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南京绒花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性推介策略

[日期:2023-08-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近年来,在非遗政策支持下,南京绒花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南京绒花作为传统手工艺文化绚丽多姿的一部分,在非遗技艺传承与推广的视阈下,探讨绒花技艺面向广大群众进行创新性体验与推广策略,对南京绒花非遗技艺的传承与良态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对其他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途径,使非遗技艺真正扎根于现代人们的文化生活,焕发新生。

  关键词:南京绒花、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创新性推广、现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故又称“喜花”[1],是一种以蚕丝为主要原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品,常用作民间婚嫁喜事、传统节日中的装饰物,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深受民众喜爱。明清时期,伴随着南京云锦制造业的繁盛,南京成为绒花最大的制作与销售聚集地。当年南京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被称为“花市大街”,经营绒花的手工作坊热闹非凡、盛极一时。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制于绒花制作技艺的繁复与大量的工时耗费,绒花手艺人越来越难以依靠制作绒花来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以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因此南京绒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绒花技艺几近凋零。2000年以后,国家逐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体系,南京绒花技艺于2006年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南京绒花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下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开始关注这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2.2研究意义

  南京绒花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与艺术价值。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与发展的根基遭到破坏,逐渐与现代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裂缝。在这种背景下,南京绒花所面临的艰难生存状态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缩影。本文将从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角度上,拓展新的非遗技艺体验与推介场景,使南京绒花技艺从各个层面走入大众生活、扎根于民众。

  二、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与价值

  2.1南京绒花的起源与发展

  绒花技艺根据制作地域的不同分为南北流派,北派绒花分布于北京、天津,以北京绒鸟为代表,南派绒花以南京绒花和扬州绒花为代表。南北派绒花的制作工艺大致相同,但在风格特征上存在差异。北派绒花色彩艳丽、造型粗犷,南派绒花则色泽雅致,造型精巧生动。南京绒花历史悠久,相传于唐代便已作为贡品进奉宫廷,但并无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有关绒花的描述大量出现在史书、诗词、小说中。明清两代江南丝织行业的兴旺发展,为绒花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南京绒花制作生产进入了繁盛时期。

  民国时期,南京绒花行业继续发展,当时全城制作绒花的店铺多达四十多户,其中以“柯恒泰”、“张义泰”、“马荣兴”等最为出名。除了专门生产绒花的店铺和作坊,在当时还可以经常看到身背圆屉、手执拨浪鼓沿街叫卖的绒花艺人[2]。抗日战争时期,南京百姓流离失所、百业凋零,南京绒花也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恢复生产,南京绒花行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南京艺美绒礼花合作社、南京工艺制花厂,出品的绒花大部分为动物类绒制品,远销海外。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南京绒花逐渐失去生存发展的市场,制作技艺后继无人、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境况。2006年,在政府非遗政策支持下,南京绒花入选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入驻南京民俗博物馆。

  2.2南京绒花的文化艺术价值

  南京绒花作为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表达形式,贯穿了千百年来根植于中国百姓心中的主题,即“趋吉避害”。南京绒花象征着佩戴者富贵荣华,又被称为“喜花”。南京绒花的传统造型十分丰富,利用谐音双关,赋予绒花吉祥的寓意。如婚嫁喜事中,新娘头戴绒花凤冠,身戴“万年全福(蝙蝠)”、“麒麟送子”、“榴开见子”等花样的头花、胸花等;端午节时孩子们佩戴“五毒”、“老虎”等用以辟邪的绒花头饰;中秋节多用“玉兔拜月”、“三代(莲花、莲蓬、莲藕)同庆”等造型;春节期间,南京绒花品种繁多,常有“连(莲)年有余(鱼)”、“万年青”、“聚宝盆”、“如意花”等。南京绒花的传统造型多采用民间祥瑞题材,利用谐音、假借等手法赋予绒花吉祥祝福之意,表达了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2.3南京绒花的制作工艺

  南京绒花的主要材料包括天然桑蚕丝、黄铜丝或银丝,正式制作前需对材料进行处理。蚕丝分为生丝和熟丝(经碱水煮熟,煮熟后的蚕丝)。生丝坚韧,熟丝柔软、富有光泽。根据造型需要选择不同质地的蚕丝,再将蚕丝染成所需颜色。黄铜丝需用木炭烧至退火软化,根据制作需求的不同,选用不同粗细的黄铜丝。制作主要工具包括不同型号的剪刀,镊子,钳子,刷子,尺子;辅助工具包括:木块、木板、绳子、草木灰、湿毛巾、珠料等。

