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花丝工艺 枣核锦 建模
南京作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素有“天下文枢”的美誉。一进入南京,我们就犹如进入了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红楼梦》,别名《石头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金陵十二钗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十二个女子,金陵即现在的南京,作者曹雪芹以金陵十二钗正册。宝庆银楼非遗技术团队秉承对名著的热爱,积极探索城市IP,将文化名著与非遗技艺结合,设计制作了“金陵印象十二钗”屏风。
屏风用纯银制作,镶嵌木雕底座,整体采用五扇式设计展现出十二钗大观园游春景象,构图上每扇人物可独立成画,组合后即为“金陵印象十二钗”全景。
设计制作过程综述
一、工艺介绍。
传统花丝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也是繁复古老的皇家绝技,也是“丝”与“火”的艺术。选用贵重的金银材料通过轧条,抽成发丝一般细的丝,采用掐、填、堆、垒、编、织、攒、焊等传统技法,将金银丝弯曲勾勒成各种造型,烧蓝、珐琅润饰,再镶嵌以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
设计之初运用最经典的传统花丝“双股卷头纹”作为屏风底纹,这种填法在以往的摆件和饰品上经常用到,再加以珐琅、镶嵌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但在用“双股卷头纹”打出小样后发现,此纹样工艺方法用于从此屏风底纹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整体背景不够通透,双股纹花丝在后期表面处理上难以达到光泽统一,视觉上也比较繁杂,会破坏作品整体层次。团队放弃了此工艺,重新设计,查阅资料,借鉴明清宫廷花丝制品,底纹部分创新设计了“枣核锦”工艺方法,用四方连续组合,背景整体约15000个花丝配件纯手工平填,融汇运用编、织、掐、填、焊等多种传统技法,再用炸珠工艺点缀其中,效率高于手工掐丝,效果好于传统花丝“双股卷头纹”,视觉上更加整洁、通透。从工艺和设计两方面融会贯通,把宫廷花丝工艺的精制与平填工艺的平实综合运用,设计充分融入东方元素,创新了作品的既视感,提高了产品辨识度,独具宝庆花丝特色,是一次产业技术的升级。
二、十二钗花丝屏风设计、制作过程。
1.整体设计秉承屏风的特点,花丝主体与边框底座一体设计,采用镶嵌方法衔接组合,既增加了产品的厚重感,也加固了稳定度。
2.主题构图设计、建模。从人物到背景做通盘设计,并分步制作。主体人物造型摒弃了传统工艺手法中的泥塑、翻锡模、再翻铜皮模的繁杂工序,直接利用电脑绘图建模,倒模后再用传统錾刻工艺针对人物的动态线、衣纹、五官、假山石等进行修饰。利用现代电脑绘图建模相比于传统手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人物塑造上更加精准,更便于修改,也能更全面地保存工艺资料;在工艺流程上也更加安全卫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人物分工绘制完成后,在大形框架下,从发型到五官又重新做了汇拢,统一风格,完善结构。期间结合建模效果不断精细人物五官结构、衣纹转折力求精准。画面背景设计,以太湖石、紫藤、迎春花为题材,按工艺分别绘制效果图、矢量图。整体组图分配到五组屏风里,彼此呼应。
十二钗人物设计参考一幅写意中国画,图面太潦草且结构混乱,无法在原有的造型上进行转换,只能参考布局。参考了大量的经典工笔画册,按基本布局,把人物分类、分组刻画。金陵十二钗的设计实际就是一副白描线稿的设计,从人物到背景做一个系统的布局,线稿表现结构层次,更多的是线描人物造型功底的考验。十二钗需要表现的是人物完整的体态:头饰、发型、五官、衣袂。对体态、腰肩翻转、五官要求不断跟进,与建模师傅沟通,力求符合人物形象、设计要求。人物整体制作难度特别高,从设计到建模,对五官、比例、动态、层次都要把控到位,不像观音佛只需要关注面部特征刻画。不断结合出现的问题提出调整要求,使结果符合人设。

4.花丝主体制作。方框架构,内部底纹采用成熟的枣核锦(四方连续)逐个平铺,人物采用建模倒模工艺加上錾刻工艺,背景花卉采用掐丝(双股花丝)珐琅,三者有机结合,综合体现画面的完整性。行业有做圆不做方的说法,方形产品更难把控方正的外形,膨胀变形更多。主体构图在枣核锦底纹上对人物、花卉、石头进行有机结合,力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此产品整体制作一气呵成,体现了高超的手工焊接技术。
5.后期处理。抛光电镀,珐琅润色。在珐琅的运用上,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改良了传统烧蓝技法,更符合作品人物的体现,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效果。通过增加局部喷砂工艺使亮面与砂面的对比增加层次,通过淡化冷珐琅润饰,突出人物。最后整体加一层保护膜,隔绝空气,减缓氧化。

【作者简介】韩劲,江苏宝庆珠宝股份有限公司非遗技术中心主任,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非遗传人,乡村振兴技艺师,南京市技术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