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姑苏《古桥》书签文创产品设计和创作探索

[日期:2023-07-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苏州自古以桥梁之盛而闻名,选择一百座苏州古桥用红木雕刻技艺创意设计姑苏《古桥》书签系列文创作品,传播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名胜古迹,拓展红木雕刻技艺创设计形式。

  关键词:古桥、创意、价值

  一、姑苏《古桥》创作意义。

  以红木为材料,苏州古桥为素材,设计姑苏《古桥》书签系列,一桥一款书签并刻有尺量度的文创产品,姑苏桥的历史文化内容通过创意设计并应用电脑激光雕刻技术,可批量化生产,来更多地宣传苏州的历史文化。

  红木雕刻是以红木材料进行设计创作的。苏州红木雕刻历史悠久,在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清秀雅致、线条明晰,纹饰精美,内容丰富,做工精细,气韵生动等特点。

  苏州古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唐末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描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在《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诗中“半酣凭栏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诗《正月三日闲行》“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明清是苏州桥梁建造最多的时期,保留至今的明清古桥还有许多,如上津桥、下津桥、彩云桥、吴门桥、普安桥、行春桥、越城桥等,明代有桥梁三百一十一座,清代三百一十座,民间三百四十九座。

  不同时代的苏州古桥有着不同的桥梁结构和建造材料,建在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人玳玳河上的宝带桥,是公元九世纪初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八十多年。宋元时期建造的寿星桥,宋《平江图》有载为单孔拱桥,桥身长18米,扶跨4.7米,矢高2.6米,两坡设踏步,桥面栏板雕刻狮兽图案或蹲或舞,生动活泼,该桥体量不大,各部位比例适度,造型凝重,色调拙朴,是苏州古桥中的佳例,不同时期的拱桥,拱券砌筑的工艺不同,有并列、纵联、联锁、分节并列和框式纵联等,有木梁桥和石梁桥,以石板为承重结构,木梁桥以木作为承重结构。

  苏州古桥,除官府督造的桥梁外,还有许多是百姓捐资兴建的,而一首“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枫桥夜泊》则让“画桥三百映江城”的苏州古桥声名远播。苏州的桥多,苏州人爱桥,苏州人对桥有着深厚的感情,太平桥、吉利桥、状元桥、长庆桥或万年桥,桥名都讲究吉利、祝福。

  桥也是民间游乐活动的场所,长桥蚋月,画舫弦歌,湖亭美酒,游人在此欢游竟夕,苏州古桥是古城苏州众多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人为之自豪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苏州古桥如同一幅幅文化内涵厚重的画,也仿佛一首首凝固的诗,记录了古老苏州沧桑岁月。古桥似颗颗璀璨耀眼的珍珠点缀着市井巷陌,点缀首湖山田野,也点缀着人们的心灵,它唤起人们美好的情愫,受到人们的钟爱和赞美。

  用红木雕刻技艺结合现代科技激光技术创新设计姑苏(古桥)内容的语境来表达和传播苏州文化,为苏州红木雕刻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可能。

  二、创作姑苏《古桥》内容方案。

  苏州古桥造型丰富多样,有几百座,有木制的承重结构,也有石板造的承重结构。形式优美,拱券砌筑有并列,纵联联硝,分节并列和框式纵联等拱券砌筑法,及相关建桥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等相关文献记载,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苏州的历史,创意苏州古桥元素为书签内容和形式,是为了更多地宣传苏州历史文化风貌,通过实地寻探苏州古桥,并加于摄影记录桥的文脉。应用于书签的设计中需精微、正确地了解构成每一座桥的尺寸,造型结构,形式内容,是创意设计的一个难度,是古桥书签真实地反映出来文脉传承中的故事的文字记载,让购买者能了解古桥的历史风貌和承载的历史文化。

  对每一座古桥实地考察,精确绘制设计画稿,记载所在古桥文献,是姑苏《古桥》书签系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做好这个创意设计方案中的关键。

  姑苏《古桥》书签100座桥系列创意设计首先要择优选择出100座古桥,造型风格不同的桥,依据建造年代,人文历史,地域等内容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精心设计每款桥的画稿和电脑设计稿,激光雕刻技术再加以红木材料干燥、稳定性处理,开料、打磨等技术问题,力争每一款古桥书签都做到精益求精,呈现美和实用的效果。

  在材料上选取大叶紫檀、大红酸枝、白酸枝、花梨、鸡翅等五种红木材料,组成五色五材五纹理的姑苏《古桥》套装,既宣传了苏州《古桥》的内容,也普及了红木材料的分类品种鉴别,足力运用现代媒体网络宣传姑苏《古桥》系列书签推进市场的销售力度,广泛宣传姑苏《古桥》的历史文化和传承内在的精神价值。

  姑苏《古桥》系列书签的创新设计,在于把传统文化的古桥文化应用到红木产品中来拓展红木雕刻创作题材,传承红木技艺,书签又广泛地应用在广大读书友中,传统的技艺加上现代科技激光技术的结合,精细制作的姑苏《古桥》,助于推动和宣传红木技艺的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苏州古城文化内容融入丰富的红木雕刻创新创意中拓展新的探索之路,把地方文化内涵应用在红木雕刻的创作中来。

  面临的挑战是姑苏《古桥》系列的画面转化成电脑激光设计的精正难度,需要对桥的各种细节构造进行深入分析,细致的实地探测,寻找每座桥的特点特征,再终达到姑苏《古桥》达到具有科学性和审美性、实用性的高度统一。面对100座不同结构,形态造型不同材料的桥,从平面绘画转化成电脑设计画稿需要一定的电脑编程技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合作攻关及红木雕刻技艺人才在不断提高红木雕刻各种技艺的基础上,提高技艺人才的审美和设计创新能力,并努力掌握现代科技电脑激光技术的应用,具备较强的实地测绘计算和手绘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苏州古桥文化》刘伟明朱威编著

  作者简介:

  钟斌,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红木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青培养对象(文创优青),苏州市姑苏宣传文化青年拔尖人才,苏州民间工艺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