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苏绣 仕女图 艺术表现力 开相 服饰花纹 散套针法
仕女图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繁复精致的服饰、层次丰富的着色、雍容华贵的气质,都与苏绣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特点有共通之处。而苏绣是非常适合用来还原唐代仕女图的艺术表现力的,以下用三幅(系列)作品为例,探讨它在还原唐代和明代仕女图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
一、《双面吹箫侍女图》
杨敏华《双面吹箫仕女图》
这幅作品原稿为明代唐寅的《吹箫仕女图》可以看出晚年唐寅的绘画风格是有很大变化的,从极尽奢华繁复之能事向内敛深沉用色克制的转变,这幅绣品的难点也正是如何用细绣的艺术表现手法追求极致还原这种繁华背后的几分萧索。
其实细绣在还原中国画(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尝试一直都有,有很多同行人也做出了优秀的表率,受限于中国画的传统题材——花草虫鱼、人物、肖像、田园山水等,人物也是细绣题材中占比很大的一类题材,也是创作难度较大的一类题材,当然,较大的难度在给刺绣创作过程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会给完成度较好的作品赋予独一无二的艺术审美,也会将细绣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特点得到最大的体现,并且与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合而为一,相映生辉,给观赏者提供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在绣制这幅《吹箫仕女图》的过程中,很难不被图中略显哀婉的女子所打动,这也是这幅中国画艺术表现力的一个体现,但是如何用细绣来表现出这种情绪、情感,是对创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但这更高的要求是建立在基本功扎实、对原作品理解力高超、精准还原原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上,为了做好以上几点,本次绣制过程整幅作品都需要抠边,在把原画中的描边都展现出来的基础上,还要参考古代中国画的画法,比如兰叶描、三白法等画法,将线的粗细深浅、远近浓淡表现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要让线有顿挫感,有呼吸感。
1、极致开相:用开相为作品画龙点睛
本幅作品难度最大的是开相,开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脸的形状一定要精准,其实这个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很多人都是照着线稿一针一针绣制,但最终出来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这里的精准不是单独指每条线段的精准,还要用心去揣摩不同线段画法的特点,比如兰叶描的转折之处如何去用细绣实现,这些都是需要停顿下来认真穿模的。单纯绣制线就会给人生硬的感觉,不仅颜色要过渡(下面会展开论述),线段也是要注意过渡的,这条很重要。
五官的细微调整非常重要,可能就是一个眼角往下压了一点点,或者嘴角往上翘一点点,又或者是眉毛多绣了两针,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细微处见功力。
其次,人的肤色并不是纯色一块,中国画虽然并不追求光影的过渡,但是明朝后期的绘画其实已经开始使用相同色系的不同色度来表现肤色的过渡,这是绘画发展的自然过程。这幅作品在绣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面色过渡要自然,否则这位仕女的温婉庄重、优雅气质及专心致志的神态、眉眼间的哀怨、心事重重的无奈、无助的孤独都将缺失,这幅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会十不存一。
2、饰品繁复:事无巨细都要尽心绣制
本幅作品中饰品的绣制也是难点之一,难度在于饰品种类繁多,且具有海量细节,这里的细节指的不是饰品的材质,而是指饰品的不同组成部分,比如头饰上的珠子都很细小,要一颗颗十分有耐心地绣制,并且珠子边缘还要做滚针进行抠边,其实是很考验针法功底和耐心的。但是不去这样尽心尽力绣制这些细节,就会增加绣品中布料的塑料感,没有细节,缺乏质感,那也会有损艺术表现力。
3、服饰暗纹:多种针法渲染布纹质感
这幅作品的第三大难点就是服饰暗纹,这是服装质感的重要支撑。裙子上的花纹十分复杂比较花时间,服饰花纹十分繁琐,需要大量的耐心,恒心,尤其是裙子的暗纹,处理起来比较有难度,需要在基础阵法上分层绣制,还要兼顾整体的平顺。而且这幅作品的勾、点、晕、染,都需要在细绣中找到对应针法来还原对应的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笔笔精到就对细绣的针针清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其实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去深入研究。
二、《双面簪花仕女图》(系列)
本作品的原稿是唐代周昉的粗绢本设色画《簪花仕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全图如下:

