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候花创作研究

[日期:2023-07-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核雕艺术是我国传统微雕艺术中的主流,是民间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奇葩,在社会经济不断繁荣的新时期其不断绽放,然而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对核雕并不是特别的关注和理解。为了更好地宣传核雕文化和艺术,让其更好地达到现代化发展和创新要求,文章在分析研究核雕艺术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核雕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及创新要点。

  关键词:核雕艺术;形式美;工艺品

  核雕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目前文艺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微雕技艺,更是方寸之间展现大乾坤的精湛技术。在社会经济不断繁荣的新时期,因外来文化、西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很大的冲击,核雕艺术也不例外,由此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如何让传统艺术在不丢失内涵的同时能够创新发展成为业界关心的重点,本人在从事核雕创作二十余年的基础上,在分析研究核雕艺术历史和现状的同时,深入总结了一些现代化发展及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一、核雕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核雕作为微雕技艺中最关键的组成之一,其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主要是雕刻在龟甲等材料上面的,不仅是微小的文字,也是微小的图案,这种工艺品不仅讲究篆刻艺术技巧,同时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可称之为最早的核雕作品。在春秋战国时期,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比如《刻舟》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此之后的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核雕艺术更是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工艺上表现出“微”、“精”,愈是细微,精巧,愈需要雕功,愈需平和耐性,如此,方能产出精品。核雕工艺品因自身体积小、要求高的特征,在雕刻的时候需要屏息静气,深思熟虑之后一气呵成,因此其在雕刻的时候对于画面和章法的要求也非常高。在近几年,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工艺品不断涌现的同时,核雕的原材料也迎来了很大的挑战,好的材料越来越少,此时需要对“材”给予高度重视,要求材料绝对精纯,不能出现丁点瑕疵,要知道任何瑕疵的出现都可能会破坏整体协调以及美观性,最终降低作品的品质。自明代开始,随着经济和工业水平的提高,核雕艺术由最早的去凶辟邪的功能逐渐转为上流人士的玩物,此时核雕逐渐成为文玩市场的主要工艺品,根据各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核雕的风格也不断地优化和转变,逐渐出现了南北两派不同的风格。而在清代开始,核雕在沿海地区非常的盛行,并且题材变得越来越丰富,现如今核雕已经成为人们闲暇之时把玩和收藏保值的主要目标,且随着个人审美的不同对核雕的定制和要求不尽相同,对雕刻师的书法功底、绘画功底和构思功底要求非常的严格。

  二、核雕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1、核雕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十四五”时期,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核雕艺术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转折,其在发展中面临着国内外双重挑战,整体发展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比较突出。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核雕艺术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市场竞争加剧带动艺术的创新和升级,核雕工艺品的品质要求必然会更进一步地提升;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核雕艺术和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核雕专业人数迅速增加,很多地方已经延伸出了独具特色的核雕产业,同时与玉雕、牙雕、木雕、石雕等相关雕刻品逐渐呈现出齐头并进的态势,核雕产业面临的内外竞争越来越突出。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机械雕刻的各类产品不断涌现,以次充好、题材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此时核雕艺术品要想打破竞争瓶颈,需要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特色,向着品牌化、高品质化方向迈进。另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核雕艺术要想保持现代化发展趋势,必须要深入明确专业化、多元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落实产业链的同时形成综合性发展模式。

  2、积极推进核雕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首先,核雕艺术相关产业在经营管理之中要注重产品市场结构的塑造和优化,力争跻身顶级工艺市场,做大做强尖端市场,缩小与低端市场之间的差距,并且利用市场调研和大数据技术分析和预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做到与文化产业相辅相成,多元化、体验化发展。其次,要重点了解中老年群体的生活以及文化消费,深入了解70后、80后和90后群体的消费与习惯,在深入总结这些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规模化、精品化定制和加工,减少纯机械加工和少人工作品的生产,在加工的时候做好在轻加工的基础上融入精加工的概念,并且根据这些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出多元化及性价比相对较高的核雕艺术产品。最后,在加工的过程中融入以5G、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的新的技术体系,打破传统核雕艺术加工模式,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来总结核雕艺术的精髓。要知道核雕文化本身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物,加强将现代化技术、专业观念的融合,研发各种新型核雕工具,加快核雕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综合化生产,另外可将3D打印技术与核雕艺术融合在一起,让不同材质、不同品位、不同艺术、不同技艺的核雕产品涌现,为核雕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基础。

  三、核雕艺术的创新

  1、题材创新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会认知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给各产业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挑战,在核雕艺术创新方面,也需要结合这种改变模式进行优化,打破原来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核雕艺术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宗教以及生活文化,也可以将更多的社会观念、人文艺术、生活常识、环境等题材融入其中,创造出更多、更个性的作品。

  2、技法创新

  核雕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灵活的技巧之中,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作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利用各种雕刻方式进行创新,如浮雕、透雕、镂空雕等。我们舟山核雕作为南派核雕的代表之一,在雕刻的时候首先要保持果核的原来形状和尺寸,在吸收其他雕刻技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方式表现出核雕作品的“精、细、奇、妙”,让人充分认识到核雕技艺带来的活力。

  3、形式的创新

  首先,在核雕形式创新的时候将传统文化和美学认识融入其中,只有创作出审美价值高、趣味性强、艺术素养突出的作品,才能更好地提高核雕作品的意境。其次,在核雕形式创新的时候,将虚实关系融入其中,营造出主次强烈、空间感突出的作品体系。最后,在核雕作品创新兼顾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充分利用虚实关系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不一样的韵律和美感,进而达到崭新的境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上描述,不难发现目前核雕艺术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将新理念、新技法、新观点、新形式融入其中,以传统艺术作为主要的创作灵感,同时掌握科学的核雕技巧,力争创造出更加个性、尖端和高品质的核雕产品,从而让核雕事业迈向发展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戴祖权.方寸之间的天地——谈核雕艺术的魅力和创作感悟[J].现代装饰:理论,2016(7):2.DOI:CNKI:SUN:XDZS.0.2016-07-180.

