦由此而生。一万年前的绳纹土器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陶器历史。
绳纹土器标志着日本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以最初绳纹纹样进行装饰,以绳索缠绕后拍打成形。大约公元4世纪日本的九州,出现了烧造温度高于绳纹土器的弥生土器,其造型与中国汉陶造型十分接近。土师器在两者土器上进行改进并丰富了装饰纹饰,使之更趋完美。
镰仓时代的日本从中国引入了技术,使其土器得到真正的烧制,并全面学习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从此日本进入六大窑时代(常滑窑,濑户窑,丹波窑,备前窑,越前窑,信乐窑),成为当时各地的制陶中心,日本陶器也进入多元化时代,同时对于中国陶器技艺的成熟体系有了更为渴望的探求。
日本平安时代,从大唐传来了白瓷和越州窑的青瓷,自此日本的陶制餐具从以前的须惠器、三彩陶器,逐步转向中国青瓷制式并加以改进发展。日本陶器技法虽然借鉴学习于中国,但是囿于各种因素,此时日本人仍无法完美复制或烧制出与青瓷媲美的瓷器,好在从越州青瓷中增加了陶器种类,在唐三彩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灰釉技法烧制出了陶器。在釉色上,日本的三彩在烧制的形态上摒弃了唐三彩神像陶俑和西域风土的造型风格,多是壶、钵、盘、碗、瓶等家用器具。此时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但日本能完美借鉴并发展出汉唐时期的陶瓷风格,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日本之器已经达到师法中国,精神存我的状态。
中国东汉是真正青瓷的出现时期,但日本的真正瓷器历史只肇始于中国明末时期,一方面中国对于陶瓷上端的技艺秘不外传有关,另一方有着中日国土隔着朝鲜并不接壤的空间阻碍。转机出现在朝鲜陶工李参平在庆长之役中被带回日本,他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烧制了瓷器,从而成为日本白瓷的鼻祖。当时的白瓷没有彩饰,后柿右卫门在1646年应用赤绘技术成功烧制出第一件彩绘瓷器。朝鲜白瓷虽然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其烧制技法传到日本后,形成了釉下彩、彩绘、釉下与釉上彩结合的技艺。
日本逐步走向彩绘瓷器发展道路上,1657年仁清彩绘问世后,日本国内为之一振,促使了彩绘的蓬勃发展,并形成粟田烧清水烧两大系别。此外,由唐代传入的茶道经过宋明两朝的饮茶习俗影响,十六世纪末由千利休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到了德川幕府后期,日本经过长时间的平和时期,以京都为中心开始风行茶道,全国雅士茶人经常有雅集,其茶道所用之青花茶碗需求量很大,导致当时清水烧青花产量也很大。无论是中国、朝鲜,还是日本,陶器的发展也应随着时代进步,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并逐渐构成了人类精神领域的组成部分。
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西风东渐,制陶业逐渐由手工作业向机械化生产转化,燃料也由烧木材向烧煤、天然气和电力方向改进,并形成陶瓷业多元发展,从而陶瓷技法的意识形态发生改变,在学习中国传统制法的同时,日本在学习西方制作后终于奠定了其当代陶瓷主流方向。
虽然日本陶瓷深受中华文化熏染影响,但是在本土也形成他们独有的美学体系,陶瓷亦是如此。他们继承了汉唐以来对于陶瓷审美的虔诚态度与工匠精神,以及宋明以来对陶瓷艺术体系的构建,又在明治维新以后向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中西结合的特点。东方美学与西方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使得日本陶瓷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并引领世界陶瓷行业的发展方向。
日本匠人讲究精致主义与极致主义,他们认为一件作品的完成是交付到使用者手里使用,才是器物制作的最后一步,所以他们毕智穷工,匠心独运,对于每件器物的烧制极具仪式感和敬畏感。在某种程度来讲,日本继承了中国古代匠人的伟大情怀与精湛技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土文化的沉淀,使其日本陶瓷文化虽脱胎于中国陶瓷,其美学体系又独立于中国陶瓷之外。
近现代的日本陶瓷完成了文化系统的构造,如,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日本老字号白山陶器,享誉世界,其特点是素白质地,简约而不失格调,日式风格鲜明;创始于1946年的西海陶器,以高温1460度烧制,温润如玉,有“大仓白”之美誉,其风格极具生活气息;始于1950年的NARUMI鸣海,曾被誉为世界顶尖骨瓷品牌之一,吸收了西方骨瓷的制作技法,在细腻柔美的日式风格之下可见雍容素骨。
日本陶瓷的发展乃是兼收并蓄的历史,在当今世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则是历代手艺人对于陶瓷美学的继承与变革所赋予的,而日本陶瓷的艺术风骨与文化风貌也在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
作者:孙建平 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