  南京绒花的主要制作工艺为勾条、打尖、攒花。勾条即是将蚕丝变成绒花的基本组件——“绒条”的过程,细分步骤包括劈绒、刷绒、勾条(将铜丝夹在刷好的蚕丝上)、剪绒、搓制。打尖是指用剪刀将绒条修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攒花是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修整和组合的过程,配合料珠、丝线等制作出成品。其中勾条工艺最为繁复、耗时,需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制作出合格的绒条。

  三、南京绒花传承现状与创新性推介

  3.1南京绒花的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如南京绒花类的传统手工艺如今都面临传承难题。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缺乏传承人等原因,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发展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第一,南京绒花制作工序繁复,耗费人力工时,材料成本高。目前绒花工艺只能依赖于手工制作,无法使用机器代替,不能实现现代化工厂化生产。因此南京绒花的产品造价相对较高,主要市场定位为中高端、定制端,市场份额较小。第二,南京绒花的使用价值具有局限性,并非生活必需品,实用性不强。绒花主要用于佩戴与装饰,在现代生活中,受众主要为汉服爱好者、戏剧从业者等。绒花由于其天然蚕丝材质,较为脆弱,挤压磕碰后极易变形,无法用作劳动大众日常佩戴的饰品。第三,资金投入不足,学习制作周期长难度大,绒花艺人难以维持生计,绒花技艺后继乏人。尽管在政策扶持下,非遗传承人可以得到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想依靠绒花技艺在当今社会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维持生活依然具有挑战性,这也成为传承人、传习人以及想要从事绒花制作行业人员最主要的忧虑。第四,传播和推广力度不足,受众面较小。南京绒花经过多年发展,多次跨界合作,如受邀参与影视剧服饰创作、商业展示设计、时尚服装设计、时尚杂志摄影等达到了一定的传播热度,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南京绒花的魅力,但绒花的制作技艺如何面向大众进行推广传承仍然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3.2南京绒花非遗技艺的创新性推介策略

  3.2.1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进课堂”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遗进校园”。在政府支持下,南京市中小学、高等院校等依托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南京绒花传承人受邀深入校园开设讲座、展览等,展示非遗技艺,与学生进行现场体验和互动,增强学生们的非遗传承保护意识和热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绒花非遗技艺必修和选修课堂,邀请传承人为高校生提供完整的技艺学习课程,让学生们在制作绒花的实践和体验中,深入学习传统非遗技艺,真正实现了非遗项目“以传承促发展”。

  3.2.2依托社区,面向居民群众

  南京市各区文联举办各类非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至各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群众讲授南京绒花的相关知识,并在传承人的教授下学习体验绒花非遗技艺。依托社区面向居民群众开展传统非遗技艺传承讲座,以务实的举措丰富、充实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加大了非遗技艺的传承范围和力度。

  3.2.3依托文化博览会,面向社会大众

  除进驻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绒花还多次受邀参加大型文化博览会,面向全体社会展示绒花非遗技艺。如参加第四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等,在大力宣传推广南京绒花非遗技艺的同时又能推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此外,受南京博物院邀请,创新性开发4款“南京绒花盲盒”产品在南博文创商品店进行售卖。消费者可根据绒花盲盒说明书对内置的绒条材料进行手工制作体验,最终完成可佩戴的绒花成品。绒花盲盒的推出满足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喜爱绒花、体验绒花非遗技艺的需求,也对绒花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2.4融合新媒体平台和技术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创新思维的引入,“互联网+”在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2020年11月江苏省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新阶段智慧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和消费场景化的战略导向。南京绒花应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广泛入驻视频直播平台、微信微博公众号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绒花制作流程与工艺,开设系统化的课程为绒花爱好者提供网络学习的途径。结合多媒体交互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场景、沉浸式空间、光影展览等智慧数字平台实现体验者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南京绒花非遗项目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非遗传承和文化旅游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结语

  当前,南京绒花非遗技艺仍面临着专业性人才缺乏、宣传与推广力度不足、非遗技艺传承与推广难度较大等问题。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让非遗文化重新扎根现代社会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手工技艺传统技艺类非遗生存的基本,南京绒花非遗技艺在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传承人、提升知名度促进绒花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应注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面向社会大众时进行高效高质的传承与推广,真正做到非遗文化“以传承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静.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杨书娟.绒制龙舟[J].民族文化,2022.03.018:34+170.

  [3]杨英.论南京绒花的保护[J].装饰,2007(3):96-97.


  作者:程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