唐·周昉·粗绢本设色画《簪花仕女图》
本作品选择了原作中左起第一位和第六位进行绣制,可以看出第一位和第六位除了人物面朝方向为一左一右之外,服装以及动作都相似,可以作为一个系列来看待。不同之处在于:
1、左起第一位
画面左起第一位是袅袅婷婷的仕女,发髻上装饰芍药花,与相对用色较为淡雅的服饰相互映衬,雍容华贵中又有一点清新脱俗之感,可以明显看出是一名年轻仕女,而且如此繁复的服饰和丰腴的形态,应该是一名贵族仕女。

杨敏华《双面簪花仕女图》系列之一
这名贵族仕女的服饰用色相对古雅沉静,这对于细绣的绣线颜色选择提出了挑战。纱衫是浅紫色,点缀具有田字细节的菱形花纹,这个地方的处理和《双面吹箫仕女图》中服饰花纹的处理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帔子为白底,上绣白云彩鹤,这部分用细绣来还原相对简单。帔子垂在前胸,与底层服饰形成强烈对比,这个对比在绣制过程中要注意凸显。
人物动作相对简单,上身微向前倾,头部向右转动,这些在细绣中的绣制很简单。但是手部细节是重点难点。无论是绘画还是刺绣,手部的还原其实都很讲究动势,否则很容易看起来很“僵”、“硬”。人物右手上是一只蝴蝶,蝴蝶是细绣比较拿手的绣制题材,但是如何去还原手拿蝴蝶这个似紧若松的度,是难点,紧了蝴蝶碎了,松了蝴蝶跑了,这就要求在绣制过程中不断去兼顾整体,而不能一味去追求一针一线的运用。人物左手是将帔子微微举起,帔子垂落她右手举着刚捕捉的蝴蝶,左手提起帔子,用细绣去还原这种垂坠感,虽然几乎垂直但是仿佛一阵风吹过马上就能摇晃的感觉。
2、左起第六位
本作品左起第六位的服饰颜色和第一位对比比较明显,用色雍容华贵,较为庄重,可以看出是一个贵族妇女,体态相比较第一位也更加丰腴。

杨敏华《双面簪花仕女图》系列之二
由于细节更多,尤其是发髻的绣制,更加耗费时间精力,是重点难点。发饰比较简单,牡丹花用细绣来表现非常常规。但是发髻很大很浓密很花时间,头发丝虽然绣制过程中对技巧要求不高,但是绣制难度因为巨大的工作量也很有挑战性,对创作者的针法基本功和耐心恒心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服装上布料基本都是纯色,没有花纹,但是纯色布料的绣制过程中,要注意布料的褶皱处理,高低远近过渡要自然,这样才有无风自动的垂坠感。而且还要注意到这个布料的轻软厚薄,人物最外层是紫色纱罩衫,虽然没有明显花纹,但是要绣制出薄纱的质感、顺滑,也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套针的基本功要好,平、齐、细、密样样要做到。裙摆上的花纹,也是绣制亮点,似实非虚,似虚非实,虚虚实实,非常好看。
总的来说,绣制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基本都采用了传统的散套针法,除此之外还有滚针、施针、接针、叠绣等,平齐细密精细雅洁,在这些作品上完全体现,对绣者的基本功要求最高,也需要很细心、静心、耐心以及恒心。每创作一幅都是新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而用细绣去还原古代仕女图的艺术表现力也将作为我的一个课题,需要长期研究、探讨、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1]杨麟.周昉《簪花仕女图》的敷色特点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22.6
[2]万如辉.墨彩描金簪花仕女图的现代艺术价值[J].陶瓷研究.2020.12
[3]苏州刺绣[J].东方文化周刊.2016.6
[4]张蕾.平绣艺术的风格与演变[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5]何天瑞.论扬州刺绣的仿绘画针法[J].美术教育研究.2022.5
[6]千讯咨询.中国苏绣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2019
[7]张嫱.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针法与具体物象的传达应用探究[J].天工.2022.2
[8]许翠芳.认识和传承中国画的特色[J].湖北美术学院.2017.5
[9]丰硕.传统中国画线的写意性[J].天津大学.2016.11
[10]杨蕾;胡慧;周军.刺绣针法图样特征点提取及匹配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12
作者:杨敏华