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清真》系列作品的文化意蕴和工艺特征

[日期:2023-08-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研究,首次将伊斯兰文化元素应用于紫砂艺术创作,所创新品“清真”系列壶,以紫砂文化独有的艺术语言,对穆斯林风情和“至清至真”的涵义进行诠释与演绎。

  关键词:紫砂艺术 民族文化 传统工艺

  引言

  漫长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模式差异。作为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地大物博、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占比最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穆斯林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对具有民族宗教特色文化的清真伊斯兰教进行研究,并尝试着将这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紫砂壶艺的创作中,从而有了新颖别致、民族风情浓郁的清真系列“紫韵穆风壶”和“紫韵清净壶”。现将有关研究感悟、创作理念和工艺特征介绍如下。

  1、紫砂壶艺文化承载的探析

  紫砂泥,又名“五色富贵土”。据史料推测,紫砂泥生成于三亿五千万年前、埋藏于宜兴古生代的地层深处,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地方资源。这是上苍的恩赐,天然环保、清净无染、抟着成器、用着有益,充满着神奇的魅力。在先辈匠人的开发下,形成了独特的紫砂壶制作工艺,这种手工拍打成型的技法迥然于其他陶制品,在世界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紫砂壶的创作之路是文化不断叠加的过程,从日用到文人壶,逐渐涵盖了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领域,可以说,紫砂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映射。尤其在文化多元化交融的今天,紫砂壶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层出不穷的创新,或以抽象的造型展示,或以具象的形态表现,或将两者揉合于一器。紫砂壶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工艺,有着厚重的文化承载力和广泛的美学包容性,从琳琅满目的众多紫砂壶的外观设计中,可以发现,多角度表现、多题材存在的文化元素,均可通过“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壶艺作品得以完美呈现,如各类古陶文化元素、青铜文化元素、民俗文化元素、宗教文化元素等。

  纵观古往今来的壶艺佳作,"多有不同民族、宗教题材的作品出现,如广西壮族题材的“铜鼓壶”、深山庙宇佛徒撞钟的“古钟壶”等,最具代表性的是藏传佛教题材的“僧帽壶”。然而,将伊斯兰教文化元素作为壶艺题材的作品,却难得一见。于是,在与穆斯林朋

  友的接触中,我们一起探讨,共同合作,将紫砂壶艺作为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萌发了创作伊斯兰题材的“清真”系列壶的构想。

  2、伊斯兰教文化的研究

  世界文化在公元前1000年到前200年,由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地中海文化这三大文化形成了各不相同、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此后,上述这三大文化核心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符合自己地域规律的文化体系。比如,受到中国文化辐射的日韩等东亚文化;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东南亚文化;而地中海文化比较特殊,它衍生出的三大子文化分别是:伊斯兰教文化、东方东正教文化、西方天主教文化。

  穆斯林民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清真寺,是我国对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礼拜寺的统称。早期(七至十世纪)的礼拜寺是一个作祈祷用的周围有廊的露天大院,后各国礼拜寺结合地方建筑传统各有特色。祭坛总是背向麦加,使四面八方的教徒能朝麦加跪拜。寺旁大多有光塔。著名的礼拜寺有麦加的圣寺、麦地那的先知寺、耶路撒冷的艾格撒、大马士革的倭马亚和伊斯坦布尔的苏里曼等。中国有北京的东四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新疆喀什的艾提尕尔和上海小桃园清真寺等。

  穆斯林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认为,世界上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在中国,伊斯兰教以“清净无染”、“直乃独一”、“至清至真”等语,来称颂本教尊奉的真主。在“清真”系列壶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以紫砂壶艺造型作为载体,重点突出穆斯林风情、清真寺建筑特征,把该宗教信奉的“清”与“真”的深刻含义通过紫砂文化的语言予以诠释。(详见二、三版紫韵穆风壶、紫韵清净壶设计图)

  3、“清真”系列壶的工艺特征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是一门艺术,需遵循其内在需要的规律,运用表现形态不一的线条进行组合排列,借助构图设计,发挥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赋予作品以不同的意义和情感,凝聚成多种文化元素结构的壶艺作品。

  紫砂传统造型的类别主要有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三大类,光素器中又有圆器和方器之别。圆器以圆为核心,通过曲线的变化生成不同的美感,有的圆润饱满、有的婀娜多姿。圆,不仅美,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诗契合中国人精神上对“圆满”的祈盼,所以圆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紫砂壶中常见的器型。

  “清真”系列壶之一的“紫韵穆风壶”,就是以伊斯兰教文化为背景,根据紫砂光素中圆器的基本工艺原理设计,采用紫砂段泥调砂材质,以传统手工艺技法制作而成的紫砂壶作品。丰腴饱满的壶身与嵌盖合成一球体,以“满月”形象体现穆斯林民族对“星月”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清真寺旁的光塔形态作为嵌盖上的壶钮造型,显得气韵升腾,也作为自然界“星”的象征,与壶体之“月”交相辉映。采用紫砂筋纹器工艺凸显于壶身的装饰线条,勾勒出清真寺的门窗形态,自壶体底部向上延伸,高低错落对称均匀的十扇门窗环绕壶体连成一周。嵌盖周边以红泥点缀、分布的十二眼清泉喷涌,将清净之清、真乃独一的意境,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以花塑器工艺捏塑而成的带下飞的壶把,为羊角造型,羊乃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之吉祥物也。壶嘴造型尽显“益顺流派”的风格特征,与壶体自然过渡,显得清雅别致、潇洒豪迈。

  整器将穆斯林文化元素与传统紫砂工艺融会贯通,学院派创新理念贯穿于现代壶艺设计的始终,几何形的轮廓曲线,将充满艺术生命力的韵律美感抒发出来。(详见二版紫韵穆风壶)

  “清真”系列壶之二的“紫韵清净壶”,重点围绕穆斯林民族崇尚的“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作为壶艺造型的特征来进行演绎。整器选用紫砂清水泥材质手工制作而成。壶身平底踏实稳重,截嵌盖与壶身吻合,并构成“半月”形态。坡形盖上设一枚尖顶珠钮,作为“星”的标志,与“半月”壶身相呼应。羊是穆斯林民族喜爱的动物,壶把为羊角造型,壶嘴为羊头造型,壶嘴两旁带如意纹的“羊角”延至壶身,显得雄劲豪迈又洋溢着吉祥的氛围。

  “紫韵清净壶”的主体设计,采用简练的曲线构成大度简洁的朴雅形态,使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合,又使紫砂工艺与宗教文化完美结合,通过紫砂文化演绎民族题材,以抽象的笔调描绘具象的形态,可让人们在细细品味中发掘到意境的深邃。同时,严格按照光素圆器工艺规范制作,作品圆润丰满中显丰富表情,视觉上给人以清净端庄的稳定感,于肩、腹、底等过渡处见骨、见肉、见神韵,并通过嘴、把、钮的意蕴,折射出清真伊斯兰教文化的灿烂光华。

  4、结语

  综上所述,没有文化内蕴的作品只是没有灵魂的皮囊,紫砂壶艺的创作恰恰是以文化是内涵,壶艺为载体,才走到了今天,依然繁荣昌盛。越是民族的就越有世界性,这从宜兴紫砂工艺成为宝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上就可得以证明。

  “清真”系列壶,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为紫砂壶艺的创作中,题材新颖而内蕴丰厚。“清真”系列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色调庄重、穆风和畅,充分体现“至清至真”的意境,既是紫砂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也是中国壶艺家与世界穆斯林清净无染、坦诚相交,建立纯真友谊的真实写照,以期为紫砂艺苑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张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