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古鉴今,是玉雕创作和鉴赏的法门之一。在浩瀚的传统玉雕发展史上,有这么一件作品如此不同凡响:它出身高贵,是乾隆皇帝御赏之物;它别出心裁,融汇西方绘画血统;它工艺精湛,真正做到清静唯美。它便是清宫玉雕作品《桐荫仕女图》。三百余年前的一件玉雕作品,放至今天赏析,依旧散发出丰富独特的工艺文化价值,每一处细节,都令人心生敬慕。
关键词:苏工 文化 价值 文人 传承
《桐荫仕女图》是故宫现存的经典艺术作品之一,在我国的玉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件作品工艺文化价值丰富,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玉雕尤其是苏州玉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玉雕行业二十余年,热衷于研究古代玉雕精品,并有幸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瞻仰了《桐荫仕女图》的真容。该件作品留给作者的印象十分深刻,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让人叹为观止。通过本文,笔者将结合对玉雕工艺的理解,剖析《桐荫仕女图》的工艺文化价值。
《桐荫仕女图》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取材于新疆和田白玉籽料,整体呈长方体式样,宽25厘米,高15.5厘米,厚度近11厘米。该作品根据清宫西方画师所作的油画《桐荫仕女图》画面构图。玉块双面施精工雕琢,中间部位雕琢出两扇微微打开的月洞门,月洞门上是一排瓦当,两侧则雕琢出桐荫、芭蕉叶、石桌凳、假山等庭院陈设,不难看出该场景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景色。月洞门内外各站立一名侍女,二者身体前倾,相互对视,似在轻轻对话。作品底部平滑光洁,阴刻技法雕刻出了数行文字,一是乾隆帝御题短文“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又完璞玉。御识”。同时,还阴刻着乾隆皇帝为此件作品写作的诗歌“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荫蕉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诗歌落款时间为乾隆癸巳新秋,诗歌一侧钤刻“乾”、“隆”印各一方。纵观整件作品,雕工精细,题材新颖、立意静谧,堪称中国玉雕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该件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工艺文化价值,笔者归结出如下几点:
一是,苏作玉雕具有“精、雅、巧”的艺术风格。
玉雕《桐荫仕女图》的乾隆皇帝御识短文中有写“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件作品是由宫廷玉工中的苏州人制作而成,所以该件作品可以说是苏作玉雕的代表作品。作品底层阴刻的乾隆皇帝诗文中写道“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由此处可以看出,玉雕《桐荫仕女图》所用玉料是取完碗料之后的“边角”材料。同时,在制作中,苏州玉工并未将玉石天然的橘黄色皮质铲除干净,而是将其充分保留并巧妙运用,雕琢成芭蕉叶、假山石等物象,衬托了白玉琢成的中心画面,在色彩上加强了作品的立体空间,使整件作品摆脱了色彩单调的困扰。苏作玉雕选料巧、制作巧,“巧”,成为苏作玉雕的艺术风格之一;两位仕女是该件作品中唯一的动体,玉工对此精工细作,着重刻画了仕女倾身对视的瞬间,一女手持如意,一女双手捧盒,衣袖、体态虽刻画简洁但无不传神到位,充分体现了苏作玉雕“精”的艺术风格;玉雕《桐荫仕女图》中的芭蕉、假山等江南陈设多出现在古典园林之中,仕女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常咏题材。整件作品表现了江南庭院的一瞬安谧,流露出清净、文雅的艺术氛围。苏作玉雕“雅”的艺术风格在该件作品中呼之欲出。
二是,文人参与,使玉雕作品的艺术品位得到提升。
玉雕《桐荫仕女图》以同名油画为蓝本设计图景。乾隆时期虽还是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但是一些传教士的入华,带来了一些西方优秀文化,清廷之中的御用文人画工最先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工作中。乾隆年间出现了为玉器制作而设计的画稿,尤其是西方油画艺术的介入,开拓了玉雕创作的选材范围,融入了独特的艺术视角,玉工在与文人画工的合作中,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从而提升了玉雕作品的艺术品位。乾隆皇帝可谓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热衷玉雕作品的,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文学造诣也十分高深,是一位文人皇帝。玉雕《桐荫仕女图》浅刻有两首乾隆皇帝御题诗文可见一斑。在帝王的引领下,乾隆一朝玉器广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并延伸至民间,推动了民间玉器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文人参与,为中国玉雕艺术品位的提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是影响玉雕创作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
玉雕《桐荫仕女图》上的乾隆皇帝御题短文落款时间为“乾隆癸己新秋”,也就是公元1773年初秋。由此可见,该件玉雕作品最晚成器于公元1773年,此时期西部叛乱早已平定,西域归清朝节制。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回部叛乱后,打通了玉石通道之后,西域品质良好的玉石作为贡品大量进入清廷,玉雕《桐荫仕女图》所取材料就是“和阗贡玉”。“天下归一”为乾隆时期玉雕创作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材料,并为玉雕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必备的政治环境。同时,乾隆年间时值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此时期天下太平、物阜民丰,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乾隆皇帝召集了苏州地区的能工巧匠进京成立玉作坊,专为清廷制作玉器,玉工别无旁骛,一心制玉。同时,玉器很快在民间风行开来,文玩之风一时兴盛,这为玉雕在清朝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玉器到乾隆年间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辉煌时期。所以说,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玉雕创作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
以上是笔者对玉雕《桐荫仕女图》的工艺文化价值剖析探究。研读古玉,可以为当今玉雕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持和艺术品鉴,在探究古玉工艺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为我们当下的玉雕创作指明了方向,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1]紫禁城里话西风:故宫的另类收藏[J].美成在久,2016(5).
作者简介:
陈江南,女,江苏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江南治玉玉雕工作室主理人,苏州市雕塑协会理事。从事和田玉创作二十余年,擅长玉雕人物、仿古题材的设计与雕刻。其代表作品风格古拙、工艺精湛、立意新颖,曾在“子冈杯”等诸多和专业评比赛事中斩获数项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