  [2]王巍.好的北派核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商情,2019.

  [3]柏天翔.浅析新时代审美下核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神州,2018(23):1.DOI:10.3969/j.issn.1009-5071(s).2018.23.03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丁佳伟,男,1989年出生于苏州舟山村,自幼受父亲熏陶学习核雕,具有扎实的核雕基本功,2012年创办了自己的核雕工作室——“丁佳伟核雕艺术馆”,时任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核雕题材广泛,内涵深刻,艺术感强,作品荣获国家、省、市级多类奖项。

  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候花创作研究

  钟斌

  摘要: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天地人和的生态智慧。用红木雕刻技艺创作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二十四种候花花卉,通过二十四节气候花反映自然界的变化,是我国古人对自然、生活、文化和哲学的理解。

  关键词:候花、智慧、创新、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创作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种候花来宣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红木雕刻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具有的古朴典雅、瑰丽华美的格调,精雕细琢的细腻,古朴流畅的线条,温润厚重的触感。那精雕细琢的美,那独一无二的奇,放在现代室内装饰中仍有着独特美感与艺术价值。红木雕刻蕴含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素养的呈现。追根溯源,探索红木雕刻文化传承的内涵与真谛,寻找新时代传统红木雕刻艺术与文化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候花蕴含着中国人天地人和的生态智慧。二十四节气候花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太阳运动的轨迹、气温变化、动植物物候降雨降雪水汽凝结凝华现象。反映植物开花的候应,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找到变化的规律,这是中国先民认识自然的基本依据,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重要指征。因此二十四节气候花蕴含着天人合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理念,也彰显了中国文化天地人和的生态智慧。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只满足于吃住行基本要求,而越来越关注艺术审美带来的品味与内涵。红木雕刻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为一体,体现中国审美文化的特有气质,红木雕刻艺术创作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技艺特别需要在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中反映新思想,有所新作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精美的红木雕刻技艺,涵藏着无穷的美学意蕴—超凡脱俗,焕采生辉。红木雕刻技艺本身的外在价值,红木雕刻艺术作品的造型和做工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以其材质昂贵,做工精绝,式样讲究,数量稀少而称雄。

  红木雕刻是以红木材料为载体进行雕刻创作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红木家具雕刻、立体圆雕艺术品,以造型优美凝练、表里如一、做工精细、磨漆光滑、气韵生动、玲珑精雅、文化厚重而著称。红木雕刻艺术在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清秀雅致、线条明晰、纹饰精美、丰富细腻的独特风格,其技艺手法几百年来以世代相传或师徒传授的形式沿袭下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推动着红木雕刻技艺的可续性发展。

  二十四节气候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反映了自然界花卉生长变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文化和哲学的理解,每个节气候花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通过精美的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候花创作,在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今天,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和重视二十四节气,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节气候花知识和艺术审美表达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自然的变化和人与自然更好的关系,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候花的创作,对古代二十四节气候花图案和文化内涵及艺术审美表现的解读和研究,找出适合红木雕刻浮雕花卉图纹的创作出优美的红木雕刻浮雕作品,赋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候花花卉构图结构,层次变化等特点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红木雕刻浮雕、平面雕、薄意浮雕、阴刻、阳刻等技术手法。

  创作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候花花卉作品,选择一木材料,强化色泽统一,并依据节气候花图案先后排列、整体,用榫卯技术整体装拼成一副可装饰于墙面或单一装饰二十四节气候花壁雕作品。

  创作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候花壁画的研究创作,创新了红木雕刻的表现方式,以壁画的形式表现方式探索开创了红木雕刻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审美应用,开拓了红木雕刻创作语言的新境界,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候花融入原红木雕刻创新创意中拓展红木雕刻市场产业新的探索之路。宣传中华民族二十四节气,开发二十四节气候花卉的文创礼品,装饰相关产品,弘扬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技近于道”是人生的修行,是万物的变化,在自然和永恒中的常在,红木雕刻艺初心,以人为本,物为人用,汲取自然精髓,传统文化理念,打造当代思想人文,美学为核心的红木雕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技艺后继有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永继流传。在掌握了红木雕刻立体圆雕、深浮雕、浅浮雕、透雕、镂雕、平面雕、阴刻、阳刻等多种技艺,创作了牡丹纹、玉兰纹、兰花纹、寿字纹、竹纹、龙纹、仙鹤纹、花鸟纹等几十种纹样的基础上,为创作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种候花创造了良好的技能技艺水平。

  前期通过大量的红木雕刻花卉纹作品创作,积累丰富的红木雕刻技能技艺,创作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创作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种候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红木雕刻二十四节气候花壁画是红木雕刻作品从单一展示到整体结合形式的大作品,整体审美构成形式是一种创新之举,面临着新的设计和创作挑战。作为把红木雕刻作品从独立较小的尺寸形态通过构造整体形式成大的室内装饰性壁画形式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创作者提高综合的审美修养和技术发挥协调能力。加快推进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技艺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简介:

  钟斌,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红木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青培养对象(文创优青),苏州市姑苏宣传文化青年拔尖人才,苏州民间工艺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